摘要:我认识一个朋友,37岁,上班十年,每天干的差不多,用的工具没换过,朋友圈还是那几个老同事,刷手机就看短视频推荐,他不懒,也有想法,可一想到学新东西就嫌累,大脑好像自动关了更新的按钮,这不是年龄的事,是习惯把他困在了舒服的地方。
我认识一个朋友,37岁,上班十年,每天干的差不多,用的工具没换过,朋友圈还是那几个老同事,刷手机就看短视频推荐,他不懒,也有想法,可一想到学新东西就嫌累,大脑好像自动关了更新的按钮,这不是年龄的事,是习惯把他困在了舒服的地方。
很多人觉得36岁以后生活就该安稳了,其实不是安稳,是慢慢跟不上了,你身边肯定有这样的人,有人还在学新东西,有人连微信公众号都不会点,差的不是谁更聪明,而是有没有想着把自己往新地方带,就像手机不更新,用着用着就卡住,人也一样,脑子不用,碰到新事就懵,等公司裁员了,行业变了,孩子升学要你帮一把,你才发觉,自己真不会了。
这事儿不光是你一个人的,社会也在推你往安稳里走,从小到大,人都说别折腾,找个稳定工作,四十岁前没成样子,就算失败,四十岁后想换路,人家就说你不成熟,技术也在帮你偷懒,抖音头条天天给你推你爱看的,朋友圈全是同龄人说同样的话,你看到的世界越来越窄,还以为这就是全部,政府也开始管了,深圳杭州都出了三十五岁以上再培训的补贴,可很多人压根不知道,知道了也不想去。
想打破这个局面,不用一下子翻天覆地,你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每周听一次你平时不感兴趣但能学到东西的内容,哪怕是个讲工业设计的播客,每月约个不同行业的朋友吃饭,不谈工作,就问一句最近有什么事让你觉得意外,每年做一件看起来没啥用但挺新鲜的事,比如学钢琴,去个陌生城市瞎走,写匿名日记,这些事不是为了改变人生,是为了不让大脑慢慢变懒。
你什么时候发现不对劲了,就是该变了,心理学管这叫元认知,你能看见自己在想什么,这是成年人唯一能回头重来的事,日本好多中年人,四十五岁去种地,五十岁开书店,他们不是有钱有闲,是早知道老路走不通了,人生没有固定剧本,只有你自己捆住自己的绳子,你今天不动,不是没机会,是你已经习惯了躲开机会的感觉。
36岁不是终点,是第一声警报,真正的危险不是丢了工作,也不是别人比你强,是你连想一想改变都觉得累,别等撑不住了才想起重启,你现在动一动,明天就能多一条路。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