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海仅十几米,却挖600公里运河?这操作看似奇葩,实则绝顶聪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19:49 1

摘要:你有没有想过,一条运河离海只有十几米?要说贴着海挖运河,放在别的国家,估计早被吐槽“脱裤子放屁”。可在马达加斯加,这条叫庞加拉纳运河(Canal des Pangalanes)的水道,却被当地人称作“生命线”。

你有没有想过,一条运河离海只有十几米?要说贴着海挖运河,放在别的国家,估计早被吐槽“脱裤子放屁”。可在马达加斯加,这条叫庞加拉纳运河(Canal des Pangalanes)的水道,却被当地人称作“生命线”。

这事得从那片“要命的海岸”说起。

想象一下,站在马达加斯加东海岸,风一吹,人都快被刮进海里。那片海叫“飓风海岸”,可不是浪得虚名。东岸笔直,直接面朝印度洋,常年被东南信风拍打,风浪高得离谱。

尤其每年6月到9月,海浪卷着几米高的水墙,船一出海,十有八九就翻。

更糟的是,那一带布满暗礁和浅滩,夜里或雾天根本分不清方向。再加上那片海是鲨鱼的老家,船翻人落水,基本就没戏了。 所以别看地图上海就在旁边,对当地渔民来说,那是“死亡之海”。

早在19世纪初,马达加斯加国王拉达玛一世就发现:老百姓天天出海出事,这事不能再拖。于是,他萌生了修一条“靠陆的内河”的念头。但当时技术不行,这想法只能搁那儿。 直到几十年后,法国人来了,才真把这事干成。

1896年到1904年,法国殖民政府在加连尼将军的主持下,修出了这条全长600多公里的庞加拉纳运河。奇怪的是,它几乎全程贴着印度洋海岸线走,最近的地方离海只有十几米,最远也不过几百米。

为什么要这么挖?原因其实非常地理化。

第一,避风避浪。 那十几米的陆地就像天然防波堤,把海浪能量全挡在外面。运河在陆地内侧,风平浪静,哪怕外面风暴翻天,里面照样能划船。

第二,省事省水。 东部多河流、湖泊和沼泽,法国人做的不是“从零挖”,而是把原有的自然水体连成一串。雨季储水、旱季放水,水位稳定得很。

第三,方便管理。 运河在多个节点与大海相连,既能自然补水,也能排泄污水,灵活得不像话。可以说,这是“最懒的工程师”做出的最聪明的设计。

运河建成后,法国人立刻尝到了甜头。 木材、香草、咖啡——全靠这条运河从内陆漂到港口,再运往欧洲。殖民者用它搞运输,当地人用它捕鱼、通勤、种田。那会儿的庞加拉纳运河,就像非洲版的“京杭大运河”。

可惜,辉煌没多久。

20世纪中期,公路和铁路修通,水路运输渐渐被边缘化。再加上运河本身改造自沼泽湖泊,淤积严重,到80年代,有的河段已经堵得小船都过不去。 一度,庞加拉纳运河被人称为“泥河”。

到了80年代末,马达加斯加政府启动了大规模清淤工程。 他们请来了国外专家,花了几年时间一点点疏浚,到2020年,塔马塔夫到马南贾里之间的主干段重新通航。 这条被遗忘的老运河,算是“复活”了。

不过,复活后的它,已经不是那个运货的“劳模”,而是成了全新的经济命脉。

旅游先火了。 坐小船穿行在热带雨林和湿地之间,两岸椰林、甘蔗林、香蕉林连成画。比起海上风浪,这里的水面平静如镜,成了游客最爱的“慢旅行路线”。

渔业也跟着兴旺。 运河连着的湖泊和河网成了天然渔场,罗非鱼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成了当地重要收入来源。

最有意思的,是农业。 运河沿线水稻区借了中国技术的光——杂交水稻产量是传统稻种的三四倍。 稳定的水源、低廉的运输成本,让这条“旧运河”重新成为养活几十万人的粮仓。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