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携手行业伙伴,共赴电力数智未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1 20:24 1

摘要:在2025年9月23日于河北张家口崇礼区举办的“跃升电力智能化”2025华为电力行业峰会上,华为展现了其在电力数智化领域的实力与积极推动行业发展的决心,诸多创新成果为电力行业数智化变革指明了方向。

在2025年9月23日于河北张家口崇礼区举办的“跃升电力智能化”2025华为电力行业峰会上,华为展现了其在电力数智化领域的实力与积极推动行业发展的决心,诸多创新成果为电力行业数智化变革指明了方向。

在这场汇聚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三峡集团、京能集团、华北电力大学等300多位行业专家的盛会上,华为携手京能集团发布了行业首个电力场景定制化大模型——京能“擎睿”。

同时,华为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发布的《ICT赋能发电企业数智化转型白皮书》,为行业提供了一份详实的转型“导航图”。

行业矛盾:

电力系统面临的双重挑战

目前,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首要矛盾是电力系统既要应对大停电风险,追求“极致稳定”,又要满足海量分布式资源的接入及应对新业态,实现“极致灵活”。这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正是电力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华为副总裁、电力数字化军团CEO 孙福友

华为副总裁、电力数字化军团CEO孙福友指出了,要破解这一矛盾,关键在于让AI沿着三大价值流发挥核心作用。这意味着AI要深度融入电能全过程,从“效率工具”升级为保障系统稳定的“生存要件”;要贯穿资产全寿命管理,通过预测性维护实现精准感知,主动管理;更要赋能客户全方位服务,并让市场机制在生产运行中发挥关键作用,也包括提升经济效益,若2030年AI能助力新能源消纳提升2.6%,就相当于三峡大坝一年的发电量。

他提醒,勿忘初心,AI要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和解决行业核心挑战。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人才和快速构建垂直整合能力才是主要矛盾。

他最后总结,AI在电力行业长期发挥价值离不开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实时、高质量的数据是前提,高可靠的通信网是基石”,这也是本次峰会两大重磅发布的理论基础。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委员、专职副理事长于崇德强调:“数智技术是新型电力系统区别于传统电力系统的鲜明特征与关键支撑。电力数智化转型的核心价值,在于全面提升系统感知能力、优化运行效率、创新商业模式与服务、并增强系统韧性与安全。这需要我们凝聚行业合力,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共同推动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随着新能源比例的快速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集中式、可预测的发电方式,正转变为分布式、波动性强的多元格局,传统技术架构已难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对实时性、智能化的高要求。

技术突破:

“擎睿”大模型的全栈创新

京能“擎睿”燃机大模型的发布,标志着AI技术在电力行业从概念验证走向深度应用的关键一步。作为行业首个燃机大模型,其创新性体现在三个层面:

1、全栈自主创新算力底座是“擎睿”大模型的基础。华为提供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链路技术支持,实现训推一体,确保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高效稳定运行。这种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为大模型在电力关键场景的落地提供了可靠保障。

2、多技术融合创新是“擎睿”的核心突破。该模型率先集成燃机垂类时序大模型与燃机专业模型,首创多智能体协同与逻辑自动编排机制。这种融合创新使大模型能够深入理解燃机运行的专业知识,而非停留在通用AI层面。

3、业务流程重塑体现了“擎睿”的实际价值。通过重塑燃气发电生产运维核心业务流程,该模型实现了燃气发电效率与安全裕度的跨越式提升。从故障预测到优化运行,大模型将人工经验转化为系统智能,提高了电力生产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落地路径:

数据与场景的双轮驱动

大模型在电力行业的落地面临诸多挑战,华为认为算力已不是主要瓶颈,真正的关键在数据和场景。“没有高质量的数据,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大模型就难以发挥价值。”华为技术专家指出。

数据治理成为大模型落地的基础工程。电力行业积累了大量运行数据,但数据孤岛、标准不一等问题制约了数据价值的释放。白皮书系统性地规划了从数据治理到AI范式创新的转型路径,为行业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场景选择决定了大模型应用的成败。华为中国政企业务电力系统部总经理李继光强调:“企业需要明确大模型要解决的具体业务问题,选择适合的场景切入。”京能“擎睿”聚焦燃机效率优化,电网企业关注智能化调度,水电企业则侧重来水预测,不同的场景需求导向不同的应用路径。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金和平强调:“以数据-算法-算力为基础,构建“数据、算力、算法”三位一体的AI业态,推动水电及新能源场景全面数智化。通过绿色算力、可靠数据空间与行业模型协同,提升运营效率、安全稳定与碳减排水平,形成可复制的数智化转型范式,为能源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行业未来:

数字孪生构建电力系统新范式

峰会上,国家电网公司原总信息师王继业分享了国网近20年的数字化实践。从“十一五”的SG186工程实现系统集中化,到“十二五”的SG-ERP推动数据共享,再到“十三五”构建国网云平台,国网逐步实现了“电网一张图、数据一个源、业务一条线”的转型目标。在AI领域,国网发布“光明大模型”,在发、输、配、用、调六大环节推动智能化升级,并通过网上国网APP服务超4亿用户,线上办电率超过95%。

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通信处处长杨斌规划的“主网智强、中压融合、低压透明、高速安全、天地一体”通信目标网,也勾勒出未来电力系统的数字基础设施框架。这张通信网将成为支撑数字孪生、智算协同与千万级节点调控的“数字大动脉”。

数字孪生技术将成为连接物理电网与数字世界的桥梁。通过构建电网的高精度数字镜像,运维人员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模拟仿真和决策优化,大幅提升电网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通信处处长 杨斌 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通信处处长 杨斌

华为中国政企国网大客户经理郑欣指出,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我们聚焦客户需求,助力国网构建通信目标网。同时,AI正从“效率工具”上升为“生存要件”,华为将聚焦AI在配网台区自治、重资产运营等领域的攻坚,通过联合创新,助力国网数智化高质量发展,兜住安全运行底线。

生态共建:

华为的“被集成”战略

“当客户需要一盘麻婆豆腐时,我们不能只提供豆子和辣椒面。”华为中国区政企业务电力系统部总经理李继光揭示了华为在电力业态中的独特定位。与试图提供全栈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不同,华为明确坚持“被集成”战略。

华为清晰地界定了自身的能力边界:“我们不会去取代任何行业伙伴,而是做好自己擅长的部分。”在电力行业,华为聚焦于联接与计算等核心能力,将行业应用开发留给更了解业务场景的合作伙伴。

这种生态分工体现在华为的市场策略上:面向NA市场,华为打造“华为+伙伴”的联合方案;在商业市场,则强化伙伴能力,让伙伴在前台主导。分层分类的合作模式,确保了华为技术能够精准匹配各类电力企业的差异化需求。

华北电力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任王宏盛在解读白皮书时强调,避免“重复造轮子”是行业数智化转型的关键。白皮书将领先的转型经验转化为行业可复用的标准与方法论,体现了华为从“技术输出”到“标准共建”的战略升级。

南方电网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键也强调AI业态的重要性:“南方电网正加速AI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我们发布了首个自主创新电力大模型“大瓦特”,并致力于构建开放共享的电力AI业态。我们认为,共建生态是发展的最佳模式,通过算力、算法“赛马”和“揭榜挂帅”,打破资源、技术和信息壁垒,才能实现行业整体水平的跃升。”

未来十年,随着新能源比例的持续提升和电力系统复杂度的指数级增长,智能化将成为电力行业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华为通过“擎睿”大模型和白皮书展示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一种生态共建的行业责任感。

技术可以购买,生态需要培育。华为在电力行业的深度布局,正推动一场由技术引领、生态支撑的行业变革。当千行万业加速数智化转型,电力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正在走出一条兼具稳健与创新的独特路径。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网

来源:华为中国政企业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