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韦伯或首次发现“暗星”,这可能改写宇宙的开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1 20:00 1

摘要:当你仰望夜空的时候,可能很难想象,在宇宙诞生后的头几亿年里,天空中或许曾闪烁着一种“非同寻常”的星光——它们不像太阳那样依靠核聚变发光,而是靠暗物质驱动。这种神秘的天体,被科学家称为“暗星”。

当你仰望夜空的时候,可能很难想象,在宇宙诞生后的头几亿年里,天空中或许曾闪烁着一种“非同寻常”的星光——它们不像太阳那样依靠核聚变发光,而是靠暗物质驱动。这种神秘的天体,被科学家称为“暗星”。

JWST 可以测量早期宇宙的光波长

最近,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可能真的在遥远的宇宙深处,捕捉到了这种“传说中的星星”。

一种可能改写宇宙历史的发现

根据9月30日发表在《PNAS》上的一项研究,研究团队利用韦伯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找到了四颗疑似“暗星”的候选天体。其中一颗——JADES-GS-z14-0,距离地球极其遥远,是目前韦伯观测到的第二远的天体。更令人震惊的是,它的光谱中出现了1640埃的氦吸收特征,这是一种被认为属于“超大质量暗星”的标志性信号。

科学家表示,目前已知的高红移天体(早期宇宙中的天体)中,没有其他类型的天体会产生这种特征。换句话说,这颗星,很可能就是人类一直在寻找的“暗星”。

“暗星”到底是什么?

“暗星”这个名字其实有些误导。它们并不“黑暗”,反而可能比太阳亮上十亿倍,质量甚至能达到太阳的一百万倍。它们之所以被称为暗星,是因为它们的能量来源并不是普通恒星的核聚变,而是暗物质在坍缩过程中的湮灭所释放的能量。

这个理论最早在2007年被提出。科学家认为,在宇宙大爆炸后不久,氢、氦和暗物质混合坍缩,诞生了这些特殊的“第三星族”天体。它们可能是宇宙中最早的一批“灯塔”。

韦伯望远镜是如何找到它们的?

研究团队利用韦伯望远镜的高级深场巡天(JADES)数据,通过近红外光谱仪(NIRSpec)分析这些天体发出的各个波长的光。科学家为筛选目标设定了严格的条件:

这些信号必须来自红移大于10的天体(即距离大爆炸约5亿年以内);必须由单个天体发出;光谱中只含氢和氦,不含其他重元素。

最终,他们锁定了四颗疑似暗星,其中JADES-GS-z14-0的证据最为确凿。

争议随之而来

不过,谜团也随之加深。智利的ALMA阵列在JADES-GS-z14-0上探测到了氧元素,而氧这种重元素通常是恒星核聚变的产物。也就是说,这颗天体看起来像“暗星”,但是它的体内又有“正常恒星”的痕迹。

一些天文学家提出,这可能是“暗星”和“超大质量原始恒星”之间的界限问题。两者的光谱特征相近,目前的观测数据还不足以完全区分。

也有人认为,如果这些天体寿命足够长,从统计学上看,观测到的更可能是暗星。要解开这个谜题,还需要更多、更精细的观测数据。

为什么这很重要?

如果“暗星”真的存在,那么它们可能是解释早期宇宙中一些“超大质量黑洞”快速形成的关键。也可能为揭示暗物质的性质提供全新的思路。科学家甚至称,这是“一个探测器,而不仅仅是一类恒星”。

研究团队正在开发自动化的暗星搜索工具,希望未来在韦伯望远镜的数据中,能更快地找到更多候选者。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真正揭开“暗星”的面纱。

暗物质,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主宰着宇宙的结构,却从未被直接“看见”。如果“暗星”真的是它留下的第一个线索,那我们就在接近宇宙最深的秘密了。

来源:星秘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