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0日,美图CEO吴欣鸿在美图17周年内部讲话中,谈到的AI组织进化,则属于企业实践视角的AI组织进化论。
假期,跟大家聊到的 ,属于专家视角的AI组织进化方向。
10月10日,美图CEO吴欣鸿在美图17周年内部讲话中,谈到的AI组织进化,则属于企业实践视角的AI组织进化论。
面临AI时代,吴欣鸿将美图比喻为一枚全力进发的火箭,组织体系升级核心有六大体系:
“战略体系”,这是我们的导航,告诉我们该去哪里;
“文化体系”,这是火箭的稳定器,决定了我们能不能稳稳地,飞向目标;
“组织与人才体系”,这是双核心引擎,为我们提供动力,推动我们实现战略目标;
“保障与驱动体系”,这是供能系统和助推器,既能兜底保障,又能让我们加速前进。
美图AI组织升级,吴欣鸿还强调三大关键词:“既要敏捷,又要有体系,并且要形成具有强大内驱力的美图文化。”
1、美图为何如此重视组织进化?
根据吴欣鸿的讲话,美图的组织进化源于内外双重压力:
一是外部环境的剧变与挑战。
生成式AI的浪潮,使得影像赛道成为行业风口,竞争骤然加剧。一方面,头部大厂纷纷入局,赛道充满变数,另一方面,灵活的AI创业团队正以极小的规模,创造出惊人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
简言之,美图现在面临的挑战,既要与大厂拼资源,也要和灵活的初创公司赛跑。
二是内部问题的反思与警醒。
17年的发展,也为美图带来了认知惯性和路径依赖的积弊。吴欣鸿直言,固化的工作流程、不必要的管理会议、套路化的市场打法等,都在制约公司的创新速度。他将这种低效的组织状态称为“惯性工作流”。
2、什么是“惯性工作流”?
吴欣鸿对“惯性工作流”的批评是尖锐而直击痛点的,他列举常见的组织内耗现象:
由此,吴欣鸿提出一个“反惯性工作流”的理念,理念的底层逻辑可概括为 “以协作效率为核心,用AI 赋能打破职能边界”。
他还用RoboNeo 项目案例验证了 “反惯性工作流” 的可行性。
RoboNeo是一个专注于影像领域的Agent 产品,仅用一个月封闭开发便实现全球发行,无导流、无 PR 推广的情况下,首月MAU 突破百万并进入数十个国家应用商店分类榜前十。
在RoboNeo 项目中,“反惯性” 主要体现在四个关键环节:
其一,需求共创替代 “甲方提需求、乙方执行”: 团队仅确定大方向,研发、设计便同步启动,通过高频沟通替代厚重文档,避免需求传递中的信息损耗;
其二,极简会议与短决策链路:取消所有不产生决策的周会、汇报会,信息通过文档或群消息同步,遇到问题小范围快速讨论、当场拍板,让想法能第一时间落地验证;
其三,AI 赋能下的 “职能补位”:翻译、文案、需求梳理等环节全靠 AI 提效,设计师、PMO、研发跨界兼任产品经理,海外运营工作仅 1 人便完成传统模式下 2-3 人的工作量;
其四,快速迭代的 MVP 思维: 摒弃 “追求完美再上线” 的传统思路,先聚焦核心功能推出最小可行版本,再根据用户反馈持续优化,真正实现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3、美图AI进化之路,有哪些最佳实践?
在打破“惯性工作流”的基础上,美图进一步向 AI 原生组织学习,明确了 “人人都是多面手”、“一个人就是一支团队” 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 AI 工具渗透、创新机制搭建,逐步构建适配 AI 时代的组织能力。
吴欣鸿在讲话中强调 “全员积极拥抱 AI 生产力工具”,这一理念已落地到研发、设计、营销三大核心场景。
在 AI Coding 领域,美图引入多种 AI 编程工具,AI 编码普及率达 86%,目标是培养上百位跨越前后端、深入产品设计的 AI 全栈工程师;
在 AI Design 领域,设计中心实现从灵感激发到素材生成的全流程 AI 赋能,效率提升 50% 以上,致力于将设计师打造成 “超级设计师”;
在 AI Marketing 领域,创新业务运营从用户建联到效果追踪全靠 AI 支撑,推动市场团队向 “全栈产品代言人” 转型。
更关键的是。
美图通过搭建 AI Agent 平台、MCP 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降低了 AI 工具的使用门槛,倡导 “简单事务不求人”理念—— 员工可自主用 AI 完成物料设计、文案撰写等工作,同时强调 “避免无脑照搬 AI 产出”,保留人类的创造性思考与专业判断。
此外。
为进一步释放组织创新活力,美图推出 “AI 创新工作室” 机制,目前美图已有 5 个 AI 创新工作室在孵化项目。
这个机制跟很多公司提倡的内部创业机制有类似之处,核心逻辑鼓励员工组建小规模团队,凭借创意申请项目预算,以创业公司模式验证产品想法,项目跑通后核心团队可获得利润分红。
这种机制本质上是将 AI 原生组织 “小团队、高敏捷、强激励” 的特点融入自身,既解决了大公司创新 “船大难掉头” 的问题,又能快速捕捉影像垂直领域的新机会。
正如吴欣鸿所言,未来类似 Photoshop 的全场景产品,会被无数个 “效果与效率极致” 的 AI 垂直产品切分,而创新工作室正是美图抢占这些机会的关键布局。
4、美图AI组织进化,对HR有什么启发?
美图的AI组织进化实践给 HR 带来两大启示:
其一,AI 时代的文化建设聚焦 “变革”—— 价值观需包含“拥抱技术” 等元素,且要通过机制设计促进跨职能协作。
下图是美图最新版的文化价值观:
在新版文化价值观中,美图提到 “打破惯性”“爱拼能赢”,正是为了适配 AI 时代的变革需求;
其二,文化落地需“软硬结合”——既要通过培训、活动等 “软方式” 营造氛围,也要通过制度、激励等 “硬措施” 强化行为,例如美图将价值观与考核挂钩,确保文化不流于形式。
下图是美图新价值观落地从理念到活动各种细节:
同时,HR 在AI 组织进化中还需注意两点:
一是避免技术工具替代人文关怀。
AI 虽能提升 HR 效率(如 AI 筛选简历、AI 分析员工满意度),但员工的情感需求、职业发展仍需人工介入,好比美图 “福利升级”“星火学堂” 的设计,正是对人文关怀的保留。
二是注重人才能力与组织需求的动态匹配。
AI 时代,人才需求更强调 “单一技能” 转向 “多面手”,HR 需调整招聘标准(如美图招聘更看重 “AI 工具使用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并设计跨职能培训体系,确保人才能力跟上组织进化节奏。
最后的总结。
1、吴欣鸿vs杨国安的AI组织进化论。
吴欣鸿版本的AI组织进化论,跟我们之前提到的Asha和杨国安的理念有不少共通之处。
Asha强调 “围绕动态工作流构建组织”,美图的 “反惯性工作流”“项目驱动组织” 正是对这个理念的落地;杨国安提出“以动态任务单元为基本单元,需配套资源池、人才池”,美图提出的 “AI 创新工作室”“多面手人才培养”,本质上是杨国安 “任务单元 + 资源池” 的实践。
Asha和杨国安均强调 “打破职能边界、以结果为导向”,跟美图倡导的“人人都是多面手”“用 结果说话” 的理念高度契合。
2、AI时代组织进化是一场自我革命。
回顾吴欣鸿的内部讲话全文,不仅清晰地诊断了旧组织的弊病,更提供了一套“反惯性工作流”的实践案例、“敏捷与体系并重”的组织框架。美图也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老牌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文化升级与组织重构,找到成功穿越周期的路径。
对于更多企业而言,重要的不是照搬美图的模式,而是从其实践中汲取 “直面挑战、主动变革” 的勇气,找到适配自身的 AI 时代组织进化方法。
来源:HR实名俱乐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