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十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强调“依托宗亲乡亲、祖地文化等纽带广泛凝聚侨心”,为泉州新时代侨务工作锚定航向。泉州市委统战部牢记嘱托、迅即响应,坚持深入践行“大侨务”观念,以“融通内外、平台赋能、留根铸魂”三大路径系统布局,努力推动“侨牌”升级为“发展王牌”
去年十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强调“依托宗亲乡亲、祖地文化等纽带广泛凝聚侨心”,为泉州新时代侨务工作锚定航向。泉州市委统战部牢记嘱托、迅即响应,坚持深入践行“大侨务”观念,以“融通内外、平台赋能、留根铸魂”三大路径系统布局,努力推动“侨牌”升级为“发展王牌”。侨力升维,发展聚变,曾经远游的“思乡游子”,正蝶变为深度参与的“发展合伙人”。一场以侨为桥、贯通血脉、融合发展的“聚侨引侨和泉商回归”行动,在刺桐大地春潮奔涌。
以侨为桥融通内外
侨通四海,力聚刺桐。近年来,泉州以乡情为纽带、平台为引擎,打出组合拳,“请进来”系亲情,“走出去”拓蓝海,“数字化”提效能,推动联络联谊从情感联络向价值共创升级,促进侨务资源与招商引资、跨境电商、海外仓建设等深度融合。
赤子远行,根在故土,老一辈侨商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新芽萌发,不忘其源,新生代的侨青同样怀着报效桑梓的热忱。菲华各界联合会常务委员许少镗表示:“很多人像我一样选择泉州,不仅仅是因为家乡让我们更加安心、更加踏实,也是为了一个更好、更和平、更发展的未来。”截至目前,全市统战系统共对接246个项目,其中已签约(含正式合同、框架协议、意向协议等)225个,签约额1672.32亿元,意向洽谈项目21个。
2025年4月2日,“侨助千企万品出海”行动,在第二届“海丝”侨商投资贸易大会暨泉州市内外高质量发展大会期间正式启动。
“以前回泉州找货,要跑遍各个工厂,效率低、成本高。现在有了这个平台,动动手指就能看到家乡丰富的源头好货,下单、物流、支付一站式搞定,就像把泉州的批发市场‘搬’到了我们海外华商的手机里!”在东南亚经营贸易多年的侨商陈先生口中的“平台”,正是泉州近年来倾力打造的全省首个面向全球华人华侨的跨境选品平台——“侨易邦”。“侨易邦”助力侨商在泉州“一站式”集采出口,为侨商青年、侨二代提供跨境电商全链条服务,年交易额超150亿元,目前已入驻各类厂家1800余家,自主品牌近400家,产品链接7.3万个,成功对接13家优质物流服务商和23个国家的3700余家采购商。
“侨易邦”的成功,是泉州充分发挥侨资源,带领企业抱团“出海”开新路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泉州不断拓展海外销售渠道,加速布局全球市场:发起成立“福建侨商海外仓联盟”,与海外泉籍华侨合作建设优品展销中心(海外仓),布局海外仓144个、海外展销中心26个,泰国泉州纺织服装、菲律宾晋江建材家居等展销中心已成为泉州商品在海外的展示窗口与销售前沿阵地;创新“侨亲搭台、企业唱戏”模式,引导本土企业借助侨亲企业海外土地、厂房、平台等资源及本地化优势,以租赁、共享办公等方式共建共享海外产业园,实现“借梯登高”全球化布局。
平台赋能筑巢引侨
在第二届海丝侨商投资贸易大会上,108个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额超1444亿元。这场创下参会国别数、签约金额新纪录的大会,新质动能涌动,正是泉州“侨+商贸”平台扩容的生动注脚。从单一招商到生态赋能、从商品出海到文化出海、从传统贸易到数字贸易……在泉州构建的全方位全周期为侨服务生态链中,“侨动力”正成为这座世遗名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伙人。
而更具活力的合伙故事,在青年侨商中不断上演。在全国首创的“海外华裔青年跨境电商实训基地”里,印尼侨青黄嘉欣刚结束一场“闽南语+印尼语”的双语种直播,“基地不仅教我们直播技巧,还对接海外仓资源,让我们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出海’。”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新侨创新创业基地10家;推动欧美同学会东南海创中心落地晋江,集成创业孵化、国际交流、路演展示等全链条功能,构建“1+5+N”开放协同生态;举办两届RCEP青年侨商创新创业峰会;开展海外华裔青年跨境电商培训超1000人次,通过平台集聚效应,助推海外泉籍青年创新创业。
海外华裔青年跨境电商实训基地在石狮启动
近年来,泉州创新搭建多个平台,用情感纽带织就了一张全球泉侨资源网,让情感联结转化为合作动能:打造“故土家园”海内外泉侨泉商联络总部,吸引164个港澳及海外社团、泉籍异地商会进驻,并与11家服务单位达成战略合作,打造统战招商资源集聚地;提升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截至目前,族谱征集数量已达10273册,帮助近百位侨胞成功寻根;创新搭建同心会客厅,举办形式多样的统战工作主题活动100多场。
“侨汇到账了!从申请到结汇,全程没出办公室。”菲律宾侨商陈文龙在手机上刷新“刺桐侨汇”服务平台页面,看着个人收入实时到账的提示,忍不住点赞。作为全国第三、福建首个侨汇结汇便利化试点,泉州自主研发的这个平台实现了“业务申请一键达、审批办事一网通”。
在泉州,为侨服务的保障远不止于此。打造全国首个海外华侨华人康旅中心,为华侨华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康旅体验;探索将“侨商泉商”项目纳入政务服务中心“招商项目绿色通道”,为侨胞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
守护文脉留根铸魂
烟火乡愁(侨乡牛肉羹)、千丝万缕(泉州面线糊)……当一席融合海丝风情与侨乡滋味的“市井十洲宴”在泉州发布,这不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成为当地创新传承华侨精神的生动场景。近年来,泉州通过丰富多元的载体,系统性地推进华侨精神的挖掘、展示与传播。
在硬件层面,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新馆加快建设,未来将重点展示华侨爱国爱乡事迹与“海丝”文化底蕴,致力于打造泉籍华侨华人思乡恋家的精神家园;传播维度上,依托“海丝国际传播中心”,精心打造“侨说”系列品牌活动,开展《侨说二十大》《侨说“晋江经验”》《番客楼里的侨心》等主题宣传;文化宣传同样推陈出新,《侨批》《漂洋过海只为你》等歌曲、微短剧广受好评,《泉州人》《个个猛》等闽南歌曲传唱不息,“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主题文学创作征集踊跃,南音、木偶戏远赴海外反响热烈。今年,为庆祝中泰建交50周年,“海丝记忆·侨史敦煌”侨批档案文献展作为“海丝泉州走进泰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曼谷成功举办,受到海外侨胞的欢迎。
2025年9月2日,华侨抗战主题展览《中流砥柱——泉州华侨与南侨总会》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
“这些侨厝是我们的根,保护得这么好,心里真温暖。”在刺桐侨厝成果发布活动上,修缮一新的侨厝保留闽南与南洋特色,令侨胞们连连感叹。今年1月1日,全国首部设区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法规《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侨厝、侨批等“乡愁载体”撑起法律保护伞。
泉州还在全省率先实施“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成效显著:系统普查发现历史建筑线索1.3万多处,正式认定历史建筑1688处,并精心打造200余处精品乡村侨史馆、侨领纪念馆,构建起系统性华侨建筑遗存保护体系。在有效保护基础上,泉州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活化利用,不断植入新业态,激发新活力。侨领陈守仁家族捐资建设华侨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基地,正是盘活侨厝的一大典范。
晋江市梧林传统村落 杨百欣摄
而在泉籍新生代心中,另一条无形的“根脉”——中华文化认同,正通过华文教育薪火相传。近年来,泉州持续加大对海外华文教育的支持力度,举办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共425期、参加活动的海外营员达3万多人次,规模、人数均居全省前列,有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创新打造“华教同心园 筑梦云课堂”海外华校师资培训品牌,为海外华校培养师资600多人,让新生代在写汉字、说中文中明白“何以泉州”。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