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沙眼,一种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传染性眼病,如今仍是全球致盲的主要元凶之一。它通过接触传播,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悄然蔓延,其可怕的致盲过程往往持续数年。
本文字数:2946|预计阅读8分钟
正文
沙眼,一种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传染性眼病,如今仍是全球致盲的主要元凶之一。它通过接触传播,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悄然蔓延,其可怕的致盲过程往往持续数年。
本文旨在揭开沙眼从感染到失明的全过程,并重点介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SAFE’综合防治策略,帮助大家认识并远离这一可避免的视力威胁。
什么是沙眼?
一个被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沙眼(Trachoma)是由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的A、B、Ba和C血清型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角结膜炎。其名称源于希腊语“Trachys”,意为“粗糙”,形象地描述了患者上眼睑结膜因反复感染后结疤变得粗糙不平的典型特征。
尽管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沙眼已基本绝迹;我国也通过数十年卓有成效的防治工作,于2015年宣布消除了致盲性沙眼作为公共卫生问题[1-2]。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警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数据,沙眼至今仍在全球44个国家流行,约造成1.25亿人生活在疫区并面临失明威胁。
No.2
罪魁祸首
沙眼衣原体及其传播链
沙眼衣原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菌,它不能独立完成代谢,必须侵入宿主细胞(眼结膜上皮细胞)内才能繁殖。
传播途径主要是“眼—手—眼”或“眼—蝇—眼”的接触传播。具体方式包括:
直接接触:接触患者眼睛或鼻子的分泌物。
间接接触:接触被分泌物污染的毛巾、衣物、玩具等物品。
昆虫媒介:苍蝇,特别是“家蝇”,可以充当机械性媒介,将病原体从患者的眼睛携带至健康人的眼睛。
拥挤的居住环境、缺乏清洁用水、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如不常洗脸洗手)是导致沙眼传播和反复感染的关键风险因素。
No.3
从发炎到失明
沙眼的病理进程(WHO简化分级)
沙眼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其致盲并非一蹴而就,WHO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活跃期和后遗症期[3]:
1
滤泡性沙眼
TF-Trachomatous Inflammation—Follicular
感染初期,结膜上皮下出现淋巴细胞浸润,形成隆起的“滤泡”,尤其在眼睑上穹窿部。这是活动性沙眼的标志。
2
炎症性沙眼
TI-Trachomatous Inflammation—Intense
结膜出现弥漫性浸润、充血、增厚,并伴有乳头增生,使得上眼睑结膜血管模糊不清。严重的炎症会遮盖角膜缘(黑眼珠和眼白的交界处)。
3
眼睑结膜瘢痕
TS-Trachomatous Scarring
如同皮肤受伤后会结疤一样,眼睑内部在反复‘发炎-修复’的循环下,也会形成瘢痕。这些瘢痕会像缩水的布料一样,拉扯眼睑变形。
4
倒睫
TT-Trachomatous Trichiasis
这是沙眼致盲的‘临门一脚’。变形的眼睑向内卷曲,导致睫毛从保护眼睛的‘卫士’变成了不断摩擦角膜的‘砂纸’。
5
角膜混浊
CO-Corneal Opacity
倒睫长期摩擦角膜,引起角膜上皮损伤、糜烂、溃疡,最终导致新生血管长入和角膜瘢痕化(混浊),光线无法正常进入眼内,视力严重下降直至失明。
No.4
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通过裂隙灯检查眼睑结膜和角膜情况。在资源有限地区,经过培训的卫生工作者也可通过简易放大镜进行识别。
治疗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并在我国消除沙眼行动中被证明卓有成效的‘SAFE’综合防治战略[4]:
S(Surgery-手术):针对已出现倒睫(TT)的患者,通过睑内翻矫正手术,将眼睑复位,使睫毛不再摩擦角膜,是挽救视力的关键一步。
A(Antibiotics-抗生素):针对活动性沙眼(TF和TI)的社区进行大规模药物分发。阿奇霉素口服(单次剂量)是首选,因其高效、方便且副作用小。局部使用四环素眼膏可作为替代方案。
F(Facial Cleanliness-面部清洁):提倡儿童每日洗脸,保持面部清洁,尤其是眼周。这能有效减少眼部分泌物,切断传播链。
E(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环境改善):改善卫生条件,包括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建设并普及厕所以减少苍蝇滋生、妥善处理垃圾。这是实现长期控制、消除沙眼的根本。
No.5
结语与展望
沙眼作为一种古老的致盲性眼病,其可怕之处在于其隐匿性和累积性。一次感染可能并无大碍,但反复感染带来的慢性炎症,会在数年甚至数十年后,以倒睫和角膜混浊的形式夺走患者的视力。
幸运的是,沙眼是可预防、可治疗、可消除的。我国消除致盲性沙眼的伟大成就,正是‘SAFE’战略有效性的最有力证明。当前,全球消除沙眼的行动仍在继续。提高对它的认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既是对我们自身眼健康的保护,也是为在全球范围内最终战胜这一古老疾病贡献一份力量。
重要声明: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消灭致盲性沙眼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EB/OL].(2015-06-06).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validates China as having eliminated trachoma as a public health problem[EB/OL].(2015-05-18).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22).Trachoma-Key Facts.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rachoma
[4] Thylefors,B.,Dawson,C.R.,Jones,B.R.,West,S.K.,&Taylor,H.R.(1987).A simple system for the assessment of trachoma and its complications.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65(4),477–483.
[5] Mariotti,S.P.,Pascolini,D.,&Rose-Nussbaumer,J.(2009).Trachoma:global magnitude of a preventable cause of blindness.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93(5),563–568.
[6] Burton,M.J.,&Mabey,D.C.(2009).The global burden of trachoma:a review.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3(10),e460.
[7] Solomon,A.W.,et al.(2022).The status of trachoma elimination worldwide in 2021.The Lancet Global Health,10(10),e1482-e1490.
免责声明
本文为科普教育,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和治疗。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眼部不适,请及时咨询眼科医生并遵从眼科医生的指导。
来源:眼健康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