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十四五”重庆社零总额突破1.6万亿元 外贸累计超过3.5万亿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1 19:04 1

摘要:10月11日,我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全市商务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市商务委党组书记、主任章勇武表示,整个“十四五”期间,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网络零售额等指标提前完成,全市商务经济焕发新面貌、实现新作为。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杨骏 周盈

商务工作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一头连着发展大局,一头连着千家万户,重要性不言而喻。

10月11日,我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全市商务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市商务委党组书记、主任章勇武表示,整个“十四五”期间,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网络零售额等指标提前完成,全市商务经济焕发新面貌、实现新作为。

10月11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七场),在市新闻发布中心举行。 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全市社零总额年均增长7.9%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速成型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提振消费则是我国当下的重要目标。重庆以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牵引,推动“渝悦消费”的国际范更足、吸引力更强、巴渝味更浓。市商务委党组书记、主任章勇武介绍,“十四五”期间,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9%,总额突破1.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5.4%,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消费场景的丰富与升级,成为重庆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因素和显著亮点。”章勇武举例说,重庆着力打造的“江崖街洞天”等上百个新场景,不仅让重庆成为全国知名的8D网红城市,更推动“流量”变“产量”,其中解放碑—朝天门、观音桥跻身全国最火五大商圈。值得一提的是,“不夜重庆”更是连续四年登顶“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

消费活动丰富多彩,也是重庆消费市场的一大特色。“十四五”期间,重庆持续打造“爱尚重庆·渝悦消费”四季主题活动,年均开展超2000场消费促进活动。如今,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等活动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IP,截至2024年底,“火锅 +”模式推动火锅产业全产业链规模超3100亿元,德庄、刘一手等品牌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门店超1000家,让全球共享“重庆味道”。

在消费品牌塑造和传播方面,重庆同样成果斐然。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2200个,首店新品层出不穷。其中,“渝伴礼”“渝味360碗”等本土品牌火爆出圈,谭木匠、荣昌卤鹅等老字号焕发新生。

章勇武表示,“十四五”期间,重庆消费市场呈现出繁荣活跃的良好态势,同时也表现出三大变化:一是消费内容从实物商品为主,向服务消费延伸;二是消费场景从传统实体场景,向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场景迁移;三是消费需求从基础消费向多元化消费升级。

面对这些变化,重庆也在积极应对。比如在消费政策上,重庆先后出台支持传统行业转型、本土品牌连锁经营等政策,2024年以来,推进商贸领域消费品以旧换新,惠及400万人次,发放补贴55.7亿元,直接拉动销售396.9亿元。

再如,面对数字消费快速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崛起,重庆则推动智慧商圈等建设,发展无接触配送等新模式。两年来,我市开展直播超160万场,实现直播网络零售额超500亿元。同时,我市培育形成了大足五金、城口腊肉等35个亿元级网货产业带;围绕汽摩配、消费电子等特色产业搭建国际数字供应链平台,建成50个数字生态集聚区;建成13个跨境电商园区,培育相关企业超3000家。2021—2024年全市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速达17.5%,“十四五”期间预计实现翻番。

全市外贸累计超过3.5万亿元

重庆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全球都面临着外贸下行的局面。在此背景下,重庆始终聚焦内陆开放建设,加速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让“开放之城”的辐射面更广、知名度更高、竞争力更强。

章勇武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外贸累计超过3.5万亿元,越来越多的“重庆造”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全球优品”送到家门。其中,2024年,重庆货物贸易规模达到7154.2亿元,较“十三五”末的2020年增长了10%。今年1—8月,货物贸易增长11.3%、增速高出全国整体7.8个百分点。

实现这一目标的背后,是重庆多措并举之功。

长期以来,重庆外贸以电子信息加工贸易为主导,为了调整优化外贸结构,“十四五”期间,重庆在稳住电子信息基本盘的基础上,挖掘更多支柱产业的出口潜力,助力“重庆造”汽车、摩托车等畅销海外市场。

比如在2024年,全市汽摩整机和零部件的出口额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了278.1%、55.2%;石柱莼菜、武隆竹笋、开州桑叶蛋等特色农产品首次实现自营出口,2024年全市农产品出口额较“十三五”末增长103.7%。

再如,“十四五”期间,重庆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培育外贸新动能,其中的“重头戏”,就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目前,全市跨境电商主体已近7000家。通过跨境电商,重庆企业可以24小时无国界推介产品和服务,更便捷地接触和融入国际市场;重庆的消费者也可以足不出户,动动指尖即可买遍全球,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

“我们积极帮助外贸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章勇武表示,重庆通过建机制、出政策、搭平台、塑品牌等“组合拳”,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2024年,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4739家,较“十三五”末增长了26%。

在外资方面,“十四五”期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累计65亿美元,设立外资企业8753家,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22家,博世氢能源、安意法半导体等一批外资项目相继落地,为重庆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力量。

平台是对外开放的“源头活水”,重庆各类开放平台也在不断发挥作用。

作为中国与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下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在重庆落地实施已近10年,正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一张名片。截至目前,它推动签约政府和商业项目347个、金额260亿美元。也是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的带动下,新加坡成为我市第一大外资来源国,推动东盟成为我市最大国际贸易合作伙伴,也带动中国西部与东南亚地区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元,增长56.1%。

重庆自贸试验区,仅占全市面积1.46‰的平台上,贡献了全市60%以上的外贸、30%以上的外资。而在综合保税区方面,“十四五”期间,重庆获批设立涪陵经开区、重庆铁路港综保区、永川综保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这也让重庆成为中西部地区综保区、西部内陆地区开放口岸最多的省市。

“重庆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朋友圈’也越来越广。”章勇武介绍,目前重庆的国际友城达到56个,友好交流城市达到136个;落地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全市离境退税商店超200家,重点商圈和景区外卡受理覆盖率超90%,让外国朋友来得方便、游得舒心。

成功争取16项国家级试点

商务领域改革探索成效显著

改革是发展的内生动力。“十四五”期间,重庆持续深化商务领域改革,让“重庆探索”的辨识度更高、标志性更强、创造力更足,先行先试卓有成效。

章勇武介绍,五年来,我市商务领域成功争取16项国家级试点。比如重庆是中西部首个入选全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城市,在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贸易政策审议边会上,重庆则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代表,分享了服务业扩大开放探索经验。此外,重庆探索的“创新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便利化服务”等7个案例入选全国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各类平台,则成为重庆探索改革试点的重要载体。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以重点领域项目合作为基础,在加强首创性探索、推动规则标准衔接、复制推广成功案例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重庆机场集团与新加坡樟宜机场合资运营重庆机场非航业务,大力引进商业首店和知名品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这种合作模式,已成功复制推广到无锡、海口等机场。目前,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已探索形成33项具有首创性、辨识度的制度型开放创新成果。

重庆自贸试验区则是我市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通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围绕解决市场主体关切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累计探索形成了17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首创方面,重庆在西部地区率先开展了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在“差异”方面,重庆创新了铁海联运数字提单;在“集成”方面,重庆将汽车变速箱等旧件运抵自贸试验区,在国内工厂进行维修、检测、再制造,开辟汽车零部件制造“新赛道”。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重庆也与四川商务部门合作,聚焦市场一体化、开放一体化、创新一体化,打破区域间的壁垒,实现政务互办、结果互认,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探索路径。

比如,川渝商务部门携手,促进成渝地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一体融合,境外旅客过境旅游基本上实现了重庆入境、成都出境,或者成都入境、重庆出境。联动推出境外人士入境支付便利化措施,在机场、酒店、商圈、景区等消费场所增加了离境退税商店、综合服务点、外币兑换点,提高外卡POS机的覆盖率,全面提升入境旅客移动支付和交通出行便利化水平。今年上半年,通过240小时过境免签“渝进蓉出”“蓉进渝出”的旅客增长近1倍。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