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海之间,味觉灵魂何在?是古茶树上寄生的“螃蟹脚”?是丛林险境中的鲜美蜂蛹?是破土而出的思茅甜笋?还是溪边飞跃的“瓢鸡”?金秋十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匠心巨制的大型风物美食文旅节目《寻味山海》将深入云南生态秘境——普洱,在层叠的茶山与茂密的雨林间,破译大自然写就
山海之间,味觉灵魂何在?是古茶树上寄生的“螃蟹脚”?是丛林险境中的鲜美蜂蛹?是破土而出的思茅甜笋?还是溪边飞跃的“瓢鸡”?金秋十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匠心巨制的大型风物美食文旅节目《寻味山海》将深入云南生态秘境——普洱,在层叠的茶山与茂密的雨林间,破译大自然写就的味觉密码。本期节目将于10月11日在总台CCTV-1综合频道18:20档播出,央视频客户端、央视网同步播出。
普洱山魂育奇茗
古茶树间寄精灵
普洱景迈山的古茶林中,生长着一种独特的寄生植物——螃蟹脚。它与茶树相依共生,被当地人视作茶树上的“精灵”。关于螃蟹脚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书中将其列为上品,称其能“强筋骨,坚发齿长眉”;到了明代,“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其“形如蚱蜢脚者佳”,可见当时人们对它的形态与品质已有了清晰的认知。
如今,螃蟹脚从古籍走入日常,经采摘、揉捻与晾晒,由鲜绿转为棕黄,青涩沉淀为醇香。人们用它煮茶炖汤,其特有的梅子清香可化解油腻,并为菜肴注入山野的清韵,风味别具一格。
密林险中求鲜味
野性蜂蛹藏真香
在密林深处,黄脚胡蜂——这种云南丛林中最常见的“巨针猎手”,正守护着它的巢穴。民间流传的“水牛不过三针”之说,道尽了其毒液的致命性。然而,藏于蜂巢内的乳白色蜂蛹,在普洱人看来,却是一道营养丰富、口感软糯的极致美味。
追寻这份美味,是一场对勇气、耐心与经验的终极考验。当地人以生肉诱捕胡蜂,以羽毛标记行踪,最终锁定巢穴,获取那“最危险的美食”。这珍贵的蜂蛹,口感独特,是补充蛋白质的佳品。
蜂蛹的烹饪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入热油酥炸,至外壳金黄酥脆,内里软糯鲜香;或炭烤、或清蒸、或凉拌、或包烧,其鲜美背后,既有面对危险的无畏,也有化寻常为美味的匠心。
思茅土润出甜笋
一口清甘沁心脾
告别林间的惊险,在思茅的湿润红壤中,另一种风物正破土而出。思茅甜笋,又称“甜龙竹笋”,是禾本科牡竹属的大型丛生竹类“甜龙竹”的竹笋,也是一种可以被当作水果生吃的笋。与大多需要焯水去涩的同类不同,它天生草酸含量极低,果糖充沛,咬下一口,清甜的汁水瞬间迸发,仿佛将山泉与阳光一同含化在唇齿之间。
最地道的吃法,当属火烧。以余火慢慢煨熟,剥去焦黑外衣,内里笋肉白嫩,带着独特的焦香。再佐以蒜泥、小米辣、香菜,浇上滚烫香油激发出灵魂香气的蘸水,笋的脆甜与料汁的酸辣爽口完美融合,成就人间最接地气的烟火至味。它亦可炖汤、包饺子、清炒……以千般姿态,满足食客的味蕾。
无尾奇鸡山野趣
瓢鸡鲜醇融山海
在镇沅的山区,一种形态独特的鸡,正演绎着另一种风物传奇。瓢鸡,因缺失尾椎骨与主尾羽,臀部圆润隆起,形似葫芦瓢而得名,被孩童戏称为“没有屁股的飞鸡”。这看似缺憾的生理结构,反而使其飞行时后部配重更轻,更善飞跃,成就了“飞鸡”的美名。
作为云南“六大名鸡”之一,瓢鸡体形紧凑,肉质尤为细腻。当地人深谙如何激发其本真之味。简单炖煮,便能释放其极致的鲜醇。若将晒干的螃蟹脚与鸡块一同放入砂锅,文火慢炖之下,鸡汤逐渐染上茶色,鸡的鲜醇与螃蟹脚的梅子清香、微涩回甘相互交融,无须过多调味,便是一碗集山野灵气与时间风韵于一体的醇厚汤品。
一席山海之宴,是风物与人文的生动对话。普洱小粒咖啡香醇回甘,紫五加清爽富含花青素,甜笋脆嫩饱含山泉之味,酥炸蜂蛹香脆承载千年食俗,而那一碗瓢鸡与螃蟹脚共炖的暖汤,不仅调和了山野的温凉,更将当地人“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炖煮成时光的醇香。
山川滋养风物,风物承载人情。10月11日18:20档,敬请继续锁定总台CCTV-1综合频道,《寻味山海》邀您共赴普洱,于北回归线的秘境之中,解码山海相连的味觉密码。
来源:纪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