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骁遥:修心的难处不在外界的纷扰,而在于能否看清内心的执与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1 07:24 1

摘要:《金刚经》有言:“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意思是,若你心中仍执着于“我”、执着于“得失”,那修行就仍未入门。儒家讲“入世立身”,佛家讲“出世修心”,两者并不冲突。前者教你如何在人世中前行,后者教你如何在纷扰中自省。

“人最难搞定的,其实是自己。欲念、执障、偏见,如影随形,挥之难去。”

我们这一生,都在与自己相处。修心的难处,不在外界的纷扰,而在于能否看清内心的执与欲。

一、放下执念,才有清明

《金刚经》有言:“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意思是,若你心中仍执着于“我”、执着于“得失”,那修行就仍未入门。
儒家讲“入世立身”,佛家讲“出世修心”,两者并不冲突。前者教你如何在人世中前行,后者教你如何在纷扰中自省。

人生在世,难免起伏。你我皆凡人,逃不过情绪、欲望与贪求。若执迷太深,能力越强,坠得越深;若执念太重,再有远见,也会迷失方向。真正的修行,不是逃避人世,而是在纷乱之中仍能自守清明。

不为外物所迷,不为得失所困,不执于己,不执于人。
偏执来自贪恋,烦恼源于执念。人若学会“无所住心”,心自清明;若能“无所得心”,人自安然。如此,方能得平和,积善缘。

二、识破伪善,不困于假面

知乎上有人问:“人际交往中,哪种人最不可深交?”有个高赞回答:“自私的人。”
自私者最擅伪装,他们的笑,是计算;他们的“体贴”,是谋利。王莽就是典型的“披善行恶”的人——以假义博名声,以权谋夺天下。
真正的恶,不在明刀明枪,而在“笑里藏刀”。

圣人袁了凡称这种人行“伪善”,以利己为本、假装仁义。古人云:“自私之心,是达人立世之障。”
人若心有所图,言行不一,终将被伪饰所反噬。
真正的君子,懂得利他。越是高处,越要真诚。唯有诚意为基,路才走得稳。

三、不执于人,才能自在

《桃花庵歌》说:“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很多人被他人的看法左右,活得战战兢兢。
但看淡他人眼光,才能看清自己的路。

鲁迅在《狂人日记》《阿Q正传》问世时,被骂、被讽,却始终淡然。
因为他明白,名利得失不过是浮尘,唯有信念与思想,才是人真正的根。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佛家这句话,其实是最深的人生智慧。
不执于他人,不被外评左右,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那是心智成熟的标志。

四、不被欲念牵引,才能保全清明

一条狗叼着肉过桥,看见水中倒影,以为别的狗也叼着肉,于是抢夺,反而丢了自己的。
贪念,就像那倒影,看似丰盛,实则虚无。

古人言:“多欲亏义,多贪害智。”
人若贪,理智便失。
历史上太多例子:秦李斯贪权,被赵高所害;王奉贪富,反令亲女落魄。
贪欲是火,能照亮一时,也能焚尽一生。

《庄子》曰:“贪财而取危,贪权而取竭。”
人这一生,最难的不是得,而是舍。
懂得舍的人,才能留住真正的富足。

五、以清心换自由,以知足得圆满

人生的觉醒,是从“不执于外物”开始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智慧;知足知止,是修行。
在浮华中修一份“自持”,在喧嚣里守一份“清明”,
你会发现,原来自由不是远方,而是心安。

方孝孺面对朱棣威逼,宁死不屈;
文天祥写下“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们的选择不是不怕死,而是放下了欲念,留下了不朽。
因为他们明白,生命的厚度,不在长度,而在价值。

六、放下,是最深的智慧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人生最大的修行,是放下:
放下欲望的枷锁,放下执念的牢笼,放下他人的眼光。

年轻时,我们觉得执着是一种力量;
到了一定年纪才发现,放下,才是更大的力量。
不恋外物,不执欲念,不困于偏见,方能活得清醒而通透。

“人最难搞定的,是自己。欲念、执障、偏见,如影随形。”
但当你看破、放下、了悟的那一刻,
那些困住你的山、那些纠缠你的结,
都会在回首时变得微不足道——

你会发现,
轻舟早已过万重山。

来源:可靠的空酒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