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从2005年就进入娃哈哈,从基层业务员做到“接班人”的女人,为什么在42岁这年,突然卸下了最核心的担子?
当娃哈哈的员工发现,平时总在办公室加班的“宗总”不见了。
紧接着,消息一出,全网炸了——宗馥莉辞掉了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
这个从2005年就进入娃哈哈,从基层业务员做到“接班人”的女人,为什么在42岁这年,突然卸下了最核心的担子?
是“接班”太累,还是“做自己”的念头,终于压过了“继承”的责任?
宗馥莉的“娃哈哈公主”头衔,是出生时就带有的,但她的成长,却和“娇生惯养”无关。
1982年,她出生在杭州的一个小房子里,父亲宗庆后正推着三轮车卖“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14岁时,她被送到美国留学,读的是市场营销——不是因为“有钱”,
而是宗庆后说:“你要学会自己赚钱,不然以后接不了我的班。”
2005年,她回到杭州,进入娃哈哈的第一天,就被派去跑超市:“每天早上7点起床,扛着样品去谈经销商,被拒绝过无数次。”
直到2018年,她才坐上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的位置,负责“娃哈哈的年轻化”。
那时的娃哈哈,正面临着“老品牌”的危机:农夫山泉的“天然水”抢了矿泉水市场,
元气森林的“0糖0卡”抢了年轻人的钱包,而娃哈哈的“AD钙奶”“营养快线”,已经成了“妈妈辈的回忆”。
她做了很多尝试:和故宫合作推出“宫廷款”矿泉水,赞助《青春有你》让明星代言气泡水,甚至推出了“娃哈哈奶茶”。
这些努力,让娃哈哈的营收从2020年的439亿,涨到了2023年的520亿,但她却并不满足:“这些都是‘娃哈哈的年轻化’,不是‘我的年轻化’。”
2023年,她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说了一句让很多人意外的话:“我不想做‘娃哈哈的接班人’,我想做‘自己的创业者’。”
而她的“创业者”身份,早就开始了——2019年。
她推出了独立品牌“Kelly One”,主打“新鲜果饮”,没有“娃哈哈”的标签,却靠“0添加、鲜榨”的定位,抓住了Z世代的胃。
2024年,“Kelly One”的营收达到15亿,增长了30%,比娃哈哈的“气泡水”业务还能打。
网友的猜测,其实都没猜错:
有人说“她和老宗有分歧”——对,老宗喜欢“稳”,比如“营养快线”卖了20年,他不想变;
但她喜欢“变”,比如“Kelly One”的果饮,每季度都要换包装,每半年都要推新口味。
有人说“她扛不住压力”——也对,娃哈哈的经销商都是跟着老宗打天下的“老江湖”,
她想推“年轻化”,得一遍一遍给他们讲“为什么要卖气泡水”“为什么要和故宫合作”,有时候讲得嗓子哑了,还是有人不理解。
但更重要的是,她想证明:她不是“娃哈哈的公主”,她是“宗馥莉”,能做出自己的品牌。
现在的宗馥莉,还是娃哈哈的董事,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Kelly One”上。
2025年,她推出了“Kelly Coffee”,进入咖啡市场,主打“鲜萃+果味”,比如“荔枝拿铁”“青提美式”,一上市就卖断了货;
而娃哈哈方面,也没有阻止她。
宗庆后在接受采访时说:“她有自己的想法,我支持她。
其实,老宗心里清楚,娃哈哈需要的,不是“接班人”,而是“创业者”。
宗馥莉的辞职,不是“放弃”,而是“重生”。
她用“Kelly One”证明,她可以不用“娃哈哈”的标签,做出年轻人喜欢的品牌;
她用“辞职”证明,“接班人”不是“必须要做的事”,“做自己”才是。
就像她在“Kelly One”的官网写的:“我不想做‘别人的故事’,我想做‘自己的故事’。”
其实,她的选择,给所有“接班人”一个新的答案:
当你被“继承”的责任绑住时,有没有勇气说“不”?
当你想做“自己”时,有没有底气走出“父母的影子”?
宗馥莉走出了,我们等着看,她的“自己的故事”,会不会比“娃哈哈的故事”更精彩。
就像她之前说的:“我不是‘娃哈哈的公主’,我是‘宗馥莉想做自己的创业者。”
她的辞职,不是结束,是开始。
来源:东哥谈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