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人生中的第一个课堂。在这里,没有刻板的课本与严肃的讲台,却有长辈用一言一行写就的生活教材,将做人做事的道理,悄悄种进晚辈的心里。
转自:中国环境网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人生中的第一个课堂。在这里,没有刻板的课本与严肃的讲台,却有长辈用一言一行写就的生活教材,将做人做事的道理,悄悄种进晚辈的心里。
家里有样我珍视的东西,不是值钱的物件,而是外公的竹篮。篾条被岁月浸成了浅褐色,凑近了还能闻到淡淡的竹香与桂花香,是年年捡桂花、晒桂花留下的印记,也曾装过受伤的小麻雀,成了我在“人生第一课堂”里最鲜活的“教材”,把我们家的环保家风,都藏在了这纵横交错的篾条之间。
第一课 敬畏土地
外公一生喜欢桂花,在北京家里,他种了一棵桂花。每到秋天,金黄的桂花就像繁星,缀了满树。秋风吹起,桂花簌簌落在地上。这位儒雅的书生,一粒粒捡拾落花,放在小竹篮里。他笑着说:“请外婆给我们做顿桂花饭,剩下的晒干了泡茶。”外婆用桂花做了些糕点,比我在店里吃的糕点都香甜。外公问我知道为什么那么好吃吗?我答不上来。外公笑着说:因为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呀。
暑假看外公打理菜园,烈日下外公用锄头把草叶剁碎。“这叫堆肥,”他说,“草叶腐烂了能滋养土地,就像落叶归根。万物都有循环的路,咱们不能断了它。”我听懂了。外公对我说,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不能只喊口号,要真心诚意,对脚下土地和生命要有敬畏心。
第二课 珍视生命
后院的小木屋,总飘着草木和露水混合的气息。有天夜里,下起了倾盆暴雨,炸雷把窗户震得嗡嗡响。凌晨,随着微弱的雨声,我被“叽叽”声惊醒,发现外公披着雨衣站在门口,怀里裹着团湿漉漉的羽毛。原来是只被风雨打落的麻雀,翅膀耷拉着,眼睛里蒙着层水雾。
外公把小鸟放在台灯下,蘸温水喂它。外婆翻出我小时候戴过的毛线帽,剪刀咔嗒咔嗒,不一会儿就剪出个毛茸茸的小窝。小窝放到了竹篮里,麻雀蜷在里面发抖,外公的手轻轻安抚。他和我说:“每个生命都应该被珍视喔,就像你小时候摔破膝盖,我给你擦药一样呢。”外公细心地找到小麻雀摔伤的小腿,轻轻涂药膏,非常耐心和温和,像照料小婴儿。
第二天早晨起来,小麻雀已经好很多了。大雨停了,酉水河面浮起白雾,我跟着外公去河边放生。外公把康复的麻雀捧在手心,蹲下来,让我朝小鸟轻轻哈口气,说:飞吧,飞去找你的妈妈。小麻雀好像听懂了我们的话,振振翅,飞走了。
晨雾慢慢散了,酉水波光映着朝霞,十分动人。外公的白发与山影交织,在我心里刻下永恒的温柔。
第三课 生生不息
童年的夏天,我缠着外公去小河玩水,他背着竹篓、带着竹篮,里面还塞着个网兜。河水泛着粼粼波光,准备回家时,我们看到路过的小朋友随手把喝完的塑料瓶抛向河面。瓶子在水面上打着旋儿,突然被截住,外公叫住我们,和我们说:“水是大地的血脉,你往这滋养万物的血脉里扔垃圾,大地疼了,河里的鱼、岸边的草,连咱们碗里的米,都要跟着受委屈。这水要流百年、千年,得让它清清亮亮的,才能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生灵。”
回家路上,外公没再说话。傍晚,他把我们叫到院角,从竹篮里掏出截住的塑料瓶、毛线和剪刀,开始教我们改造空瓶子。月光爬上桂花树梢,我们用毛线把几个瓶子串成风铃。晚风拂过,叮叮当当的声音里,我仿佛听见河水在歌唱,第一次触摸到了自然跳动着的脉搏。
初二的秋天,大风呼啸而过。桂花树被刮断了枝,枯枝横在地上,像条受伤的手臂。我以为外公会难过,没想到他却取出锯子,说:“正好做个花架,木头的命还长着呢。这不只是节约资源,更是让每个生命都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他刮刮我的鼻头,和我笑着说:“节约才不是小气呢,是让资源走更远的路。”
如今,我的外公长眠在酉水河畔一棵桂花树下。他活着的时候曾说,肉身速朽,他要去滋养一棵树。他真的去了,回归尘土和自然。但他编织的竹篮还留在家里,竹篮盛满了记忆,也盛满了外公的叮咛和教诲,那是融入我血脉的东西,让我明白:爱护环境是责任,守护生命是本能,而家庭,正是播撒这些种子的沃土。每当我带着外公的竹篮走向自然,我就知道,家风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