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地与文艺的关系是延安文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通过根据地整体命名,可以了解根据地的政治定位、建设思想和历史境遇,进而对文艺生产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资源有更深刻把握。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间,根据地公开名称经历了“苏区”-“边区”(“特区”)-“解放区”的变化,“边
近期,四川大学科研持续发力,在多个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展现出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齐头并进的蓬勃活力。一起来看看。
我校文新学院周维东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延安文艺的边区面相》
近日,我校文新学院周维东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8期发表学术论文《延安文艺的边区面相》。
根据地与文艺的关系是延安文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通过根据地整体命名,可以了解根据地的政治定位、建设思想和历史境遇,进而对文艺生产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资源有更深刻把握。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间,根据地公开名称经历了“苏区”-“边区”(“特区”)-“解放区”的变化,“边区”使用的时间最长。党以“边区”命名根据地,不仅意味着根据地从苏维埃政权向抗日民主政权的转变,也是苏区时期形成的根据地理论在全民族抗战阶段的延伸,彰显了党的抗战路线和思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边区的自我定位是“抗日的模范区”,形成了延安文艺跨越地域空间的“外向式”的文艺传播场,以及“中华民族新文化”目标下的“提高”氛围,使延安文艺成为文化抗战的中流砥柱。作为一个不断拓展的新兴区域,边区共同体建构,推动了边区“现场文艺体系”的形成,也形成了延安文艺以根据地为单位和而不同的多元形态,以及将地方经验升华为普遍经验的动态机制。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新发掘延安文艺的历史经验有重要意义。延安文艺的“边区面相”,是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领导边区内部文艺建设的面相,也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党以边区为示范领导抗战文艺整体发展的面相。
周维东教授长期从事研究延安文艺和抗战文艺研究,先后完成《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战略与延安文艺生产》《抗战时期国共辖区间的文学互动研究》《延安文艺重要术语的当代流变研究》等国家课题,根据地经验是其中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周维东教授又提出“域外延安学”新问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李敬在低碳催化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李敬与合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合成》(Nature Synthesis)发表了题为“Sustainable oxime production via the electrosynthesis of hydroxylamine in a free state”的可持续低碳催化技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四川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发展“节能降碳”的可持续绿色化工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绿电如风能、太阳能驱动的电催化技术,既可促进绿电分布式消纳,又能在常温常压下合成绿色高值化学品。肟是一类重要的含氮化合物(通式:R1R2C=NOH),是许多商业药物(如奥比多肟、普拉利多肟、抗生素)和农药(如灭多威)的活性成分,也是合成其他含氮化合物(胺、腈)的中间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肟——环己酮肟,经贝克曼重排可得到己内酰胺,是生产尼龙-6(年产量约1000万吨)的关键前体,在纺织纤维、工程塑料、薄膜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羟胺(NH2OH)作为合成肟类化合物的关键原料,其传统的NO热催化还原法和氨肟化法面临碳排放高、耗能大、贵金属催化剂用量大、副产物多等问题。研究团队针对以上问题,首次提出了基于电催化技术的“两步肟化法”策略,将亚硝酸根电还原合成游离态羟胺与醛/酮肟化反应串联,实现了一系列肟类化合物的高效、绿色、通用合成。克服了现有“一步肟化法”(即醛/酮与NOx共进料)中存在的负面效应(如醛/酮底物吸附阻塞位点、醛/酮自身电还原、跨膜扩散)。
具体而言,该研究开发的FePc-KB分子催化剂能高效选择性电催化NO2−还原制备游离态羟胺,结合使用膜电极组件反应器,可实现工业级电流密度下,中性介质中游离态羟胺电合成的最高记录(分电流密度262.9 mA cm_2,产率2.452 mmol cm_2h_1)。相比传统的氨肟化法,能耗显著降低(15.4 vs. 20-30 MJ kg_1),得益于低电耗及可再生电能的使用,碳排放可降低63%,为肟类化工尤其是服务于化纤、工程塑料等领域的尼龙6产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该研究联合了清华大学等单位,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等项目的资助。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刘翔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段昊泓副教授与赣南师范大学徐思民为共同通讯作者,主要合作者还有清华大学彭悦副研究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旭宁研究员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郑黎荣副研究员。
物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宾倩在腔量子电动力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物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宾倩与合作者在物理领域国际顶尖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了题为《Cavity QED Based on Strongly Localized Modes: Exponentially Enhancing Single-Atom Cooperativity》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提出一种新方法,显著提升了腔量子电动力学(QED)系统中的单原子协同参数,为增强量子操控提供了新路径。四川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物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宾倩为论文第一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吕新友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主要合作者还有华中科技大学吴颖教授、高锦华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陈爱喜教授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Franco Nori教授。
强的光-物质相干相互作用在从量子信息处理到精密传感的诸多应用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单原子协同参数刻画了腔量子电动力学(QED)系统中相干相互作用与耗散过程之间的平衡,直接决定了量子操控的可行性与效率。近年来,里德堡原子因其大电偶极矩、长寿命以及易操控等独特性质,在量子信息处理中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高激发的里德堡原子的大原子半径给其与纳米腔或微腔的耦合带来了挑战。相比之下,毫米或厘米量级的宏观腔更适合与里德堡原子。但多数宏观腔QED系统难以获得较高的协同参数,因为在常规的大尺度腔体中同时实现高品质因子Q和小模式体积V比较困难。
(a-d)不同共振模式的电场强度分布;(e-g)品质音子、模式体积、单原子协同参数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在特殊法布里–珀罗腔中实现大单原子协同参数的方法,突破了传统腔中Q与V的权衡。具体而言,通过在法布里–珀罗腔上引入“双翼”结构,并逐步增大翼的宽度,可以在不改变模式体积V的前提下,实现品质因子Q的指数级提升。这使得在传统亚波长法布里–珀罗腔中可以同时实现高Q与小V,从而带来Q/V比值以及单原子协同参数的指数增强。即便在存在镜面耗散的情况下,该结构依然能够获得超高的Q/V比值和极大的单原子协同参数。该研究所提出的结构为克服退相干、延长光子的相干操控时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平台,并在建立长距离量子通信网络,提高量子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以及提高量子算法的效率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徐礼来/第宝锋课题组在沿海住区演变与气候脆弱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徐礼来副研究员、第宝锋教授与合作者在气候变化领域国际顶尖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发表了题为《Global coastal human settlement retreat driven by vulnerability to coastal climate hazards》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近30年全球海岸带人类住区的迁移模式及其与气候脆弱性的关系,为沿海气候适应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四川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徐礼来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第宝锋教授和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明为论文通讯作者,主要合作者还有清华大学陈德亮教授、南方科技大学Didier Sornette教授、哥本哈根大学Alexander Prishchepov教授、万隆理工学院Krishna Suryanto Pribadi教授等。
沿海住区是人类活动与聚居的重要空间实体,地处“水-陆”交错带,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密集、社会经济活动强,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灾害事件影响的高风险区域。沿海住区的时空变迁反映了人类应对气候风险的一种重要适应行为,然而当前全球尺度的沿海住区迁移模式、影响因素与气候风险应对缺口尚不清楚,限制了沿海气候韧性发展政策的制定与评估。
本研究融合夜间灯光、建成区足迹、历史灾害、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通过计算1992-2019年全球1071个沿海省级行政单元人类住区与海岸线的平均距离,揭示了发展水平差异下全球沿海住区迁移模式及其与气候脆弱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全球约56%的沿海住区呈现显著的向内陆迁移趋势,而约16%向海岸线迁移,另有28%的区域未发现显著的变化;迁移模式与历史灾害不呈显著相关,而与气候脆弱性显著关联:向内陆迁移的人类住区总体表现更高的气候脆弱性,并且迁移的速度在灾害防护水平较低、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区域更快。研究还发现,综合考虑沿海住区迁移模式、灾害防护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以非洲和亚洲为主的全球约46%的欠发达地区表现最明显的气候风险应对差距,是未来气候变化风险的重点区域。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全球海岸带气候适应进展追踪、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以及气候韧性发展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等项目的资助。
【今日大川】
来源丨社科处 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物理学院 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
编辑丨张倩倩
责编丨王允保
来源: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