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人患有精神疾病!世界精神卫生报告发布,精神健康令人担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18:00 1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揪心的现实:全球约9.7亿人正遭受精神疾病困扰,相当于每8人中就有1人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煎熬,而另一项数据则显示这一数字已接近10亿。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揪心的现实:全球约9.7亿人正遭受精神疾病困扰,相当于每8人中就有1人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煎熬,而另一项数据则显示这一数字已接近10亿。

这一庞大群体涵盖了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12类主要疾病患者,其中抑郁症与焦虑症分别以557.87和524.33的年龄标准化伤残调整生命年位居疾病负担前两位,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突出挑战。

成人群体的精神健康危机在高压环境中尤为显著。中国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达10.6%,约9000万人受此困扰,18—35岁青年因职场高压,抑郁焦虑就诊率年均增长18%,每5个职场新人中就有1人需药物干预。

从全球范围看,地区差异极为悬殊:中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高达8706.11/10万,而东亚仅为3340.99/10万,低社会人口学指数地区因医疗资源匮乏,患者面临更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性别差异同样不容忽视,女性的发病率和疾病负担普遍高于男性,抑郁症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且遗传易感性相关的基因标记数量几乎是男性的两倍。
青少年群体的处境则更为严峻,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超5000万,但就诊率不足20%。全球范围内,社交媒体引发的“上行社会比较”“网络欺凌”与学业内卷形成多重压力,叠加青春期神经发育特点及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的情绪困境。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精神健康教育作为预防的第一道防线,亟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维支撑体系。家庭层面应彻底破除“心理问题=脆弱”的认知误区,通过“父母课堂”等形式传授情绪沟通技巧,避免因过度保护或情感忽视形成不安全依恋。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学校需将精神健康纳入必修课,借鉴芬兰“正念训练”经验,系统教授压力管理与心理韧性培养方法,同时建立“心理预警系统”及时识别高危个体。

社会层面则要着力消解污名化,可借鉴烟台市“幸福市集”模式,通过精神障碍患者手工制品展销传递“康复可能性”,同时利用短视频平台普及“抑郁症不是意志力问题”等科学认知。

针对女性高发特点,还需专项开展产后抑郁、职场性别压力等主题教育,强化遗传风险认知与早期干预意识。

构建全方位的精神健康支持网络,需要政策、医疗、职场、社区形成合力。政策与资源保障上,中国“精康融合行动”提供了有益范本。海南统筹8100万元资金建立49个社区康复场所,天津构建“政策创制——协同联动——主体培育”机制,贵州探索“文疗+农疗”职业康复体系。

全球层面则需推动高收入国家对低SDI地区的技术援助,建立“精神健康资源共享库”,破解资源分配不均难题。

医疗服务升级势在必行,应推广烟台“社工+医护+志愿者”多学科团队模式,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心理疏导与家属支持,针对青少年群体,需在校园设立“心理驿站”,实现“筛查——干预——转介”无缝衔接,并将就诊率提升纳入教育考核指标。

职场与社区同样不能缺位,企业需推行弹性工作制与EAP员工援助计划,减少“996”文化带来的慢性压力;社区应拓展天津烘焙坊、奶茶工坊等“庇护性就业”渠道,帮助康复者重建社会价值感。
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核心在于从“疾病治愈”向“心灵赋能”转变,重建坚实的社会联结。对患者而言,烟台“职碍同行”活动中手工花束的成功销售,证明职业康复能显著增强自我认同。
对普通人群,需通过社区“兴趣工坊”“邻里节”等载体减少孤独感,破解社交媒体带来的“联结悖论”。

个体层面应主动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如练习“感恩日记”激活血清素分泌,学习“认知重构”对抗负面思维。社会层面则需建立“精神健康友好认证体系”,推动公共空间设置“安静角”,让心理关怀融入日常生活。

世卫组织指出,精神健康不仅是“无病”,更是“潜能实现与社会贡献”的状态。当前,全球精神健康服务规模亟待扩大,仅抑郁症和焦虑症每年就导致全球经济损失高达1万亿美元,2021年自杀更是夺走约72.7万人的生命,成为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幸,2020年以来超过80%的国家已将精神卫生支持纳入应急响应,中国也确定2025—2027年为“精神卫生服务年”,精神科医疗服务机构较2010年增加205%,精神科医生增加144%。

唯有持续深化多方协同,才能让每颗心灵都能沐浴阳光,在守护精神健康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来源:史海流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