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本经里面,释迦牟尼佛总共有三次,有三次劝勉我们应该要发愿,生彼国土。第一次是在佛陀讲完,所谓的“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把极乐世界依正的功德庄严介绍以后,佛陀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是在正宗分第一科讲完以后,第一次的劝勉。那么这个地方是第二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60面。丙二、重劝。
首先我们把科题作一个解释。这个“重”,就是重复,也就是再一次;这个“劝”,就是劝勉我们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在本经里面,释迦牟尼佛总共有三次,有三次劝勉我们应该要发愿,生彼国土。第一次是在佛陀讲完,所谓的“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把极乐世界依正的功德庄严介绍以后,佛陀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是在正宗分第一科讲完以后,第一次的劝勉。那么这个地方是第二次,是把所有的正宗分——信愿行三资粮都介绍以后,佛陀再一次的劝勉我们,“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叫重劝。好,我们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丙二、重劝(丁一、约理圆释;丁二、约事劝释。)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首先我们把经文作一个消释。舍利弗,佛陀又招呼了一声舍利弗,“我见是利”,这个“我”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我很明白的能够照见净土法门的殊胜利益,这种利益决定不是虚妄。“故说此言”,所以我为大众来宣说这个殊胜的法门。那么我说了以后,希望众生,“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听到这种净土法门的利益以后,“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佛陀再一次的劝勉我们,应该要厌离娑婆,来发愿生到阿弥陀佛清净的国土去,这是这个经文的大意。
这个经文当中的一个重点,“我见是利”。那么我见是利,在蕅益大师的要解里面,他从两方面作一个重点的说明,我们看要解。
丁一、约理圆释
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那么“我见是利”,蕅益大师分成两部分来说:第一个,约往生所成的功德来解释;第二个,约临终的正念来解释。先看第一个,往生以后所成就的功德。“我见是利”,我们分成两段,先看“我见”。“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这个佛眼,就是佛的大智慧光明的眼睛,所照见究竟明了,没有一点的差错。佛的智慧圆满,他所见到的事情,都是真实的事情,究竟明了。
“是利”,这个是利指的是净土法门所成就的利益。“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这个地方,净土法门所成就的功德,蕅祖把它归纳成三点:
第一个,“横出五浊”。净土法门的特色就是“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一般的修行法门,你要超越三界,你要靠自己的戒定慧来断烦恼的,叫作“竖出三界”。净土法门它是靠佛力的加被,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加被,所以能够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古人说“万修万人去”,每一个人都有份,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众生,只要你能够深信切愿,临终乃至一念,都可以往生。这个是净土法门的第一个特色,每一个人都是往生有份,所以讲“横出五浊”。
第二个,“圆净四土”。这个是讲往生以后的情况。虽然我们带业往生的是凡圣同居土,但是凡圣同居土的众生,也能够跟前面三土的众生,互相的见闻,能够受用上三土的功德。一般我们讲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外在的环境殊胜。
第三个,“直至不退位尽”。前面的圆净四土指的是外在的环境,能够跟上三土共同受用。这个地方是说明自身的功德,能够圆证三不退。你能够在那个地方成就三不退,永远不再退转为凡夫,永远不会退转你的菩萨道,永远不会退转你的正念,直到成佛为止。这个是讲到“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当然,佛法有很多的功德,比如我们讲,富贵从布施中来,贫穷从悭贪中来。这种因缘果报,我们是可以思惟,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但是净土法门,它超过我们凡夫思惟的范围。凡夫的思惟有一个限制,它已经超过了我们内心活动的范围之外。为什么说一个五逆十恶众生,他临终乃至一念,都能够带业往生,带业往生以后就能够直接成佛?这个已经超出我们一般凡夫所能够思惟的范围。所以讲“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这个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这一段是就着往生所成就的功德,来解释“我见是利”;
其次约临终的正念,来解释我见是利。约临终正念分成两段,第一个,明仗自力之难;第二个,明仗他力之易。我们依照自己的戒定慧,要成就正念,这个是很难,我们看蕅祖的解释。
丁二、约事劝释(戊一、明仗自力之难;戊二、明仗他力之易。)
戊一、明仗自力之难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㦬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这]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那么“我见是利”,也可以是就着我们临命终能够成就“心不颠倒”,来解释。佛陀看到修净土法门的人,都能够在临终的时候,蒙佛的加被,而能够心不颠倒,所以劝我们发愿往生,也可以这样解释。我们看蕅祖进一步的说明。
“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
在娑婆世界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这个地方我们加以说明。我们平常要不生病的时候,没有很大的逆境来障碍我们,我们的确也能够以我们的第六意识来忆持甚深的法义,来思惟般若波罗蜜,所谓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虽然不能够亲证,但是能够得到相似的功德,能够暂时把一些尘劳的境界放下。但是临命终就不是这种情况了,这种生死关头,一般是最难得力,最难把功夫提起来的时候。
我们根据《瑜伽师地论》,把这个“生死关头”作一个解释。《瑜伽师地论》把一个人,临命终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作“明利心”。(明了的明,利是利益的利)明利心,这个人虽然是一个将死之人,但是他六根的功能都很明了,这个时候他一生当中的所造的善恶业,就一一的起现行,就像看电影一样。他他一生当中从小到大,做了什么善事,做了什么恶事,它就是一一的显现出来。有的是善,有的是恶,这个是一个明利心的阶段。
如果我们一个净土行人,能够把佛号提起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个时候能够往生,是最好,是一个最有把握的时候,明利心。这个时候来助念是最得力,要他万缘放下,把佛号一念单提,提起来。仰仗我们信愿行的功德,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两个感应道交,这个是最好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昏昧心。《瑜伽师地论》讲昏昧心,在《成唯识论》解释成乱心位。这个时候,你就开始死亡,你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开始慢慢慢慢的消失掉了,可能是眼识先消失掉,眼睛看不到种种的东西了;乃至于耳根也消失掉,你耳朵听不到声音了。这个时候你就开始死亡,整个内心当中进入一种昏昧、散乱的阶段,昏昧散乱阶段,你的明了性还在,还是有,但是非常的薄弱。好像是在风中的蜡烛,那个光明慢慢慢慢的退弱,慢慢慢的退弱。
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会坚固的爱着你的身体,你不愿力离开;但是你不愿力离开,业力推动你一定要离开。内心有一种痛苦的感受,譬如生龟脱壳。昏昧心的时候,如果能够助念,也可以往生。就比前面的明利心稍微差一点,但是还是可能成就往生。
第三个阶段,就闷绝了。前六识都不活动了,助念就没什么效果了,没什么效果。你整个身体,这个地水火风,火大开始离开。如果是你一生当中善业起现行,身体是从脚部开始冷起,从头部的前面离开;如果你是恶业起现行,是从头部开始冷气,从腿部的地方,脚板的地方离开。这个时候,你整个人是不省人事了。
这个闷绝,就像是一个人睡觉而不做梦的状态,他的整个心识都还在,微细的第七、第八识的活动还在;但是他已经不省人事了,他没有感觉,他对外面的境界也完全没有反应了。
那么闷绝过去以后,下一刹那就是中阴身。中阴身,这个时候来助念,还是有帮助。那么这个中阴身,他内心的明了性很强,他看起来就像是三尺高一样。如果他下辈子是做牛,他那个中阴身看起来就像牛一样;如果他是做人,他就看起来就像人一样,果报就类似于这个后阴——前阴、中阴、后阴,类似于这个后阴的果报体。中阴身就是七日一死,来等待他的父母因缘。等到他因缘成熟的时候,他父母有这种交媾的行为,他就在黑暗当中发现了光明,一刹那起了爱取的烦恼,就投胎了。
这个就是所谓的“生死关头,最难得力”。这个时候,我们大部分都是随业力流转,你要靠你的正念要扭转业力,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无论顽修狂慧,懡㦬无功”。我们不要说一般的修行人了,顽修,这个人盲修瞎练,有行无解。他修行没有正见,修习无益的苦行。或者是狂慧,有解无行,说食数宝。只是懂道理,但是并没有把所理解的道理,来折服他的烦恼,来改变他的行为,叫作狂慧。那么这种人就是“懡㦬无功”,懡㦬就是含糊不清,你平常就是糊里糊涂,怎么可能得到临终的正念?你平常就是没有正念,这种人就是不要讲,当然是迷惑颠倒,随业流转。
“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即使你这个人悟门深远,在解门当中能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谛,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无我无我所,他在这个法门当中有很深的理解。乃至于“操履潜确”,这两个同时具足,你平常的行持,平常的戒行、禅定、智慧,很深潜很确实,真的是下功夫这个人,“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但是“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这个自力法门,虽然你平常有这么高的解门、行门的功夫,平常是正念分明;但是正念分明是一回事,你三界贪嗔痴的习气,习气就是种子了,你那个烦恼的种子只要没有断,只是暂时的压住,如石压草。你个戒定慧,在临终提不起功夫的时候,如石压草,石头一去了以后春风吹又生。“未免随强偏坠”,随你阿赖耶识当中的烦恼习气,随你所造的业力,哪一个最强,就从那个地方先牵引你去投胎。所以这个地方讲“生死关头,最难得力”。
下面就引证,永明祖师:“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永明延寿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他作了一个四料简,其中一个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它去”。当然这个四料简,祖师有很多的解释,我根据印光大师的解释。
“有禅无净土”,印光大师这个“禅”是怎么解释呢,禅并不是禅定,这个禅是六度里面的般若波罗蜜。什么是有禅呢,印光大师说,所谓的有禅,指这个人已经是明心见性了,叫“有禅”。你参禅还没有到明心见性,都没有资格说有禅。那么这个人是在参禅当中,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但是“无净土”,他没有净土的三资粮——信愿行三资粮,这个人临命终是什么境界呢,“十人九蹉路”,十个人修行,有九个人就是功夫不得力,就是会出差错了。怎么个出差错法呢,“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你的下一期的果报,中阴身一现前,瞥尔,就是一刹那的时间,你就随业力流转了,做不了主。
我讲一个历史上的小故事。在我们中国有一个叫作“三生石”的故事,这故事的发生是在唐朝,唐玄宗的时候。唐玄宗,安禄山叛乱,那么安禄山的叛乱,他刚开始有很周密的计划,整个消息都没有泄露,所以一叛乱的时候,朝廷完全没有防备,叛军刚开始的势力很强大,很快的就把东都洛阳给攻陷,拿下来了。当时的东都洛阳的守将,一个礼部尚书李憕将军,这个人是很了不起,古人的这种道德,忠义参天。“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一个人死掉算了,但是我不能够屈服于这种不仁义的事情,我要效忠我的朝廷,效忠我的这个君上。安禄山看他不投降,就把他给杀了,乃至于把他家族都杀了。
李憕将军他有一个小儿子,叫作李源,根源的源,他那个时候八岁。在整个兵荒马乱当中,他就是幸运逃出来了。逃出来以后,就幸免于难,没有被叛军抓到,他到处就流浪,经过了七年左右,到十五岁的时候。当然流浪的时候,就过着乞丐的生活。到了十五岁的时候,被他的家族找到,就是李憕将军的家族。找到以后就把这件事情呈报给朝廷,说他是忠臣之后。皇帝就下命令,下一个圣旨要给他官做。但是李源他看到家庭的生死离别,这七八年的流浪生活,他对人世间苦、空、无常有深刻的体会,不愿意做官。
那不愿做官,因为他家族全部被杀了,亲戚以为这个家族完全灭亡了,就把他家献给了三宝,做一个寺庙,叫作洛阳慧林寺,希望把这个功德来超荐李憕的家族。那么李源就是希望能够到他的故居,他小时候所住的地方去住。亲戚就满他的意,就把他带到慧林寺去了。
他去的时候,内心很感伤,他小时候,父母兄弟大家聚在一起,李源有十几个兄弟,全部给杀了。他想到整个家庭,只有他一个人存下来,看到寺庙的一切,很感伤。慧林寺的住持叫作圆泽禅师,就亲自出来迎接他,问他的状况怎么样,顺便把慧林寺的整个情况作一个介绍。慧林寺所有的房子都利用了,其中保留一个房子,就是李憕将军过去所住的,为了纪念他的忠义,这个房子不准人住,把它的里面的设备都保存下来。李源从此以后就在寺庙里面住,而且每天早上都到他父亲的房子里面,去礼拜烧香。
李源他去的时候,大概是十五六岁的小孩子了,当然对佛法是不了解,那圆泽禅师就不断的教他佛法。一住住了三十年,在那当中学习佛法,学习禅坐。
到了三十年以后,这个李源突然动一个念头,就跟圆泽禅师说,我内心有一个想法,想到峨眉山去,峨眉山听说山水非常好,而且是菩萨的道场,搞不好我们去那个地方,能够遇到菩萨的示现也不一定,趁我们现在还走的动,我们应该到那个地方去。圆泽禅师说这个主意很好,我陪你去,那个时候圆泽禅师六十几岁。两个就决定去峨眉山,那想怎么去呢?
李源他的意思是说,他希望走水路,经过湖北。圆泽禅师的意思希望走山路,要经过长安。但是李源说,我这几年修行,不想经过长安,我父亲的一些老朋友都是在长安做官,我不想再见到他们。但是圆泽禅师他的内心当中,不希望走水路,希望走山路。那么两个就坚持不下了,这件事就搁置住了,搁了半年,半年都没去。半年以后,圆泽禅师就做了决定,说好,我听你的意思,我们走水路。李源就很欢喜,两个人就坐船。有一天,到了黄昏的时候,这个船就是靠岸,要休息,晚上不能赶路。在一个南浦的地方,就靠在岸边。
岸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茅棚,住了一户人家。那户人家走出了一个妇女,一个怀孕的妇女要来提水。圆泽禅师一看到以后,内心当中一阵的震惊,内心当中就闷闷不乐。李源晚上的时候就说,禅师,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好?圆泽禅师说我今天晚上就要往生了。怎么今天晚上往生呢?他说我本来三年前就应该要投胎,这个提水的妇人已经怀孕三年了,我都是迟迟不来投胎。“迟迟不来投胎”,我想,禅宗讲“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他内心是不动念头。但是我现在看到以后,非来投胎不可了,因缘成熟了。
那么李源很伤心,说禅师,早知道这样,我就不应该坚持走水路了。圆泽禅师说,这不是你的过错,因缘如此。希望我投胎以后,你帮我料理后事。明天早上,你把我后事料理完以后,到了第三天,你再到那户人家里面去看我,我们以一笑为凭。李源说好。
三天以后,李源就到了这户人家去,就敲门说明来意。这个妇人说,我们家生一个小孩是没有错,但这个小孩生下去以后,哭个不停,哭了三天都不停止。李源说,我有办法让他停止。就把这个小孩抱出来,两个一见面以后,这个小孩就不哭了。就证明说,这个小孩的的确确是圆泽禅师的投胎。
当时在圆泽禅师临命终的时候,也交代说,他说我们两个的因缘,十三年后,在杭州的天竺寺见面,李源就记住了。那么他见到妇人以后就说明说,我们是洛阳慧林寺来的,希望保持联络,你把这个小孩好好照顾,就回去了。
回去以后,就把这个事情,跟寺庙里面人如是如是的报告。经过了一年,南浦那个妇人就寄了一封信给他,李源一打开,哎呀不幸,那个小孩子一年以后过世了。过世以后,李源紧张了,他就不这个圆泽禅师到底投胎去哪里了。但是他想,反正十三年后见面。从这个故事来看,李源这个人,是一个性情中人,是感情很重的人,他跟禅师相处了三十年,禅师可以说是他救命恩师。他苦苦等到第十三年,就到杭州天竺寺去,跟圆泽禅师见面。
到了那个地方,在一个大树下。李源在黄昏的时候,就赶快赶到了,赶到了以后,就站在一个大石头上,就是有名的“三生石”,希望能够站高一点,能够看到圆泽禅师的出现。那么后来就看到一个牧童,一个十几岁的牧童,骑了一头牛过来。这个牧童过来的时候,是吹着笛子,唱歌,走到李源面前的时候,就不唱歌了。
不唱歌,就讲了一个偈颂,他说,“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三生石上旧精魂”,就讲李源,你站在这个石头,三生,我们已经隔了三生。但是你是一个旧精魂,生命都还没改变,你还是过去的那个生命。“赏月吟风莫要论”,我们这种赏月吟风,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过去让它过去了。“惭愧情人远相访”,就指他自己,我是一个惭愧之人,修行不得力,随业力而流转。“此身虽异性长存”,此身虽异性长存,这个人真的是明心见性。我的果报是改变了;但是我在过去生中参禅所觉悟的真理,我所觉悟的那一念的清净心,性长存,是不会被果报而改变,我所觉悟的真理是不会改变,“此身虽异性长存”。
从这个偈颂,李源就证明说,哎呀,这个小孩就是圆泽禅师,李源痛哭流涕,说禅师,我们应该好好的见个面,就期望请他到天竺寺去见面,好好的聚几天。圆泽禅师说,不可以,我们现在的因缘已经不同,我现在要离开了。那么李源说,你应该跟我回到慧林寺去。他说不可以了,我们现过去有一段因缘,但是现在因缘不同了。他告诉李源说,你这个人是一个性情中人,俗缘未了感情太重,修行要注意。只要你不堕三恶道,我们生生世世也还有可能会见面,说完就离开了。
离开的时候,他讲了一个偈颂,“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开悟的人讲出来话的确是不一样。“身前身后事茫茫”,就是这个生命,因缘果报的事情,身前跟身后,隔一个中阴身以后,这个事情很难预测,“茫茫”就是广大无边而难测。身前的事情,跟身后的事情差很多很多。“欲话因缘恐断肠”,你要讲到过去的因缘,过去生生死死当中,生离死别的事情,这个事情是很伤感情的,恐断肠。
那么这个生离死别是什么境界呢?“吴越江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吴越是一个地名,我们既然在吴越的这种江水当中,游遍了以后,又是另外一个环境了。“却回烟棹”,(这个烟是烟火的烟;棹是左边一个木,右边一个卓,卓越的卓)。这个烟棹就是桨,我们就要划桨上瞿塘,这个瞿塘峡,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去游玩。
这意思就是说,这一期果报结束以后,我又得到一个果报,那么我这一期果报有我新的因缘了,人事已非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虽然是同样环境,但是我换一个果报,我有不同的因缘了,我们不能够在一起了,就离开了。所以我们讲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看到这个故事,我们想一想,圆泽禅师是一个了不起的境界,他有宿命通,能够预知三世的事情,对不对。他知道下辈子是怎么样,知道说下一辈子活不久,又得到下一生,十三年后能够见面。但是他知道是一回事,内心知道自己做不了主。“业力不可思议”,所以讲阴境若现前,你就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我们想到这样子,临命终的时候不得力,的确是感到恐怖。这个意思就是说,自力法门,它是多生多劫的升沉,并不是一生能够成就。
这个是讲到我们靠自力,要能够以自己的正念超越三界,是很困难。下面再一个引证。“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初果的圣人尚且是昧于出胎,初果的圣人断了见惑,但是他出胎以后,对他过去的修行就是昏昧不知了。
初果是这样,他是证得位不退,他内心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不退转。但是他还是有剩余的业力,使令他在人间天上,要七番的往返。但是他如果没有碰到佛法的因缘,还是不能够继续修行。虽然他不能够继续修行,但是他内心当中的戒定慧,种子内熏,他很自然的七生七世一定了生脱死,叫“初果昧于出胎”。
“菩萨昏于隔阴”,菩萨在隔阴,这个“阴”就是五蕴,五蕴的身心,就是一个果报。这个阴有三种——前阴、中阴、后阴。前面的果报,一个中阴,再一个后面的果报。这种中阴,就把我们前面跟后面给隔绝了。这个菩萨的修行,还没有到达菩萨的别教七住,断见思烦恼之前,在投胎以后,都会有隔阴之迷。所以说“者里”,就临命终的时候,哪容许你强作主宰,哪容许你侥幸颟顸——含糊笼统,你完全是做不了主,一定是随业力流转。
前面是讲到自力法门的困难,接下来我们看,“明仗他力之易”,这个讲到佛力的容易。
戊二、明仗他力之易
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
“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但是我们今天是修净土法门,我们平常就积集我们信愿行的三种资粮;到临命终的时候,我们把我们的信愿行,三种功德显现出来。有什么好处呢?仗他力故,仰仗佛力的缘故,临命终的时候,“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自力法门,临命终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帮助你,谁也帮不了你。但净土法门不同,净土法门第一个,生前有人帮你助念,有助念帮助你提起正念。那么你正念提起来以后,阿弥陀佛现前,来慰导,安慰你。
我曾经听一个老和尚,讲到倓虚老法师往生的事情。倓虚老法师他是一个天台宗的法师,这个人很了不起,他一生不但是住持僧团,而且到处讲经。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很忙碌的出家僧,很少有时间能够打坐修行,等等。在寺庙当中,他是住持。
另外一个叫作开悟禅师,这个禅师很用功修行,吃饱饭没事就是参禅,坐功很好。后来这个开悟禅师先往生,那么开悟禅师他平常的坐功很好,他希望往生的时候也表现好一点,他本来是想坐着往生。结果坐了很久,后来明利心、昏昧心到的时候,他内心当中就做不了主了,业力显现的时候,就现出一种痛苦的感觉,就坐不住了。坐不住就告诉旁边的人,希望让他躺下。躺下的时候,就在痛苦当中就往生了。告诉我这件事的老和尚,在旁边亲眼看到这件事。他本来是想要好好的坐着,真的安然坐化,但是没办法。
那么反过来,倓虚老法师在开悟禅师走后不久,他也示现了疾病,这个疾病也带给老和尚很大的痛苦,身心的痛苦,四大的分离,神识的昏昧。那么这个时候净土人就是不同,他有助念这件事,大家就助念。老和尚说,不可思议,真正不可思议。倓虚法师本来脸上的痛苦的境界,大家一助念,在佛号声当中,他的脸不但是从痛苦转成安详,而且开始红润,临命终的时候都是苍白,他能够转成红润。那么就在念佛当中,安然的往生了。
这个地方讲“仗他力故”,我们净土法门,在临命终的时候有佛力的加被,佛的大慈愿力能够决定不虚妄。什么不虚妄呢,弥陀圣众,阿弥陀佛跟观音菩萨,清净海会大菩萨,能够现前安慰我们,引导我们,所以使令我们能够心不颠倒,自在往生。这个是讲到他力法门的一个殊胜处。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佛陀见到我们众生,临命终有这种颠倒错认的痛苦,所以特别的来“保任”,来保证这件事情,保证极乐世界有佛力的加被。所以殷勤再劝我们应当要发愿,为什么呢?因为你有坚固的愿力,才能够引导你持名的妙行,所以这个地方再第二次的劝我们,“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个地方是说明“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到这个地方是讲完了。我们看甲三,流通分。甲三流通分之前,蕅益大师有作一个说明。
甲三、流通分(乙一、普劝;乙二、结劝。)
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诸经论中,亦有横义,乃随断惑浅深,即于同居见上三土。是则约证名横,约断仍竖也。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
“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净土法门它的宗旨,本经的宗旨“信愿持名”,这个法门圆收,圆满的收摄一切法门。 它的意思就是说,你修念佛的人,跟其他法门是不冲突,你也可以拜八十八佛,你也可以持大悲咒,你也可以广修一切的戒定慧,乃至一切的善法,以万善来庄严这句佛号,都没有障碍,所以讲它圆收一切法门。它不但是圆收,它还圆超,这个法门是一个最直捷,最圆顿的法门,它超越一切法门。
跟其他法门作一个比较,“竖与一切法门浑同”,就着竖来说,就着断惑来说,它也是跟一切法门一样的次第,也是要功夫从专注、成片、一心,也是有次第。但是“横与一切法门迥异”,它本身横超方面,不必断惑,它能够带业往生,这个地方是跟一切法门不同的地方。有同,有不同。
“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既然这个法门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没有人有智慧能够提出这个问题,佛陀无问自说。 到了流通的时候,谁能够承当流通的责任呢?比如《法华经》是普贤菩萨流通,以前的经典都是大菩萨流通,那么这个时候,谁能够流通呢?“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这部经典是佛佛才能够究竟诸法实相。
这个诸法实相,“无相无不相”,无相是讲空体,无不相是讲因缘的作用。简单说,什么是诸法实相呢,就是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自性清净心,这就是诸法实相,简单说就是这样。前面的净土法门所宣说的,“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事实上都是我们自性清净心的全体的显现。这个法门,事实上是佛佛能够究竟诸法实相,所以这部经是佛的境界,是佛的称性功德。是我们凡夫去受用佛的功德,“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是这样子。
这个法门的不可思议在这个地方,“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所以这种不可思议的法门,只有佛佛才有资格能够流通,不是九法界众生所能够承当。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来源:妙音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