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认为,一切关系皆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父母子女是宿世的业缘,朋友伴侣是当下的缘聚,就像春天的花、秋天的叶,来了是缘,去了也是缘。可我们总爱给因缘加上执念的锁:对父母,执着他们必须理解我;对伴侣,执着必须永远爱我;对朋友,执着我们必须一辈子好。当关系不符合这些必
佛教认为,一切关系皆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父母子女是宿世的业缘,朋友伴侣是当下的缘聚,就像春天的花、秋天的叶,来了是缘,去了也是缘。可我们总爱给因缘加上执念的锁:对父母,执着他们必须理解我;对伴侣,执着必须永远爱我;对朋友,执着我们必须一辈子好。当关系不符合这些必须 时,问题便来了--委屈、愤怒、焦虑,这些烦恼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的执念造的。
佛陀时代有个叫须达多的商人,曾因朋友背叛而痛苦不堪。他倾尽家产帮助朋友做生意,可朋友却卷走钱财逃走了。须达多找到佛陀,哭着说,我待他如兄弟,他为何要骗我?这份友情,我放不下啊!佛陀问他:你当初帮他,是为了他必须回报你,还是为了帮他本身? 须达多愣住了:我…… 我只是想帮他,可后来就想着他不能负我。 佛陀指着远处的稻田说:“你看农夫播种,是为了收获,可若遇上天灾,颗粒无收,农夫会一直哭吗?他会重整土地,下次再种。关系也像播种,你种下善因,若没得到善果,不是‘种子不好’,是因缘不够,执着于‘必须收获’,只会让自己困在痛苦里。” 须达多顿悟,后来他不再执着于 “朋友必须回报”,反而继续帮助需要的人,最终赢得了更多人的信任,生意也比从前更兴旺。
这便是关系问题的真相:我们痛苦的,从来不是关系变了,而是 自己的期待没实现。就像阿玲,她难过的不是闺蜜没送礼物,而是自己的付出没得到对等的回报;就像有些夫妻吵架,不是家务没分工好,而是执着于对方必须多承担。佛教里说 一切唯心造,关系中的问题,都是心造出来的 , 你执着什么,就会被什么困住;你不要了那份执着,困局自然就破了。
我曾见过一位在寺庙修行的比丘尼,她出家前是位母亲,儿子曾因 “她太严格” 而与她断绝联系。她一开始很痛苦,总想着 “我都是为他好,他怎么能恨我”,后来在师父的指点下,她开始修 无常观:每天看着寺庙里的落叶,想 树叶会落,关系也会变,这是自然的事。慢慢的,她 不要了儿子必须理解我 的执念,只是每月给儿子寄一本佛经,附上一句 愿你平安。三年后,儿子主动来找她,说:妈,我现在才明白,你不是严格,是爱我。 比丘尼笑着说:我没做什么,只是不再逼你理解我了— 当她放下执念,儿子的怨恨也没了根基,问题便迎刃而解。
不要了是修心:无住则无累,不执则自由,不被关系的好与坏牵着走。这种不执,不是冷漠,而是 清醒—— 清醒地知道关系的本质是因缘聚散,所以不贪求永远;清醒地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所以不强求改变。就像佛陀面对提婆达多的加害,从没有你是我的敌人,我必须报复你的执念:提婆达多推石头砸他,他默默躲开,不生嗔恨;提婆达多教唆人诽谤他,他不辩解,只是继续弘法。弟子们想替他报仇,佛陀却说:他害我,是他的业;我若恨他,是我的业。我不要他必须受到惩罚的执念,他的业便伤不到我。 后来提婆达多临终前幡然醒悟,佛陀还亲自去见他,为他说法,让他种下解脱的善根 —— 正是因为佛陀不要了敌对的执念,才化解了这场持续多年的矛盾。
佛教里常说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这一念,就是不要了执念的念头。就像手里握着沙子,你握得越紧,沙子漏得越快;你不要了必须握住的执念,松开手,沙子反而能留在掌心。关系也是如此,你执着得越厉害,问题越多;你不要了执念,关系反而能自然发展,甚至比你期待的更好。
佛教里说诸行无常,关系也是如此 —— 今天亲密的人,明天可能会疏远;今天在意的事,明天可能会看淡。可我们总爱用执念把关系固定在永远不变的框架里,结果框架破了,我们也跟着痛苦。其实,不要了执念,不是放弃关系,而是接受关系的无常,就像欣赏风景:你不会因为这朵花必须永远开着而难过,因为你知道花有花期;你也不会因为 这片云必须永远停在这里而焦虑,因为你知道云会流动。关系也是风景,接受它的变化,不要了、必须怎样的期待,你才能欣赏到它不同阶段的美好。
所有的关系,只要你不要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是教我们做清醒的人—— 清醒地知道,关系的本质是因缘聚散,执念是痛苦的根源;清醒地知道,“不要了” 执念,不是失去关系,而是赢得自由。不执于关系,方能享受关系;不困于执念,方能拥有自在。当你 “不要了” 关系中的那些 “必须”“应该”“一定”,你会发现,原来关系中的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只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的局。破了这个局,你才能在关系中感受到真正的轻松与快乐,才能真正理解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的自在境界 —— 因为那时的你,已经不再被关系束缚,而是成为了关系的主人。
来源:情感倾诉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