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诊室里的摄像头记录着诊疗全过程,而诊桌前的患者却对此一无所知,直到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自己的就诊视频,上海李女士的遭遇揭开了医疗科普狂欢背后的乱象。
诊室里的摄像头记录着诊疗全过程,而诊桌前的患者却对此一无所知,直到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自己的就诊视频,上海李女士的遭遇揭开了医疗科普狂欢背后的乱象。
今年6月,李女士在上海一家三甲医院就诊后,竟然在一个多月后从朋友转发的视频中看到了自己的就诊过程。尽管面部做了打码处理,但她的身形、声音和病史等细节让朋友一眼就认出了她。
这位医生在未告知李女士的情况下,将视频作为“门诊实录”案例发布在社交平台上。
类似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随着医疗科普在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分享病例来增强科普的吸引力,但这往往侵犯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
1.医疗科普乱象:从侵权到变现的灰色地带
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医疗科普领域近年来乱象丛生。一些医生打着科普的旗号,行“流量变现”之实。
央视曾点名那些打着科普旗号进行“流量变现”的“网红医生”,有些医生将观众引流至线下,借以“诊疗”之名行“骗钱”之实。
他们通过几分钟的敷衍“面诊”就给患者开出价值几千元的大额处方,其行为完全背离了临床诊疗规范。
打开热门网络平台,不时可以看到“妇科医生”给男士T恤带货,“骨科医生”推销美容产品,“神经康复科”医生侃侃而谈食用益生菌的好处。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没有医师资质的人也混迹其中。他们穿上白大褂、伪造专家资质,堂而皇之地向用户推荐药品。
这种“假科普、真带货”的现象在老年群体中尤其普遍,不少老年人深受其害。
2.监管出手:全国性规范与地方细则齐发力
面对医疗科普领域的种种乱象,国家及地方近期密集出台政策,积极规范医学领域自媒体科普行为。
今年8月1日,中央网信办联合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 《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 。
这一全国性的规范文件从多个方面对医学科普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
《通知》要求网站平台对“自媒体”账号进行严格资质认证,并对内容的真实性和来源进行严密监管,禁止无资质账号发布专业科普,同时也堵住了“假借科普之名打广告”这一漏洞。
通知明确规定,网站平台应依法依约加强专业医疗科普行为管理,按照“复审存量、严管新增”原则,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
在国家政策发布之前,多地已经率先出台了针对医学科普的管理办法。
今年3月,上海市发布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明确禁止医生科普账号与被列入“不良记录名单”的MCN机构合作。
5月,四川省卫健委与省委网信办联合发布了《四川省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明确提出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未经批准擅自进行健康科普。
3.科普边界:医生该如何行走在合规道路上?
随着一系列规范性政策的出台,许多医生感到迷茫:医学科普现在还能做吗?
事实上,这些法规并非要限制医生的科普活动,而是为医疗从业者提供明确的指导,防止在“流量至上”的风气下出现异化现象。
对于医护而言,合规开展科普需注意以下几点:
账号资质认证是基础。根据四部门通知,网站平台应在账号主页显著位置强化认证信息展示,包括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等相关资质证件的名称、专业范围等主要信息。
内容科学性是核心。医疗科普内容必须基于循证医学、权威指南或行业共识,确保其准确、科学。
保护患者隐私是底线。分享真实健康经历时,需严格保护患者隐私,不得泄露任何可识别患者身份的信息。
严守公益性原则。不得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
4.正规科普:政策鼓励与职称评定的新方向
尽管监管趋严,但“国家鼓励正规、有价值的医学科普”这一政策导向不曾改变。
近年来,上海、山东等地都已经将科普成果纳入职称评价体系,明确发布平台、奖项级别标准、场次规模等具体标准,破除此前“唯论文”体系给医务人员带来的负担。
国家层面上,科技部修订的《科普法》提出将科普工作成效作为机构运行绩效的重要指标。
上海更是力举多项措施,扩大优质健康科普供给,包括落实激励政策,建设完善健康科普资源库、健康科普专家库等。
这些举措表明,相关部门旨在打击的是那些打着科普旗号进行的违规行为,而非真正的医学科普。
武亦文教授指出,“医疗科普必须坚守公益性原则。医务人员利用短视频科普或直播等形式‘带货变现’,实际上是将医学专业权威演化为‘商品促销’工具”。
规范医疗科普不是限制医生发言,而是净化网络环境,让科学回归科学,让专业的人能以更专业的方式说话。
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在科普热潮中守住专业底线,远比追逐流量更重要。
最后,如果您的诊所需要一款集线上预约、客户管理、线上商城、进销存管理、营销管理、微信服务、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诊所管理系统,欢迎随时联系。
来源:康博嘉Karry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