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人秀,真人秀,看的就是一个“真”字,可这“真’里头,到底掺了多少“秀”的成分,谁也说不清楚。就像薛定谔的猫,在盖子揭开前,你永远不知道那点暧昧是真情流露,还是剧本安排。现在的综艺节目,是越来越懂观众想看什么了,以前是大大方方搞恋综,现在是“挂羊头卖狗肉”,明
真人秀,真人秀,看的就是一个“真”字,可这“真’里头,到底掺了多少“秀”的成分,谁也说不清楚。就像薛定谔的猫,在盖子揭开前,你永远不知道那点暧昧是真情流露,还是剧本安排。现在的综艺节目,是越来越懂观众想看什么了,以前是大大方方搞恋综,现在是“挂羊头卖狗肉”,明明是个旅游节目,愣是拍出了好几对“准情侣”的感觉。
最近这个《花少》,就有点这个意思。我一个大老爷们,本来是冲着看看异国风光去的,结果看着看着,感觉自己像在追一部多角恋的偶像剧。
最新的节目里,那个冰淇淋事件,简直就是点燃导火索的一根火柴。李沁不能吃凉的,想尝尝味儿,就把自己的一大半分给了张晚意。这事儿本来挺正常的,姐姐照顾弟弟嘛,很暖心。可镜头一转,给到旁边的龚俊,那味道就不对了。
他戴着个墨镜,可那股子酸味儿,我感觉隔着屏幕都闻到了。全程盯着那碗冰淇淋,连自己手里的都忘了吃,嘴里还嘟囔一句“你给弟弟整这么多”。这话说的,就很有嚼头。这里面的潜台词,翻译过来不就是:“你怎么不给我?”或者“你应该给我才对啊?”
这一下,整个场子的气氛就变得微妙起来了。本来大家各自有各自的CP组合,龚俊和李沁一对,张晚意和马思纯一对,井水不犯河水。这一个冰淇淋,直接把张晚意也拉进了他和李沁的“故事”里。难怪之前龚俊自己还开玩笑,说一张照片拍出了“三个人的故事”,嘿,一语成谶。
说白了,观众为什么爱看这个?就是爱看这种不确定性。如果是电视剧,男女主角的感情线是编剧写好的,我们只是被动接受。但真人秀里,这些互动,尤其是那些下意识的眼神、不经意的小动作,会让人产生一种“挖到宝”的错觉,感觉自己是发现了真相的侦探。
就说龚俊和李沁这对,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好嗑。你看他俩的称呼,一个叫“沁”,一个叫“小沁”,完全没有把对方当成需要尊敬的“姐姐”。这在咱们中国这种讲究辈分的环境里,本身就是一种亲近的信号。年下不叫姐,心思有点野。再看他的行为,李沁忘个手机,几十米的路,他非要跟着去;大家一起看视频,他搞怪,眼睛却总往李沁那边瞟,看她笑得前仰后合,他就闹得更来劲。这不就是上学时候,男生为了吸引心仪女生注意力的那点小伎俩吗?太真实了。
最绝的是那个车窗的镜头,李沁的头发被风吹起来,直接糊到了龚俊脸上,他居然一动不动,就那么任由发丝拂过。换个人,下意识早就躲开了。这种细节,是演不出来的,或者说,如果要演出来,那这俩人演技也太好了,奥斯卡都欠他们一座小金人。
再回过头来看张晚意,他其实也有自己的“官配”马思纯。他和马思纯的相处模式,又是另一种感觉。没有龚俊和李沁那种电光火石的拉扯感,更多的是一种细水长流的舒服。马思纯想吃东西,他立马从包里掏;怕马思纯因为买的东西价格闹心,第一时间捂住她的耳朵。这种体贴,是一种很成熟的、润物细无声的好。马思纯喊他“张晚意先生”,也带着一种小女生的娇憨和依赖。
所以你看,这节目就有意思了。它不是简单的一条线,而是织成了一张网。张晚意这边,既有和马思纯那种“老夫老妻”式的打打闹闹,又有和李沁之间,那种弟弟对漂亮姐姐的天然亲近和依赖。李沁呢,夹在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帅哥中间,一个是阳光开朗、主动出击的“大狗狗”,一个是沉稳体贴、默默守护的“小乃狗”。
这种复杂的化学反应,才是真人秀最大的魅力。它把一群俊男靓女扔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旅途的劳累、文化的冲击,会放大他们每个人的情绪和个性,也更容易催生出一些平时在名利场里看不到的真实互动。我们这些观众,就像是开了上帝视角,在屏幕前津津有味地分析着每一个微表情,猜测着每一句话背后的动机。这事儿本身,比看一部设定好的偶像剧,刺激多了。
来源:下饭gb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