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雨绵绵,水漫田畴。由于机械无法及时进地作业,导致有些地方成熟的玉米无法及时收获;加上长期阴雨潮湿,一些已收获的粮食也受潮霉变。面对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不少种植户心急如焚。
秋雨绵绵,水漫田畴。由于机械无法及时进地作业,导致有些地方成熟的玉米无法及时收获;加上长期阴雨潮湿,一些已收获的粮食也受潮霉变。面对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不少种植户心急如焚。
10月11日,王立春正冒雨查看玉米长势。尽管被泡在水里有已较长时间,但这些玉米不仅成熟度好,而且也没发生霉烂。
尽管目前(截至10月11日)合作社还有近7000亩玉米被“泡”在水里,但阳信县民顺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立春,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乱了阵脚。“必须要收的2000多亩,我们已全部收完,并且都已卖出去了;余下的这七千多亩,经综合研判,我们准备10月18日以后再收。”11日午后,尽管天上还飘着毛毛雨,但王立春仍不急不慌。
王立春成竹在胸的底气来自哪里?
“实际上,从玉米播种时我们就做准备了。” 王立春说,“今年6月25日我们才开始播种,播期比一般农户推迟了近10天,比6月初播种的晚了20天左右。得益于玉米晚播,所以尽管目前玉米棒已经成熟,但秸秆仍处于‘活秆’状态,这样即使被泡在水里,也不会倒伏;其次,玉米棒在秸秆上,也不会霉变;三是仍有生命活力的秸秆还会持续吸水,减轻渍涝。” 正因为如此,王立春才不慌不忙。
采访中,王立春一再强调,目前气温、雨带发生了较大变化,种植户一定不要墨守成规,要学会灵活安排农事。“比如今年或以后种小麦,不一定非‘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要看具体气温、降水和实际墒情。” 王立春还介绍,今年他们之所以不强收,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地里有积水,如果机械强行进地,会让耕地板结,也会轧出很多车辙沟,不利于后期土地平整。
10月11日,王立春合作社地里的玉米地仍青枝绿叶,长势良好。
当然,对耕种着近万亩耕地的大户来说,王立春对新品种格外关注。“考虑到目前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所以我们选品种时既看产量,更看抗性。” 王立春说。这茬玉米,他选的品种都是矮株、耐密植、籽粒胶质型玉米,这些新品种不仅产量高、抗性强,而且胶质型籽粒成熟时含水量比一般品种低,不容易发生霉变。
“另外,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功不可没。” 王立春说,“土地流转后,在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整修了沟渠、涵洞等,地块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因配套设施完备,所以地里并没有出现长时间深度积水,这也让王立春和社员们压力减轻了不少。
更让王立春感慨的是“科学种田”显现出来的威力。“县农业农村局及镇上相关技术人员经常来技术指导,并适时进行农事提醒,帮助我们科学管理。”针对今年玉米苗期高温少雨和后期的高温多雨情况,合作社实施了“二次追肥+三次飞防”。
二次追肥,分别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和授粉期,每亩分别追施10公斤和15公斤氮肥,保证苗壮;三次飞防,则分别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授粉期结束和灌浆期,用无人机喷施营养液,保证植株不脱肥,长势旺,抗性强。“这也是咱们这些玉米至今还稳稳立在水中,不倒伏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立春说。
1978年出生的王立春,2017年开始流转土地。目前他不仅是一位新农人、合作社负责人,而且还担任阳信县金阳街道褚木匠村党支部书记。因此,他不仅负责合作社的运营,还要操心全村的事务,特别是农产品的销售。多年来,他注意对接联系周边粮食收购大户和企业。这一次,这些关系发挥了大作用,前期合作社和村民收下的玉米,在地头就顺利卖出去了,平均亩收入接近1200元,实现了大灾面前无大损的目标。
“自然灾害不可抗拒,但通过未雨绸缪的规划和创新性的管理手段,可以把损失减少到最小化,这是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和种植大户的核心能力,更是实现稳产增收的重要保障。” 王立春总结说。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