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阴雨天气为秋收工作带来挑战。10月10日下午,天下泉城客户端全媒体记者兵分多路,直击秋收抢收第一线。记者在济阳区仁风镇李八家村的田间地头看到,部分农田已完成收割,但仍有许多玉米在细雨中等待收获。面对天气不利影响,当地通过科学管理与政策保障双管齐下,全力推
近日,阴雨天气为秋收工作带来挑战。10月10日下午,天下泉城客户端全媒体记者兵分多路,直击秋收抢收第一线。记者在济阳区仁风镇李八家村的田间地头看到,部分农田已完成收割,但仍有许多玉米在细雨中等待收获。面对天气不利影响,当地通过科学管理与政策保障双管齐下,全力推进秋收进度。
位于济阳区的仁风镇是传统农业大镇,在仁风镇李八家村合作社的农田里,记者了解到,该合作社种植的800多亩玉米,目前已收割约60%。济南李八家共建农业机械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忠虎介绍,连绵阴雨导致田间积水,使得常规轮式收割机无法下地作业,只能依赖履带式收割机,预计秋收进度将比往年推迟10天左右。
尽管收割推迟,但王中虎对玉米品质和来年夏粮生产充满信心。他表示,得益于前期科学的品种选择与合理的种植密度,玉米倒伏面积很小。对于收获的玉米,合作社加密设置透气孔,进行通风仓储,能有效排出湿热气,防止霉变,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为确保剩余400多亩玉米及时收获,合作社计划再采购两台履带式收割机。
“秋种时间会推迟。为了保证明年小麦收成,一亩地会相应增加五六斤麦种。整体可控,不会影响来年夏粮收成。”王中虎说。
在仁风镇一处粮食烘干服务点,记者看到,大型机械轰鸣不断,铲车、脱粒机、清理筛、烘干塔正连续作业,湿漉漉的玉米棒在经过一系列工序后,将变为干燥洁净、适宜储存的玉米粒。
“现在粮食水分高达30多个点,比往年高不少。”烘干点负责人袁雪梅介绍,由于连续十天降雨,农户家中无法晾晒,玉米若不及时烘干极易霉变。为此,该站点已启动24小时不间断作业,日处理湿粮约600吨,是平日处理能力的两倍,近十天累计烘干粮食超过6000吨。
记者在现场看到,玉米棒经铲车送入脱粒机,脱粒后的玉米通过清理筛去除杂质,再由输送机送入储粮罐,最后进入高达数米的烘干塔。塔内通过天然气加热产生热风,将玉米水分从30%以上降至14%左右,达到安全储存标准。
“我们能够覆盖周边五六十公里的农户,目前还有约一半粮食待收。”袁雪梅表示,一旦雨停,农户便纷纷抢送湿粮,“大家都在争分夺秒,我们不停机,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农户损失。”
济阳区仁风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人武部部长黄桂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镇玉米种植面积共11.6万亩,截至目前,已收获7.8万亩,收获比例达到67%左右。
黄桂彬介绍,为应对降雨挑战,仁风镇多措并举。首先是加强精准摸排与机械调度,组织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掌握各村收获进度与具体困难。统筹调配本镇及周边地区的小型履带式收割机,根据地块情况和群众需求精准投放,解决“下地难”问题。与此同时,全力开动烘干设备,全镇5处共11台烘干塔已全部满负荷运转,24小时不间断作业,日烘干能力达800至1000吨,全力保障已收获玉米的干燥入库,防止霉变。针对积水地块,组织镇村干部群众及时疏通沟渠,并开启所有排水闸口加速泄水,为后续收割和秋种创造有利条件。
黄桂彬表示,下一步,仁风镇政府将继续增加履带式收割机供给,确保颗粒归仓,并同步为农户提供小麦播种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化解雨后生产难题。
来源:济南生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