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中国历史五千年,帝王将相数不清,这些开国皇帝们,几乎个个都是借功臣之力登基,却又在江山稳固后翻脸不认人。
这种"杀功臣"传统贯穿古代史,似乎成了帝王必修课,可有一位皇帝偏偏打破了这个"传统",他就是秦始皇嬴政。
这位统一六国的千古一帝对自己的功臣们格外宽容,不曾赶尽杀绝,可他的王朝却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大一统王朝之一,而且姓氏为何也在历史中消失?
汉朝建立之初,刘邦能够打败项羽建立大汉,离不开众多功臣的鼎力相助。其中最耀眼的就是被称为"兵仙"的韩信。
韩信曾经是个饥寒交迫的落魄青年,甚至经历过"胯下之辱"的羞耻,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刘邦麾下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华。
韩信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不世之功。他带兵北上击败赵国,又转战魏国、代国,连战连捷。
在彭城之战中,项羽大败刘邦,局势危急,是韩信率军解救了刘邦。随后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用兵如神,布下十面埋伏,彻底击败了强大的项羽。
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汉朝的建立。按理说,韩信这样的功臣应该受到最高礼遇才对。
可现实是什么样的?汉朝建立后不久,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就发生了微妙变化。当时的朝堂之上,已经开始流传"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的说法。
韩信作为一个聪明人,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但他已经身处朝廷的争斗中,难以脱身。
公元前196年,刘邦设计将韩信骗到长乐宫中,以谋反罪名将他逮捕。不久后,在吕后的精心策划下,韩信被杀害于长乐宫钟室。
临死前,韩信发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果然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韩信的悲剧并非孤例。汉初三杰中的另一位功臣彭越也被刘邦杀害,而萧何虽然得以善终,但也曾多次遭到猜忌。
刘邦对功臣的态度开创了中国历代皇帝的"杀功臣"传统,这一传统在后世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光大"。
再往前,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就已经展现了君王对功臣的无情。
勾践的故事家喻户晓:他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复国雪耻,成为了霸主。
可鲜为人知的是,在勾践的复国过程中,有两位重臣功不可没,他们就是范蠡和文种。
范蠡是勾践最倚重的谋士,他不仅在军事上为勾践出谋划策,还陪伴勾践一同在吴国做人质,忍受各种屈辱。文种则留守越国,秘密训练军队,为复国做准备。
经过多年的筹划,勾践终于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大败吴军,活捉了夫差。
然而,胜利的喜悦还未散去,范蠡就看到了危险的信号。
他敏锐地意识到,勾践这个人虽然能够忍辱负重,但骨子里却极其残忍狠毒。一旦大业已成,这些知道他太多秘密的功臣就会成为累赘,甚至是威胁。
范蠡当机立断,在越国大获全胜后,立即收拾细软,乘坐轻舟离开了越国。
临走前,他还给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只有短短几句话:"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范蠡在信中明确警告文种:勾践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共享乐,现在大业已成,文种应该尽快离开。
可惜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建议。他认为自己为越国立下汗马功劳,勾践不会亏待他。果然,不久之后,勾践就以"谋反"的罪名赐死了文种。
范蠡远走他乡后,改名换姓,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被后世尊为"财神",而文种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待功臣的手段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朱元璋出身贫苦,早年当过和尚,后来加入红巾军起义,一步步走上了皇位。
在这个过程中,他得到了许多将领和谋士的鼎力相助,如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人。
然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功臣展开了空前残酷的屠杀。
他先是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处死了开国功臣胡惟庸,接着又借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胡惟庸案",牵连杀害了数万人,其中包括大量的开国功臣及其家族成员。
这场屠杀的规模之大,手段之残忍,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朱元璋的残暴并非没有理由。他出身卑微,对于那些出身名门、才华横溢的功臣们心存戒备。
他害怕这些人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尤其害怕重蹈覆辙,像唐朝那样被功臣势力所制约。
与朱元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夺取帝位的过程充满了血腥,"玄武门之变"中他杀死了自己的兄弟,逼迫父亲退位。
登基后的李世民选择了一条相对仁慈的道路,他没有大规模屠杀功臣,而是采取了怀柔政策,重用"贞观十八学士"等文臣,建立起了相对开明的统治。
不过李世民的仁慈也不是没有代价的。唐朝中后期,功臣家族势力日益膨胀,形成了强大的贵族集团,对朝政造成了严重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赵匡胤会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和平解除功臣的兵权,防止军权过度集中。
李世民和朱元璋的对比告诉我们,无论是仁慈还是残暴,处理功臣问题都是帝王面临的一个两难困境。
过度仁慈可能导致功臣势力坐大,威胁皇权;过度残暴则可能引发人心恐慌,导致政权不稳。
在众多的帝王中,秦始皇嬴政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这位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君主,竟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杀过功臣的皇帝。
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离不开一大批杰出将领的贡献,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王翦。
王翦是秦国的顶级名将,先后率军攻灭了韩、赵、燕、楚四国,立下了不世之功。按照古代帝王的惯例,这样的大功臣通常会在帝业大成后面临杀身之祸。
可是秦始皇并没有杀害王翦,反而对他礼遇有加。王翦在退役后,安心在咸阳居住,秦始皇时常派人前去问候,赏赐丰厚。
王翦也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善终机会,在秦始皇派人前来问候时,总是装作身体虚弱,拄着拐杖出门迎接,以表明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威胁。最终,王翦在咸阳安享晚年,寿终正寝。
除了王翦外,秦始皇对其他功臣也同样宽容。
他不仅没有像后世的帝王那样大肆屠杀功臣,反而给予他们相应的封赏和尊重。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然而,讽刺的是,正是这位没有杀过功臣的皇帝,其建立的王朝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大一统王朝之一。
秦始皇死后仅仅三年,秦朝就轰然倒塌,嬴姓也从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
造成秦朝速亡的直接原因是秦二世胡亥的无能和赵高的专权。秦始皇死后,赵高勾结胡亥,篡改遗诏,使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
胡亥即位后,在赵高的唆使下,残杀兄弟姐妹,大肆屠戮忠良,导致民怨沸腾,天下大乱。
最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项羽、刘邦等人崛起,短短三年就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这里面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秦始皇也像其他帝王那样杀功臣,会不会避免秦朝的速亡?
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的宽容并没有给秦朝带来长治久安,反而可能因为没有树立起足够的威严,导致了后来赵高这样的小人敢于篡权。
秦朝的覆灭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消亡,更是一个姓氏的消失。
嬴姓作为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姓氏,在秦朝灭亡后就再也没有在历史上大规模出现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悲剧!
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杀功臣"现象,我们看到了权力游戏的残酷和无情。
从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到汉初的刘邦,再到明朝的朱元璋,帝王杀功臣似乎成了一种政治常态。
唯独秦始皇反其道而行之,却没能给秦朝带来长久的统治!
来源:圣骑HjF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