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朝公主没人愿意娶?背后真相太诛心,换你也难接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17:21 2

摘要:在古代社会,皇家公主作为 “金枝玉叶”,本应是天下男子趋之若鹜的婚配对象 —— 与公主联姻,不仅能攀上皇室亲缘,更能为家族带来政治资源与荣耀。但在唐代,这一常规认知却被彻底颠覆:每当朝廷为公主挑选驸马,那些世代为官的高门大族子弟,往往避之不及,有的谎称患病闭门

在古代社会,皇家公主作为 “金枝玉叶”,本应是天下男子趋之若鹜的婚配对象 —— 与公主联姻,不仅能攀上皇室亲缘,更能为家族带来政治资源与荣耀。但在唐代,这一常规认知却被彻底颠覆:每当朝廷为公主挑选驸马,那些世代为官的高门大族子弟,往往避之不及,有的谎称患病闭门不出,有的甚至提前与普通世家联姻,就怕被皇帝 “钦点”。

这些唐朝公主,大多容貌出众、接受过顶级教育,为何会在婚姻市场上沦为 “烫手山芋”?背后的原因,既与唐代特殊的社会环境相关,更触及世家大族对 “婚姻本质” 的考量,每一点都戳中当时男子的痛点。

环境之因:唐朝开放与公主的 “骄纵基因”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包容时代,女性地位较前朝大幅提升 —— 不仅可以参与社交活动,还能接受教育、甚至涉足朝政。公主作为皇室核心成员,更是享受着远超普通女性的资源:她们自幼在皇宫中成长,有专职的学士教授诗书礼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少公主还能吟诗作赋、对朝政发表见解。

以唐宣宗时期的万寿公主为例,她不仅通读《诗经》《礼记》,还擅长弹奏琵琶,画作以花鸟见长,按现代标准来看,堪称 “学霸级白富美”。但这种优渥的成长环境,也让多数公主养成了 “高人一等” 的心态:从小身边围绕着宫女、太监,凡事皆有人伺候,说话自带皇室威严,习惯了被顺从、被追捧。

这种性格特质,与世家大族的 “家风礼仪” 形成尖锐冲突。唐代高门大族(如 “五姓七望”)世代讲究 “礼法传家”,在家族内部,儿媳需遵循 “孝亲敬夫” 的准则,言行举止需符合身份,不可逾矩。而公主嫁入后,往往难以放下皇室身段:有的不愿向公婆行跪拜礼,有的在家中颐指气使,甚至干涉丈夫的家族事务。对世家大族而言,娶一位公主,无异于迎进一位 “活祖宗”,与其让家族规矩被打破,不如提前躲避。

典型案例:万寿公主与郑颢的 “怨偶婚姻”

唐宣宗李忱在位时,曾为长女万寿公主的婚事头疼不已。万寿公主容貌秀丽、才华出众,宣宗本以为会有大批世家子弟争相求娶,没想到消息传出后,长安城内的高门子弟竟纷纷 “藏踪匿迹”。最终,在宰相白敏中的极力推荐下,宣宗选中了荥阳郑氏的公子郑颢。

郑颢的出身绝非普通 —— 荥阳郑氏是 “五姓七望” 中的顶级门阀,家族自魏晋以来世代出高官,祖父曾官至宰相,父亲也是朝中重臣。郑颢本人更争气,20 岁便在科举考试中一举夺魁,成为状元郎,不仅风度翩翩,还以孝悌闻名,是当时长安世家子弟中的 “标杆人物”。宣宗认为这门婚事 “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立刻下旨赐婚。

婚礼办得极为隆重:皇家派禁军护送公主的嫁妆,从皇宫一直绵延到郑府,金银珠宝、绸缎布匹堆积如山;郑府内外张灯结彩,朝中百官纷纷前来道贺。但这场看似风光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婚后,万寿公主依旧保持着在皇宫中的习惯:每日晨起后,需宫女伺候梳妆,用餐时要摆上十几道菜,说话时对郑颢也常带着命令的语气。郑颢虽有不满,却碍于 “皇室颜面”,只能隐忍。真正让矛盾爆发的,是郑颢弟弟生病的事件。

当时郑颢的弟弟因风寒引发肺炎,高烧不退,卧病在床,家中人急得团团转,派人去公主府请万寿公主回来主持家事、探望小叔。可派去的人回来却禀报,公主并未在家,而是带着宫女和侍卫去了慈恩寺 —— 那天慈恩寺有新排的戏班表演,万寿公主正坐在二楼的包厢里看戏,笑声隔着老远都能听到。

消息传到宣宗耳中,这位素来温和的皇帝气得直拍龙椅,立刻派太监去慈恩寺将万寿公主召回皇宫。在御书房内,宣宗指着万寿公主的鼻子训斥:“你身为郑家儿媳,小叔子病重,你不前去探望照料,反倒跑去看戏取乐,这是皇家公主该有的德行吗?传出去,天下人会如何议论我皇家?”

万寿公主虽在父皇面前低头认错,承诺日后改正,但骨子里的优越感早已根深蒂固。回到郑府后,她虽偶尔会对郑颢温和些,却依旧改不了颐指气使的毛病。夫妻俩时常因小事争吵,郑颢原本以为娶了公主能为家族添光,没想到却落得 “天天受气” 的境地,私下里常对心腹感叹:“娶公主,不如娶普通世家女,至少能得一日安宁。”

万寿公主的婚姻困境,成了当时世家大族对公主避之不及的 “活教材”。长安城内很快传开了 “娶公主等于自讨苦吃” 的说法,等到宣宗为二女儿永福公主挑选驸马时,那些世家子弟更是想尽办法躲避:有的谎称 “身患顽疾,不便成婚”,有的则火速与门第稍低的世家联姻,哪怕放弃攀附皇室的机会,也不愿踏入这场 “麻烦婚姻”。

转折对比:广德公主与于琮的 “贤妻典范”

眼看高门大族对公主婚事避之不及,宣宗意识到,一味追求 “门当户对” 并非良策。在为三女儿广德公主挑选驸马时,他改变了思路:不再执着于 “五姓七望” 的顶级门阀,而是选择了门第稍低、但人品端正的于琮。

于琮出身于京兆于氏,虽也是世家,但相较于 “五姓七望”,影响力稍弱。他本人颇有才华,却因不善钻营,仕途一直平平。当宣宗提出将广德公主许配给他时,于琮既惊喜又忐忑 —— 惊喜的是能与皇室联姻,忐忑的是担心公主如万寿公主般骄纵。

但广德公主的表现,彻底打消了于琮的顾虑。这位公主与两位姐姐不同,性格温和,知书达理,从小便懂得 “尊重他人” 的道理。嫁入于家后,她第一时间放下公主身段:每日晨起后,亲自去给公婆请安,行跪拜礼;用餐时不再要求摆十几道菜,而是跟着于家的饮食习惯,与家人同食;于琮处理公务时,她从不多加干涉,只会在旁默默准备茶水。

最让于家感动的,是广德公主对丈夫的 “患难与共”。后来于琮因得罪权臣,被贬往外地任职。当时朝中风声鹤唳,不少人都怕被于琮牵连,纷纷与于家划清界限。广德公主担心丈夫在路上遭遇政敌暗算,便悄悄换上粗布平民衣服,把头发简单挽起,只带了两个贴身侍卫,骑着一匹普通的枣红马,跟在于琮的车马旁,一路护送。

途中,他们住的是简陋的驿站,吃的是粗茶淡饭,广德公主却毫无怨言。有一次遇到大雨,道路泥泞,于琮的马车陷在泥里,广德公主不顾身份,亲自下车帮着侍卫推车,弄得一身泥污也不在意。于琮看着妻子的身影,感动得红了眼眶,私下对人说:“能得公主如此相待,此生无憾。”

后来于琮凭借自身才华,加上广德公主的暗中相助,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至宰相。夫妻二人感情愈发深厚,成为长安城内人人羡慕的 “模范夫妻”。广德公主的例子,也让部分世家子弟改变了对公主的看法 —— 原来公主并非个个骄纵,只要懂得收敛锋芒、尊重他人,一样能经营好婚姻。

深层症结:驸马难当的 “现实考量”

除了公主的性格因素,唐代驸马 “难当” 的现实困境,也是世家子弟避之不及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 “居住与身份问题”。唐代公主出嫁后,朝廷会专门为其修建 “公主府”,驸马需入住公主府,而非公主嫁入驸马家。这种居住方式,本质上与 “入赘” 无异 —— 在传统观念中,男子应是家庭的 “主导者”,需 “男主外女主内”,而入住公主府,意味着驸马要受制于公主,甚至连府中的仆人都只听从公主的命令。对重视家族尊严的世家子弟而言,这是难以接受的 “面子问题”。

其次是 “经济与话语权失衡”。唐代公主有自己的 “封邑”(即朝廷赏赐的土地与百姓,可收取赋税),还有专门的属官管理财产,经济上完全独立。这种独立性,让公主在婚姻中拥有极强的话语权 —— 家中大小事务,往往由公主说了算,驸马的意见反而不被重视。传统的 “夫为妻纲” 在公主婚姻中根本不成立,这让习惯了 “掌控家庭” 的世家子弟难以适应。

更关键的是 “婚姻稳定性问题”。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离婚、改嫁的现象较为普遍,公主也不例外。如果公主对驸马不满,可随时向皇帝提出 “和离”(即和平离婚),且无需承担任何 “道德指责”;而驸马若提出离婚,不仅会被视为 “对皇室不敬”,还会担上 “休妻” 的恶名,影响家族声誉。这种 “不平等” 的婚姻关系,让世家子弟觉得风险过高 —— 一旦婚姻破裂,自己和家族都会陷入尴尬境地。

当然,唐代公主并非个个骄纵任性。除了广德公主,还有不少公主渴望过 “普通人的生活”,只是受限于 “皇家身份”,难以摆脱外界的刻板印象。直到广德公主的婚姻案例传开后,部分世家子弟才逐渐改变看法,愿意尝试与公主联姻。

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曾见证过万寿公主出嫁时的隆重,也记录过广德公主与于琮同甘共苦的身影。唐代公主的婚姻困境,本质上是 “皇室特权” 与 “世家家风”、“传统婚姻观念” 与 “开放社会风气” 碰撞的结果。那些避之不及的世家子弟,并非不愿攀附皇室,而是更清楚:婚姻的本质是 “相互尊重、彼此适配”,若失去这一点,再尊贵的身份,也换不来长久的幸福。

来源:圣骑HjFe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