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当你走进红古区,会发现这些“急难愁盼”正被一个个务实举措精准化解。电梯加装托起“稳稳的幸福”,公园绿地化为“城市的客厅”,智慧就业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红古区,正以多维度的更新实践,完成一场从“面子”到“里子”的美丽蜕变。
曾几何时,小区设施陈旧,公园绿地数量较少、求职就业过程繁琐,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和多样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
如今,当你走进红古区,会发现这些“急难愁盼”正被一个个务实举措精准化解。电梯加装托起“稳稳的幸福”,公园绿地化为“城市的客厅”,智慧就业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红古区,正以多维度的更新实践,完成一场从“面子”到“里子”的美丽蜕变。
老旧小区焕发“逆生长”
早晨七点半,家住红古区阳光佳苑的王国盛提着菜篮子,轻轻按下电梯按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以前买菜回来,走到三楼就得歇一歇,这六层楼要爬小半天。”王大爷边说边演示着电梯的使用,“现在啊,‘叮’的一声就到了。这改变的何止是上下楼,简直是把我们的生活都‘提了速’。”
阳光佳苑内老楼栋加装了新电梯
这样的变化正在红古区悄然发生。自2022年至今,红古区已为4个老旧住宅小区成功加装电梯45部,同时完成了宝瑞花园2部老旧电梯的更换升级。这些崭新的电梯不仅承载着居民的身体重量,更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在推进电梯加装的同时,一项更大的改造工程也在同步进行。
红古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热中心项目办主任刘生才,每天到各改造小区巡查。站在海运家园小区里,他指着焕然一新的楼体说:“你看,从屋面防水到外墙保温,从地下管网到地面绿化,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老小区‘脱胎换骨’。这个小区施工周期115天,我们克服了管线迁移、居民协调等诸多困难,看到最终效果,一切都值了。”
楼栋外立面保温层铺设、喷漆完成后的海运家园焕然一新
走在改造后的小区内,平坦整洁的道路两旁,新栽的绿植随风摇曳;重新规划的停车位上,车辆整齐停放;老人们坐在新安装的长椅上闲话家常,孩子们在彩色塑胶场地上嬉戏玩耍。这一幕生动的场景,正是红古区老旧小区改造最真实的写照。
据红古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0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5.3亿元,对71个老旧小区、269栋楼、106万平方米区域进行全面提升,直接惠及居民12965户,让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更完善、居住环境更舒适。
同时,对标《城市更新领域项目谋划储备工作指南》,红古区在老旧小区改造、电梯加装更新等领域谋划重点项目,总投资达5.66亿元。
园林升级“激活”城市慢生活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洒落,海石湾公园便迎来了它的第一批访客。退休职工张勉带着他的葫芦丝,在亲水平台边开始了练习。悠扬的乐曲声惊起了水面的鸟儿,也唤醒了沉睡的公园。
海石湾公园内老年人共享欢乐时光
“这里就是我的天然音乐厅。”张勉笑着说,“有水面反射音效,有绿树过滤杂音,还有这些可爱的‘听众’。”他指了指不远处正在打太极的老朋友们。
随着太阳升高,公园里渐渐热闹起来。跳舞的阿姨们身着统一服装,在领舞的带领下翩翩起舞;儿童游乐区里,孩子们的笑声此起彼伏;长廊下,几位老人在对弈闲聊;景观水系旁,摄影爱好者们正在捕捉最美的瞬间。
“这个公园就像我们家的‘第二客厅’。”带着双胞胎女儿游玩的赵女士说,“孩子们最喜欢那个景观水系,水面倒影特别漂亮。每次来都要数水里的锦鲤,认识各种植物。在这里,孩子们学会了热爱自然。”
海石湾公园内老年人共享欢乐时光
红古区园林绿化所副所长段迎明是个“公园通”,每个公园的特色他都如数家珍:“我们不仅要建公园,更要让每个公园都有自己的灵魂。海石湾公园的山景、煤电小游园的雕塑、海石小游园的花廊,都是各具特色。”
说起2024年的绿化成果,段迎明脸上写满自豪:“去年我们新增绿地面积16.37公顷,相当于又给城区披上了一件绿色的新衣。现在全区已经有22个公园和小游园,真正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园林部门也遇到了不少挑战。“比如那个景观水系的地基渗透问题,”段迎明指着正在维护的水系说,“但我们相信,只要用心经营,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毕竟,这些公园不只是城市景观,更是居民们的生活乐园。”
就业“红娘”托起便捷与希望
走进红古区金城就业360服务之家,首先迎上来的是一位特殊的“工作人员”——智能机器人“小金”。它不仅能准确识别来访者的需求,还能娴熟地引导至相应服务区域。
金城就业360红古区服务之家
比智能设备更温暖的是这里的人性化服务。在“一对一”职业指导区,就业顾问李玉正在为应届毕业生小张分析就业市场。桌面上摊开着各类资料,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个性化的求职方案。
“小李老师不仅帮我修改简历,还模拟面试了好几次。”小张感激地说,“她发现我在编程方面的特长,推荐我参加了区里的数字技能培训。现在我已经收到两家企业的录用通知了!”
红古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房德龙站在大数据显示屏前介绍说:“我们通过‘就业供需台账’系统,每周更新岗位信息,实现精准匹配。近一年来,已经促成就业匹配超400人次。”
最让房德龙自豪的是“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构建。“我们要让就业服务像便利店一样触手可及。”他说,“以3公里为服务半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服务。”
红古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红古区创新推出“一镇一品牌”战略。在华龙街道,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打造的“电商直播”培训基地里,学员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直播技巧;在窑街街道,利用老工业区特色发展的“工匠培育”计划,正在传承着精湛技艺。
“我们就像是就业的‘媒人’。”房德龙幽默地说,“既要了解求职者的‘脾性’,又要掌握企业的‘口味’,还要时不时地‘牵线搭桥’。当看到求职者找到心仪工作,企业招到合适员工时,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
服务之家还创新推出“就业合伙人”计划,联动企业、培训学校和社区,形成闭环服务。
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园林绿化升级,从就业服务完善到城市品质提升,红古区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温暖。在这里,电梯的升降间承载着老人的期盼,公园的绿荫下回荡着孩子的欢笑,贴心的就业服务照亮着幸福生活的希望。这座正在蜕变的城区,正以其特有的温度和情怀,书写着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让幸福的画卷在日常烟火中徐徐展开。
来源:文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