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推“娃小宗”,堂兄甩出“沪小娃”,家族内战已被端上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22:34 1

摘要:娃小宗”三个字刚蹦上热搜,评论区就炸成两派:一边喊“童年没了”,一边嚷“早该换血”。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根本不是品牌升级,而是一场被股权锁喉后的“断腕自救”——宗馥莉要是再不用新招牌,明年连矿泉水瓶都贴不了“娃哈哈”。

娃小宗”三个字刚蹦上热搜,评论区就炸成两派:一边喊“童年没了”,一边嚷“早该换血”。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根本不是品牌升级,而是一场被股权锁喉后的“断腕自救”——宗馥莉要是再不用新招牌,明年连矿泉水瓶都贴不了“娃哈哈”。

故事得从一张A4纸说起。2025年9月,宏胜系七家公司联合盖章的通知悄悄下发:2026年11月起,全线产品改挂“娃小宗”。没有发布会,没有情怀海报,连官网都保持沉默,仿佛怕惊动谁。可越安静,江湖越沸腾——经销商群里60秒刷99条,“不跟怕掉队,跟了怕翻车”写满屏幕。

翻车的种子早在2018年就埋下。那年宗庆后花三倍价钱收回职工股,想把24.6%的持股会攥成女儿一个人的“安全垫”。谁知老爷子前脚走,后脚退休工人集体翻旧账:回购程序有瑕疵,不算数!于是这24.6%像一条松开的缰绳,拴住了“娃哈哈”商标——想用?国资、宗馥莉、职工会三方一致点头才行,缺一票都免谈。宗馥莉试过“温柔路线”:2025年初申请把387件“娃哈哈”商标转到自己100%控股的食品公司,流程走到一半就被叫停;她退一步,想继续共用老招牌,可股东会上国资代表一句“合规风险”就把提案按下。商标转让流产那天,宏胜连夜加班,45类“娃小宗”商标申请一次性全递,连啤酒、母婴都顺手圈了,摆明“做最坏的打算”。

更狗血的是家里那口锅。宗庆后去世才一年,三位“同父异母”子女突然现身香港高院,索要21亿美元信托,一纸冻结令差点把宏胜账户封了。虽然案件名义上“与集团无关”,但律师函、听证会、资产申报,样样都得宗馥莉亲自拍板,她一半精力被钉在法庭,另一半还得安抚工厂——上海老厂长宗伟直接拉队伍“自立门户”,把“沪小娃”贴进永辉、华联,广告语赤裸:“原厂原线,不是贴牌”。两个月,华东销量掉四成,经销商哭丧:“货架上仨名字,消费者懵到转身买农夫。”

“削藩”也削出了血。半年关掉18家小厂、砍掉300万以下经销商,宗馥莉算盘打得响:低效产能腾出来,宏胜直接接管。可国资不乐意——浙江娃哈哈实业股份里43%是地方财政,关厂就是关税收;老渠道更不乐意——三十年夫妻店说没就没,转头要去给“娃小宗”重新交保证金,谁心里舒服?于是西南、华北、华南先后冒出“津小娃”“深小娃”“渝小娃”,名字土得掉渣,却个个打着“正宗宗氏”旗号,像一场遍地开花的抗议。

有人骂宗馥莉“败家”,也有人叹“不破不立”。可真正扎心的数字是:2024年饮料新品牌存活率不到20%,900亿价值的“娃哈哈”一旦分裂,消费者不会为情怀买单三次。接下来只剩三条路:一是国资松口,让“娃小宗”以子品牌身份回炉,皆大欢喜;二是家族成员谈妥分家,把生产线、渠道、商标切成几块各过各的;三是法院一锤定音,把24.6%股权判回职工,宗馥莉再花一次钱买回话语权——无论哪条,时间窗口都只剩不到十四个月。

深夜的杭州下沙基地,老工人把最后一箱“娃哈哈”AD钙奶码好,塑料膜在灯光下泛着乳白。他们不知道明年流水线上会印什么名字,只知道如果谈判再失败,这条三十年的生产线就要改贴陌生标签。机器轰隆作响,像在给一个时代倒计时:要么握手言和,一起把900亿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要么各怀鬼胎,看着它碎成一地玻璃碴子。

来源:喜庆的艺术家n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