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大脑的血管突然被血栓 “堵路”,就会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也就是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就像给血栓设下的 “关卡”,能有效阻止血小板聚集形成新血栓,是治疗的核心手段之一。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种 “血栓拦路虎” 该怎么用才科学又高效。
当大脑的血管突然被血栓 “堵路”,就会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也就是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就像给血栓设下的 “关卡”,能有效阻止血小板聚集形成新血栓,是治疗的核心手段之一。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种 “血栓拦路虎” 该怎么用才科学又高效。
抗血小板药物就像一支 “特种部队”,从不同环节阻止血小板 “抱团”。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类:
• 环氧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是阿司匹林,它就像 “侦察兵”,能抑制血小板的 “信号传递”,是抗血小板治疗的 “元老级” 药物。
• ADP 受体拮抗剂:以氯吡格雷为代表,它像 “狙击手”,精准阻断血小板的激活通路,尤其适合对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
•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比如双嘧达莫、西洛他唑,它们通过调节细胞内信号来抑制血小板聚集,有点像 “信号干扰器”。
• 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像替罗非班、依替巴肽,它们是 “冲锋队”,直接阻止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常用于紧急介入治疗。
血小板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案多样,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也得 “因地制宜”。
如果患者接受了 rt-PA 静脉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不能 “操之过急”。一般要在溶栓 24 小时后复查 CT 排除出血,才能开始使用(这是 I 级推荐哦)。要是有特殊情况,比如合并其他疾病,得评估收益大于风险,并且和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才考虑在溶栓 24 小时内启动(属于 III 级推荐)。
这里要划个重点:溶栓后早期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证据还不充分。有研究显示,溶栓后 90 分钟内就用阿司匹林,不仅没改善预后,还增加了颅内出血的风险。所以,别着急,等一等更安全!
• 非桥接治疗患者:机械取栓后常规给抗血小板药物。如果是心源性栓塞(比如房颤引起的血栓),术后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就行;要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建议术后 24 小时排除出血后,用双联抗血小板(比如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
• 桥接治疗患者:静脉溶栓后 24 小时内的抗栓治疗风险还不明确。要是合并急诊支架置入术,为了防止支架内急性血栓,得仔细评估风险再决定(属于 III 级推荐)。
对于不符合溶栓或介入治疗的患者,发病后尽早口服阿司匹林 150~300mg/d(I 级推荐)。急性期过后可以改成预防剂量(50~300mg/d)。要是不耐受阿司匹林,就换用氯吡格雷。
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 轻型卒中患者(NIHSS 评分≤3 分):发病 24 小时内尽早启动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维持 21 天,能降低 90 天内卒中复发风险,但要密切观察出血风险。
• 发病 30 天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 70%~99%)的患者:尽早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 90 天。
脑卒中
除了传统药物,还有一些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中崭露头角。
• 替格瑞洛:在冠心病患者中表现出色,但在轻型卒中急性期,它并不比阿司匹林更优,所以不推荐替代阿司匹林。不过,对于不能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它是个不错的选择。
• 替罗非班:属于血小板糖蛋白受体拮抗剂,能直接阻断血小板聚集。经过严格筛选,可用于血管再通后闭塞的患者。有研究显示,溶栓后立即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还可能更有效,不过还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替格瑞洛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就像一场 “精准狙击血栓” 的战役:
• 用药时机很关键,溶栓患者别着急,等 24 小时再上 “战场”;
• 药物选择要分层,根据不同病因、不同治疗方案 “排兵布阵”;
• 新型药物有潜力,但还需更多 “实战” 检验。
记住,抗血小板治疗是把 “双刃剑”,既能阻止血栓,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千万别自己瞎琢磨哦!
来源:雨渡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