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0日,记者从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2025年度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闻发布会获悉,近年来,我省全面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发展与减排共赢,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强化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单位GDP二氧化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10月10日,记者从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2025年度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闻发布会获悉,近年来,我省全面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发展与减排共赢,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强化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面,河北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组织发电、钢铁(含独立轧钢)、建材(水泥、玻璃)、石化、化工、造纸、民航7个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规范编制并严格执行数据质量控制方案,实施月度存证,报送年度碳排放报告;有序开展碳排放核查,制定年度碳排放核查实施方案,依法依规开展核查、复查工作。今年以来,已完成2024年度431家重点排放单位名录报送并公示,完成2024年度90家发电企业、48家长流程钢铁企业、55家水泥企业碳排放报告核查。同时,加强碳减排专项服务,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钢铁、水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加强碳排放管理,健全碳管理长效机制,推动低碳技术改造应用,提升碳市场履约能力。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方面,深入参与体系建设,先后组织编制报送芦苇碳汇、农林生物质能发电2个CCER方法学,力争纳入CCER方法学体系。并积极组织项目开发,今年以来,张家口市塞林生态万全区造林碳汇项目、河北省御道口防护林造林项目、张家口市塞林生态市国有林场造林碳汇项目等4个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完成公示,预计计入期总减排量160余万吨。
努力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河北不断健全降碳产品核算方法学体系,有序开发降碳产品项目,推动降碳产品价值实现延伸扩面。今年,创新研究制定造纸、化工、平板玻璃行业碳排放基准值,制定年度降碳产品价值实现碳抵消实施方案,首次将造纸、化工、平板玻璃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碳抵消范围。在碳抵消实施方案制定上,主要把握“衔接性”“激励性”“市场性”“自主性”四个方面工作。
扎实推进国家试点示范。2022年8月,保定市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持续指导下,目前入驻金融机构31家,发布绿色金融产品59个,注册企业504家,对接融资金额314.6亿元。2024年5月,河北雄安新区、保定和秦皇岛入选全国适应型城市试点,省生态环境厅持续支持三地相关工作,加强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增强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省级层面支持试点建设的若干措施。此外,唐山、邯郸钢铁产品和保定(高阳)纺织品入选国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我省以试点建设为契机,指导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开展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探索建立碳足迹核算方法体系;深度参与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高炉-转炉长流程钢铁产品、电炉短流程钢铁产品2项团体标准编制,积极推动上升为国家标准,目前已顺利立项。
在加强京津冀区域合作方面,河北推动京津冀低碳出行碳普惠场景,联合编制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核算系列技术规范,推动碳普惠标准共建、信息共享、项目互认,逐步扩大联建范围,努力打造统一的京津冀区域碳普惠体系。今年7月,三地编制单位组成调研组赴上海、武汉等地调研,充分借鉴两地经验做法,根据实际进一步调整,目前已完成技术规范文本编制。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三级调研员蒋卫宁介绍,下一步,河北将继续推进重点工作,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十四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5%目标任务;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两个市场建设,持续开展钢铁、水泥行业碳减排专项服务行动,帮助企业完善碳排放管理体系、实施低碳化技术改造,切实提高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抓好气候投融资试点、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三类试点建设;持续推进重点行业产品碳足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碳普惠四个方面工作。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