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那个单月卖五万、财报亮瞎眼的“新势力优等生”,如今交付量跌破三万,利润下滑,现金流吃紧,连一向稳坐钓鱼台的李想,也得开始盘算怎么“续命”了。
李想的“理想”,最近有点不理想。
曾经那个单月卖五万、财报亮瞎眼的“新势力优等生”,如今交付量跌破三万,利润下滑,现金流吃紧,连一向稳坐钓鱼台的李想,也得开始盘算怎么“续命”了。
这就像一个天天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学霸,突然发现期末考砸了,成绩单拿不出手,只能翻出压箱底的三根“救命毫毛”:降价、露脸、换标签,看看能不能把局面扳回来。
第一根毫毛:降价,但别降格。
理想过去靠“高毛利”吃饭,一辆车赚几万,听着挺爽。但现在,市场不认这套了。问界、小米、蔚来,个个都像饿狼扑食,价格一个比一个狠。
你还在讲“冰箱彩电大沙发”,人家已经把冰箱升级成冰柜,沙发换成了头等舱。再端着架子卖高价,用户可不买账。
所以,李想得学会“放下身段”。不是说把车卖成白菜价,而是用更聪明的方式“变相降价”:比如,L6和i6直接杀进20万区间,送终身质保、送充电积分、送等待补贴。
表面看是少赚了,但换来的可能是几十万家庭用户的信任和口碑。毕竟,谁不想花小钱办大事?谁不想买一辆“全家都满意”的车?先圈住人,再谈赚钱,这才是长久之计。
第二根毫毛:李想,别躲了,出来讲话!
以前李想在微博上是个“嘴强王者”,怼天怼地,金句频出,粉丝爱看,媒体爱转。可自从MEGA那事儿之后,他低调了不少,发布会也交给职业经理人唱主角。这不行啊,李总!
现在是“人设即品牌”的时代。雷军能靠一条短视频涨粉百万,李斌能靠“被用户喷”赢得好感,你李想当年也是“网红CEO”,怎么关键时刻怂了?用户不光买你的车,还想看你这个人是不是靠谱、是不是真诚。
所以,i6发布前,李想就得亲自下场:开直播、拍短视频、搞问答,讲清楚“为什么要做纯电SUV”“定价是怎么算的”“未来理想要往哪走”。
让用户觉得,这不是冷冰冰的公司决策,而是一个创始人掏心窝子的选择。你越真实,用户越买账。
第三根毫毛:标签得换,别老抱着“冰箱”不撒手。
“冰箱彩电大沙发”这六个字,确实让理想一战成名。可现在,连五菱宏光都开始装冰箱了,你再拿这个当卖点,就跟手机厂商还在吹“像素200万”一样过时。
理想得找个新标签,一个能让人一眼就心动的“科技豪华感”。
比如,搞一块造型炫酷的贯穿屏,一上车就“哇塞”;或者加个电动门,轻轻一按自动开关,仪式感拉满。这些功能不一定是刚需,但能让人觉得“这车真高级”。就像买手机,谁真需要曲面屏?但就是看着爽。
这叫“过度满足”,恰恰是消费升级的核心,不是解决痛点,而是制造爽点。
当然,这三根毫毛只是“急救包”。想真正活得好,理想还得想长远。
比如,别老盯着SUV了。轿车、MPV、小车,哪个不是家庭需要的?理想要是还只做“奶爸SUV”,迟早会被困死在红海里。
再比如,智能驾驶别光堆参数。用户不关心你的模型多牛,只关心“敢不敢让我放手”。要是理想能像比亚迪那样,承诺“智能驾驶出事我兜底”,那才叫真正建立信任。
说到底,理想曾经赢在“懂家庭”,现在也得靠“懂人心”活下去。技术可以抄,价格可以卷,但用户对品牌的信任,才是最难被复制的护城河。
李想的“理想”能不能继续理想,就看他敢不敢拔下这几根毫毛,来一场真正的自我革命。否则,再好的车,也载不动太多叹息。
来源:特别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