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揭假钻石直播“割韭菜”,中国消费者为何明知是假还要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1 12:07 1

摘要:全网热议的“假钻石直播”事件,将中国消费市场的诚信困局推上风口浪尖。号称天然、附权威证书、价格低到离谱、销量成千上万。眼看着这些假货披着华丽外衣在网络冲浪,广大消费者却一边喊打,一边剁手。为什么造假如此肆无忌惮,为何人们心甘情愿跳进坑里?今天换个角度聊聊,假货

全网热议的“假钻石直播”事件,将中国消费市场的诚信困局推上风口浪尖。号称天然、附权威证书、价格低到离谱、销量成千上万。眼看着这些假货披着华丽外衣在网络冲浪,广大消费者却一边喊打,一边剁手。为什么造假如此肆无忌惮,为何人们心甘情愿跳进坑里?今天换个角度聊聊,假货猖獗背后的怪圈,到底是谁

9月28日,央视财经频道曝光了多个知名电商平台——主播带货钻石,最低98元包邮、最大2克拉还带证书。热搜一夜爆炸,评论区堪比翻车现场:有人愤愤不平,有人自嘲“反正不结婚,也不给人戴”。

有网友透露,某些直播间一个月能卖出1.5万单,成交额轻松破百万。套路其实很简单:用只有几毛钱一克拉的立方氧化锆,包装成高级“培育钻石”,伪造鉴定证书,吹得天花乱坠,让便宜 盖住了疑虑和风险。

但让业内人士最震惊的,是明知道是假货的消费者,依然争先恐后下单。不是所有人都“骗”得那么容易,有些人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他们嘴里说着“假货不香吗,戴了也没人能看出来”,内心的小算盘哒哒敲响:这点钱换个标签,何乐而不为?对他们来说,与其花十倍乃至百倍价格追求真品,不如在虚荣和实惠之间找到一条“心理舒适区”。

出现这种现象,并不是消费者集体失聪,更不是商家集体谋财害命,而是早已根植在消费土壤里的“诚信荒漠化”。

当大牌被明星效应或进口溢价裹挟着飞涨时,本该应运而生的国货,却也坐地起价、虚标宣传。长期在真假难辨、信息爆炸的购物环境熏陶下,大家都学会了选择性忽视。“即使被骗,只要损失在可控区,就当是花钱买教训。”甚至不少买家调侃自己是“资深韭菜”,割一次习惯就好。

当然,整个产业链条能做得风生水起,核心是利益驱动加执法真空。别说钻石了,超市货架上的“六个核桃”“雕牌洗衣粉”,

你仔细一看八成都是“亲戚”:六大核桃树、周住洗衣粉……包装相似,价格打骨折,普通消费者根本分不清楚。偶尔就算查处,交点罚款照样满血复活。假货利润率高得吓人,比如调查中的假钻石,一颗成本不到1块钱,卖出去却能赚100多。执法一阵风、造假常年绿,这种态势下诚信二字早被架在空中。

更要命的是,那些号称更健康更营养的“土鸡蛋”、香米、一地“泰国蜜柚”,也有无数黑手搅局。明胶成蛋黄、工业香精变大米,听起来离谱,现实就是这么荒唐。到头来,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换回了“赛博心理安慰”,“吃亏是福”都快成座右铭。

但故事并不止于指责与调侃。假货问题的根治,靠的不是哪一次集中检查,也不是某个热搜喊打。

必须靠法律高压、监管长牙,同时给消费者完善科普和 通道。每个人都在消费灰色地带走钢丝,总以为自己不是最后一个掉进坑的人。真等轮到自己,才明白健康和信任比价格低廉重要百倍。

来源:好青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