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说有首长要来检阅部队,部队都准备好几天了。今天终于来了,没想到成都军区副司令、前指司令廖锡龙亲自来。之所以没想到,倒不是这个级别,而是廖锡龙在前线的声望。人家是真正打老山的,又是在短时间迅速提拔到军区级的人物,都想一睹风采。
作者:南榔日尧
整理:旱地雪狼
这是一篇由参战老兵日记改编的传记,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真,就把它当做历史记住;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假,就当小说看吧!
接上期:天下竟有这样的好姑娘,我们就算是在战斗中牺牲了,也值!
一九八X年X月XX日 星期二 少云
一直说有首长要来检阅部队,部队都准备好几天了。今天终于来了,没想到成都军区副司令、前指司令廖锡龙亲自来。之所以没想到,倒不是这个级别,而是廖锡龙在前线的声望。人家是真正打老山的,又是在短时间迅速提拔到军区级的人物,都想一睹风采。
廖司令戴着墨镜走下吉普车,果然英姿勃发,很有军人气质。在检阅场地旁的树荫下小歇后,检阅了部队。检阅时他说:“你们是一支老部队、好部队,你们急中而来,忙中而上,上之能打,打之能胜,打得很好”。话不多,但评价十分贴切。
老部队,我们虽不是红军团,但组建于抗战初期,前身是活跃在白洋淀的十六团,算得上是老部队了;好部队,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两次荣立大功,是全军唯一的双大功团,可以称为好了。后面几句更是我们赴老山地区作战的真实写照。
首长就是首长,短短几句,就精辟地概括了我们部队的历史和现状。
廖锡龙司令检阅部队
一九八X年X月XX日 星期三 多云
今天,团仍以十四军(乙)独立团的名义下达了回撤营房的命令。
回撤命令一经下达,各项工作便进入了紧张、周密的准备。首先要完成的是摩托化开进和铁路输送计划,因为这牵涉到加强的汽车运输部队和铁路部门。明天召开回撤工作会议,下达回撤命令、计划。20日前,完成对所属车辆的检查、保养。21日前,完成对回撤路线、宿营点、装载站的勘察。各梯队出发前,收拢与移交战区营房设施。
这半个月的时间里,一直忙于资料照片的整理、装贴,底片的分类装册和录像资料的剪辑,除了这些,就是吃饭睡觉,其余什么都无暇顾及。
到天黑,紧赶慢赶,终于完成了12套战地资料照片整理装册任务,除留一套存团档案外,其余全部分送给团首长和整天盯在屁股后面要的那些股长、参谋。这一送,又有一种永别战场、彻底告别战事的味道。
因为明天,我就要先于部队离开德厚街,随吴副团长出发,前往昆明东站开设装载指挥所。
一九八X年X月XX日 星期日
经过一整天的长途奔波,我们已经到达昆明东郊,住在军供站的招待所里。到达后,立即展开工作,开设装载指挥所,迅速与军装载指挥部建立联系。装载指挥所任务就是在军装载指挥部的直接指挥下,与铁路部门协同,把全团分四个军列安全准确的组织装载发车。运送第一梯队的车皮编组进站后,昨天下午通知我们进站检验车辆。这是装载指挥所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我们从车尾开始,爬上爬下,一个车皮一个车皮的看,一个车底一个车底检查。一是看车底是不是我们原先计划的吨位,二是看车皮的状况是否达到运送人的要求。
原先以为我们轮战凯旋,什么条件都应该是好的。谁知爬上车皮一看就觉得不对劲,越看越窝火。车厢旧不说,有些破到了不勘的地步,车底的窟窿大到了能掉下去一个人。有的车厢才装过牲畜的,臭气熏天不说,不少连粪便都没有打扫干净。
今天上午参加成都铁路局为我们军运专门召开的调度会议,就装载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衔接。会上,吴副团长代表军方通报了昨天验车的情况,向铁路方提出了更换车皮、彻底清扫消毒,否则我们拒绝装载的强烈地要求。也可能是才打完仗,难得吴副团长讲话这么硬气。
调度说他们也有难处,为了保证这么多的部队按期返回原驻地,调集了整个西南地区的所有车皮。难免有欠缺的地方,请部队能够理解。最后铁路方面答应保证把所有的车皮打扫干净,彻底消毒,确保无异味;损坏的车皮能换的就换,实在无车皮可换的全部用木板铺上一层。这样,吴副团长才勉强答应。
这次调度会议我们还有另一个要求,就是调换一个车皮的吨位。这在车皮已经编组好的情况下,确实有点过分,但我们也事出有因。在第一梯队开进的前一天,编入第一梯队的一机连丢失了两支冲锋枪,为了找回枪支,一机连暂缓开进,编入到第四梯队,这样可以争取两天的时间。再从第四梯队调整一个连到第一梯队。由于两个连的装备不一样,所需车厢的吨位也不同,这就需要作些调整,因此调度很快答应了。
部队在当地政府领导的陪同下,接受群众的欢送。
一九八X年X月XX日 星期三 少云
装载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由于有了昨天会议上我们的强硬态度,后来编组进站的车皮情况好了许多。我们验车底时的心情也轻松起来。
今天上午和下午已经顺利地发出了两趟车,夜里还有一趟车,剩下来就是明天我们自己装载自己了。但忙中也有错,因为前天到达装载地域的部队昨天有比例的外出,不少战士选择了去昆明城。但没想到竟有战士找不到回来的路了。
昆明是个大都市,我们的战士多生长在农村,又在阵地上猫了那么长时间,那还不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花缭乱”。
昨天很晚的时候接到基指的通报,说第一梯队的一个战士外出一直未归,请我们装载指挥所联系地方军代表通过地方政府帮助查找,如装载时还未归,由我们装载指挥所负责收拢,并随车开进。接到通报我们就立即忙开了,联系到军代表,正在商量如何通过政府的渠道查找时,突然一辆上海牌轿车驶进入了军供站招待所,而一个战士竟从这辆轿里钻了出来。
原来这个战士进了昆明就晕了头,眼花缭乱地到处瞎转。等到发现归队时间快到的时候,根本找不到回来的路了。不仅如此,驻地在什么地方也忘了,找人问路都不知道怎么问。他不停地转,希望能遇到战友或碰上去找他的人。他知道凌晨装载的时间,又不敢在昆明住宿,百般无奈下走进了派出所。派出所一听他的情况,赶紧用摩托车把他送到分局,分局局长一面安排他吃晚饭,一面通过昆明公安局与当地驻军联系,知道牛街庄车站确有参战部队在铁路装载时,就用局里最好的车子把他送了过来。我们也不敢怠慢,立刻向基指报告,并请示用团长的车子把他送回了连队。
好家伙,如此一来,没想到他还高级了一把。真是又气又急又有点可怜。
一九八X年X月XX日 星期四 晴
到了最后发车的时间了,两枝冲锋枪仍没有找到,一机连不得不随最后一个梯队开进。找枪的事情也由部队的保卫部门全权移交给了地方公安部门,寄希望于公安部门能把枪支找到。
其实我们都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做法就是放弃了寻找的机会,交给公安局的时候,就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
-------- 未完 待续 --------
来源:半盏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