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高兴看到陶瓷事业有这么多的传承人、继承人,这个事业要不断发展下去。”“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景德镇考察调研,强调要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
《牢记嘱托加油干 瓷都奋进新征程》
系列报道之回访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瓷都儿女感恩奋进
“很高兴看到陶瓷事业有这么多的传承人、继承人,这个事业要不断发展下去。”“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景德镇考察调研,强调要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景德镇的嘱托,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期许。
一代代景德镇人牢记嘱托,以匠心与情怀,将陶瓷文化的精气神凝聚于此、彰显于此。
回想起2023年为习近平总书记现场展示青花技艺的场景,景德镇孙公窑手工作坊主人孙立新依然心潮澎湃。“总书记一边注视着我画画,一边问我从事这个行业多少年了。我向他汇报,从十几岁开始,已经做了四十多年。”这段对话,让他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对陶瓷技艺的重视与关怀。
孙立新出身陶瓷世家,祖上家传的技艺绵延数代。走过四十多年的创作历程,孙立新对陶瓷的理解愈发深刻,他体会到,总书记所说的“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高峰上来看待陶瓷文化。
展开剩余71%这份领悟也融入到他近年的创作中。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他创作了瓷雕作品《佑我山河》,以长城为主题,表达捍卫国土的坚定决心。为歌颂美好生活,他还创作了《陶阳里印象》,记录景德镇老城区“修旧如旧、焕发新生”的时代变迁。在他看来,手艺人必须用作品回应时代,用真情描绘生活,才能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
“总书记说,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回忆那个瞬间,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欣喜难忘,“我还陪着总书记在博物院展厅里边走边看,汇报我们考古、文保和通过古陶瓷基因库挖掘陶瓷文化所做的工作。”
翁彦俊是个地地道道的景德镇人,从小浸润在陶瓷文化的氛围中。2011年,他前往密歇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参与调研时,看到一批菲律宾群岛出土的中国瓷器藏品,内心竟一瞬间被“击中”,“从古到今,陶瓷都是一个线索,把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群串联到一起。这太神奇了!”这一次的接触,让他更加笃定了“陶瓷考古”这条道路。2012年,经过辛苦备考之后,他如愿考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攻读考古学博士。
2018年10月,翁彦俊开始任职于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从事景德镇落马桥和御窑厂遗址的考古发掘、整理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调查和研究,以及陶瓷文化的策展和传播等工作。经济学和金融学双硕士、考古学博士的“跨界”背景,让他在面对博物院工作时有了更具多元化、国际化的视角。他介绍说:“一方面,我们以‘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做学术打底,做好陶瓷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另一方面,打造以‘岁岁鸭’为代表的陶瓷文化IP,持续推进陶瓷文物‘活化’工作。”在翁彦俊的带领下,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获评2023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
翁彦俊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定位于考古御窑、数字御窑、文旅御窑、国际御窑四个方面,以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数据为基础,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博物馆形态。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吉祥物“岁岁鸭”为原型创作的文创IP,备受游客青睐。
景德镇陶源谷湖田村姚家坞村,绵延十公里的山谷里,众多知名陶瓷艺术家将工作室设于此地,占绍林工作室也在其中。占绍林之所以被尊称为“拉坯大师”,不仅仅只是有着20年的拉坯经历,更重要的是,他突破了景德镇的传统拉坯技艺,把陶瓷造型由传统三节拉法改成一次性拉成。
占绍林说,对传统技艺的突破,让他找到了最大的乐趣和满足感。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竭尽全力守护传统陶瓷拉坯技艺、创新拉坯技艺、传播拉坯技艺的“守艺人”,认为好的技艺不能只留着自己欣赏,应该传递给更多人。
“这两年来我始终坚持传承陶瓷文化,培训人才这一块也做出了一些新的改进。比如以前我们教的是单一方面的手艺,这两年我就让徒弟们要从多方面入手,把多项技艺集于一身,多学传统技艺的精髓,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想。”现在,每年都有几十所院校的师生来他的工作室学习和实践,他带的徒弟也遍布全国各地。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已化作这座城市的集体行动与文化自觉。瓷都的工匠、学者、艺术家们,正用双手与智慧,将历史的碎片重新拼合,让文明的基因持续流动,在传承与创新中,让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