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护士让她空腹,她理解成“别吃饭,槟榔不算饭”。36.8℃的体温单被她揉成团:“姑娘,我心里烧到40℃,机器测不出来。
“医生,我这条命是槟榔给的。
”
大妈把体检表拍在桌上,舌头还嚼得正欢。
护士让她空腹,她理解成“别吃饭,槟榔不算饭”。36.8℃的体温单被她揉成团:“姑娘,我心里烧到40℃,机器测不出来。
”
三分钟后,同一条走廊,小伙做心电图前突然趴地做20个俯卧撑,理由简单:怕心跳不够猛,图形成绩单会“挂科”。
这些名场面,医院每天都能剪成合集。
最离谱的还在手术室。2023年,某三甲医院全麻苏醒区,一位大哥突然美声高歌《我的太阳》,高音到High C,把麻醉医生当场唱懵。
视频上传抖音,300万点赞,评论区一水儿“麻醉送KTV套餐”。
其实这叫“苏醒期躁动”,病人醒来一秒变帕瓦罗蒂,自己半点记不住。
别以为只有线下热闹。
现在大爷大妈也懂AI,只是方向有点偏。
北京某三甲医院去年设了个新岗位——“电子处方鉴别岗”,每天拦下8位拿着手机截图来取药的老人。
截图里啥都有:智能音箱的“多喝热水”指令、健康App的自动回复,甚至Siri的“祝早日康复”。
窗口药师哭笑不得:“大爷,这不是处方,这是机器人哄您开心。
”
更魔幻的是基因检测。23andMe客服统计,5%用户担心“采完血我会不会变别人”;有人拿到报告发现和老公没半点重合,第一反应不是怀疑样本,而是“机器肯定出错”;最离谱的咨询:“能测出我上辈子是不是熊猫吗?
”客服只好把问题转给心理热线。
年轻患者把网络梗搬进诊室。
医生问怎么不舒服,他答“芭比Q了”,要求病历照写,最好再加句“真的会谢”。
边输液边直播的妹子,举着吊瓶问主治:“大夫,这段能上热门吗?
”医生回她:“能上,标题就叫《静脉输液的100种翻车瞬间》。
”
别光顾着笑,每一句离谱提问背后,都是知识盲区。
“麻药过敏”四个字,手术室一天能听八回。
病人一闭眼就说“我过敏,一打就晕”,麻醉医生翻白眼:“哥,那是正常流程。
”还有人青霉素皮试当场休克,醒来说“以前也这样,忍忍就过”,把急救团队气得集体升血压。
“留置针”被听成“刘志珍”,护士喊半天没人应,最后大妈起身:“刘同志早走了,我是王秀英。
”
输血科更热闹。
患者认真问:“用猪血还是狗血?
我属兔,能配个温顺点的吗?
”
段子手在民间,医院只是收集器。
有人把这些问题剪成培训教材,取名《患者迷惑行为图鉴》,新员工入职先看片再上岗,抗压能力瞬间+50。
想减少翻车,其实办法不复杂:
1. 候诊室循环播放60秒趣味动画,告诉“空腹是真·啥都别吃”。
2. 诊室贴一张“网络黑话对照表”,医生秒懂“芭比Q=难受”。
3. 把最常被问的前20个奇葩问题做成“标准答案”,贴在电脑边,随问随答,节省解释时间。
医院不是德云社,但允许笑声做背景。
笑完别忘了,下一次轮到自己躺上手术台,最好提前搞清“麻药不是KTV麦克风”,基因检测也测不出前世真身。
毕竟,段子再好玩,谁也不想做下一集的主角。
来源:足智多谋火车P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