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端午时节,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的校园里艾草飘香,学生亲手缝制的中药香囊挂满教室,自制山楂丸的酸甜滋味萦绕舌尖。这生动的场景,源自该校开展的“中医药进校园”主题项目式课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不仅是对国粹的传承,更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与健
端午时节,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的校园里艾草飘香,学生亲手缝制的中药香囊挂满教室,自制山楂丸的酸甜滋味萦绕舌尖。这生动的场景,源自该校开展的“中医药进校园”主题项目式课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不仅是对国粹的传承,更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与健康素养的关键路径。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依托黄河三角洲地域优势,通过种植实践、节日活动、研学体验等多元形式,将中医药文化与多学科深度融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提供了鲜活样本。
中医药进校园的实践成效与现实困境
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的探索,让中医药文化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见可触可感”的教育实践,展现出显著育人价值。在课程实施中,该校以地域资源为根基,在稼穑园组织师生种植艾草,学生全程参与选苗、播种、养护,通过观察记录艾草生长,不仅掌握了中药材生长特性,更领悟了“道法自然”的传统智慧;结合端午、六一等节点,开展中药香囊制作、青团制作、中药茶饮义卖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中药药性,同时培养财商与沟通能力;联动滨州市中医院建立研学基地,邀请中医家长进课堂、非遗传承人授课,打破校园教育边界,形成多元协同的育人格局。更重要的是,该校将中医药文化与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有机融合,如学生撰写观察日记、设计香囊图案,实现劳动教育、科学探究、美育培养的多维联动,真正让中医药课程成为综合育人的载体。
然而,从全国范围内中医药进校园的实践来看,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的成功经验虽具借鉴意义,但仍存在三大共性问题,制约着文化传承的深度与广度:
师资力量“专业断层”。当前多数学校的中医药课程依赖骨干教师兼职,即便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引入校外专家授课,也多为短期指导,缺乏常态化、专业化的师资支撑。多数教师未接受系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难以深度挖掘学科与中医药文化的融合点,导致部分课程停留在“手工体验”“知识科普”层面,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中医药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思维方式。
课程体系“碎片化”。现有中医药进校园课程多围绕节日、活动展开,如端午制香囊、中秋做药膳,虽能激发学生兴趣,但缺乏长期规划与阶梯设计。以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为例,虽依托九年一贯制优势构建课程,但部分学段仍存在“低年级重体验、高年级缺深度”的问题,未能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形成“基础认知-深度探究-创新实践”的递进式课程体系,难以实现文化传承的持续性育人效果。
资源供给“区域失衡”。中医药进校园的推进高度依赖地域资源,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的成功,离不开本地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中医院的研学支持以及高校的专业指导。但在偏远地区或中医药资源匮乏的城市,学校面临“无药材可观察、无基地可实践、无专家可请教”的困境,只能通过书本、视频开展教学,导致中医药文化“纸上谈兵”,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其魅力。
中医药进校园的理论支撑与价值意蕴
从文化传承理论来看,中医药进校园是“活态传承”的重要实践。中医药文化不仅是知识体系,更是包含“天人合一”理念、辨证施治思维的文化体系,因此,其传承不能依赖被动的知识灌输,而需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实践性参与”来完成。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让学生亲手种植艾草、制作中药制品,正是将文化传承转化为学生的主动行为,符合“文化自觉”的培养逻辑——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医药的实用价值与文化魅力,才能从内心建立认同,实现文化基因的代际传递。
从教育协同理论分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是中医药进校园的核心保障。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开放融合”,反对校园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邀请中医家长进课堂、与中医院共建研学基地,正是打破了教育边界,让中医药文化从校园延伸到家庭、社会场景。这种协同模式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更让学生在多元场景中巩固知识、深化认知,实现“知行合一”,这也是中医药进校园能够长期推进的关键理论支撑。
从课程整合理论视角,跨学科融合是中医药进校园的核心价值所在。正如该校尹斐老师所言,中医药课程并非孤立的“传统文化课”,而是融合劳动、科学、美育、财商的综合实践载体。将中医药文化与语文(撰写观察日记、探究中医药典故)、历史(梳理中医药发展脉络)、地理(分析地域中医药资源分布)、美术(设计香囊、药材标本画)等学科结合,既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又为中医药文化找到了“多元附着点”,避免了文化传承与学科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实现了“1+12”的育人效果。
从学生发展理论来看,中医药进校园契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新时代教育强调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而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健康理念、责任意识、文化自信,正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养分。通过中医药课程,学生不仅掌握健康知识,更在实践中培养劳动能力、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这与“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高度契合,为学生成长注入文化与健康双重动力。
推动中医药进校园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针对当前中医药进校园面临的师资、课程、资源问题,结合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的实践经验,需从制度建设、资源整合、课程优化等层面发力,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建强师资队伍,破解“专业断层”难题。一方面,强化“校内师资”培训。由教育部门联合中医药高校、中医院,建立“中医药文化师资研修基地”,定期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参与系统培训,内容涵盖中医药基础理论、课程设计方法、实践教学技巧等,同时将中医药知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确保教师具备开展课程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壮大“校外师资”力量。建立“中医药教育专家库”,整合本地中医医师、非遗传承人、高校教授、中药企业技术人员等资源,为学校提供“定期授课+在线指导”服务,如每周安排1-2节专家课,每月开展1次线上答疑,弥补校内师资不足的短板。此外,可探索“师徒结对”模式,让校外专家与校内教师结成帮扶对子,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完善课程体系,打破“碎片化”局限。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九年一贯制阶梯式课程体系”。低年级(1-3年级)以“趣味体验”为主,开设“认识身边的中药材”“中药香囊手工课”等课程,通过实物观察、简单手工,激发学生兴趣;中年级(4-6年级)以“知识探究”为核心,加入“中医药与传统节日”“中药材生长奥秘”等内容,结合种植实践、研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医药知识;高年级(7-9年级)以“创新实践”为目标,设计“中药茶饮研发”“中医药文化调研”等项目,鼓励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开展创新性实践,如撰写调研报告、设计文创产品。同时,将中医药课程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在语文课堂讲解中医药典故,在历史课堂梳理中医药发展历程,在美术课堂开展药材标本画创作,让中医药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整合资源供给,缓解“区域失衡”问题。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资源整合机制。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卫健委、文旅局等部门,梳理区域内中医药博物馆、中医院、药材种植基地、中药企业等资源,绘制并发布“中医药教育资源地图”,向学校免费开放,实现优质资源跨校共享。针对偏远地区学校,推出“中医药教育资源包”,包含中药材标本、教学视频、实践手册等,通过物流配送至学校,解决“无实物可教”的问题;同时搭建“线上研学平台”,利用VR技术还原中医院、药材种植基地场景,让学生通过虚拟体验感受中医药文化。此外,可推动“城乡学校结对”,让如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这样的优质学校与偏远地区学校建立帮扶关系,共享课程资源、师资力量,缩小区域差距。
健全评价机制,强化“长效保障”。建立“过程+成果”双重评价体系。在学生评价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更将观察日记、实践报告、创意作品(如香囊设计、中药知识手抄报)、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纳入评价范围,采用“星级评定”“成长档案”等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校评价方面,将中医药课程实施情况纳入办学质量评估,从“课程开设率”“师资配备”“资源利用”“学生满意度”等维度设置考核指标,对表现优秀的学校给予表彰与资金支持,激发学校推进中医药进校园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教师、家长对课程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确保中医药进校园始终贴合教育需求与学生发展。(作者单位: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