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子东,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曾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郁达夫新论》《当代文学印象》《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吶喊与流言》《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香港短篇小说初探》《许子东讲稿》(三卷本)、《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觉醒者与彷徨客——鲁迅笔下20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
●活动时间
2025年10月12日15:00-17:00
●活动地点
北京大学双创中心大讲堂
●嘉宾
主讲嘉宾:许子东
特邀嘉宾:黄子平、李洱
主讲嘉宾
许子东
许子东,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曾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郁达夫新论》《当代文学印象》《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吶喊与流言》《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香港短篇小说初探》《许子东讲稿》(三卷本)、《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细读张爱玲》《重读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等十余种。论文及专著十数次在海内外获奖。曾任“锵锵三人行”“圆桌派”“见字如面”等节目嘉宾。
特邀嘉宾
黄子平
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客座教授。著有《沉思的老树的灵魂》《文学的意思》《革命·历史·小说》《边缘阅读》《害怕写作》《历史碎片与诗的行程》《远去的文学时代》《喜欢阅读》《文本及其不满》与《同时代人的文学与批评:黄子平访谈录》等。参与编著《中国小说》年选、“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与“漫说文化”丛书等。
李洱
作家,教授。著有《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应物兄》等多部经典代表作。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先后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等。现任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开设《小说家讲座》课程。
▼
活动简介
在《重读鲁迅》中,许子东写道:“《呐喊》集中,《狂人日记》后面便是《孔乙己》——无意中象征了中国知识分子晚清以后的三条基本出路:要么狂人般革命反抗,要么“病愈”候补做官,要么成为终身潦倒的秀才。”
从仰头呐喊的狂人,到精神沉沦的吕纬甫;从自我毁灭的魏连殳,到彷徨无定的涓生;从脱不掉儒生长衫的孔乙己,到割不掉精神发鞭的假洋鬼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构成了一幅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 这些形象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他们触及了关于个人与时代、理想与现实、启蒙与民众等永恒命题,他们的精神历程,展露了一个民族的知识精英在时代转型的夹缝里进退失据、彷徨无定、探求出路的困境和苦痛;他们的命运,在后来者的文本和人生中,仍然不断被以各种形式重写,历久弥新。
10月12日,让我们一起相聚北大,和许子东、黄子平、李洱一起,在鲁迅的文本里,在觉醒与彷徨的张力中,共同绘制属于20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
▼
相关图书
《重读鲁迅》
作者:许子东
本书沿着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收录顺序,基于鲁迅的作品和生平,结合历史与当下,对鲁迅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重新释读。本书脉络清晰,内容翔实,讨论深入浅出,不仅对鲁迅不同作品集的作品进行了分别的解读,同时还在字句中埋下鲁迅一生创作母体的草蛇灰线,详细探讨了鲁迅作品中的三个矛盾:身在传统之中反传统、文学观念与启蒙使命、进化论者碰到世事循环。
《许子东细读张爱玲》
作者:许子东
本书聚焦张爱玲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及其特殊的家世、经历,分析张爱玲与“五四”启蒙文学以及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在主题、风格、叙事视角与模式、题材、结构方式、语言特征、文学意象、文学观等方面的同与不同,在作家作品比较与文学史意义这样两条线上,定位张爱玲作品的价值。
▼
温馨提示
本次活动只限北京大学校内报名,活动主办方无法提供预约进校服务,请自行预约进校参加活动。
▼
▼
主办方
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
北京大学出版社
承办方
北大博雅讲坛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