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举办了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健康知识发布活动,重点聚焦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当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涉及情绪管理、行为表现等多个方面。面对这些挑战,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早发现早干预
在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举办了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健康知识发布活动,重点聚焦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当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涉及情绪管理、行为表现等多个方面。面对这些挑战,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早发现早干预、科学规范治疗的整体思路,同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密切协作,共同构建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情绪方面的困扰。有的孩子长时间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容易烦躁发脾气,如果这种情况持续超过两周,很可能是抑郁症的征兆;还有的孩子总是过度担忧,害怕与人接触,或在与父母分离时表现出超出年龄的恐惧,甚至对普通小事也感到无法控制的紧张,这往往是焦虑症的表现。此外,一些孩子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小动作多、做事冲动等问题,可能属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典型特征。还有部分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或出现极端节食、暴饮暴食等饮食紊乱行为,这些都是心理状态亮起红灯的重要信号。当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发生明显且持久的变化,并影响到学习效率、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时,家长和老师应当高度重视,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守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首先要从预防做起。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父母应多倾听少批评,用耐心和理解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学校则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通过课程和讲座普及心理知识,营造温暖包容的校园氛围。其次,要做到早发现、早介入。家长和教师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变化,如出现睡眠饮食异常、成绩下滑、回避社交等情况,不应简单归因为“叛逆”或“懒惰”,而应主动关心,必要时引导其接受专业心理评估。一旦确诊,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心理辅导、药物干预和物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学治疗。学校应给予理解与支持,适当调整学业安排,社会也应消除偏见,共同为孩子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在爱与理解中健康成长。
来源:晓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