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新婚丈夫参军,98岁妻子苦等77年终身未嫁:恳请大家帮忙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1 11:12 1

摘要:98岁高龄的杜虎珍,记忆力已经大不如从前,走路也已经颤颤巍巍,需要人搀扶才能慢慢挪步。

文:可靠张大凌

98岁高龄的杜虎珍,记忆力已经大不如从前,走路也已经颤颤巍巍,需要人搀扶才能慢慢挪步。

但她仍然清楚地记得77年前,丈夫穿着军装、精神十足的样子。

她时常会用枯槁的手,拉着儿孙,一遍又一遍地问,“他什么时候回来?我等他等得好苦。”

儿孙怕她担心,总是会一次又一次地耐心安抚,“快啦快啦,再等等就回来了。”

但大家早已心知肚明,整整77年了,要是能回来早就该回来了。

当年一别,没想到竟是大半辈子。

01

1942年,在贵州遵义的小村子里,一对新人在乡亲们的见证下,举行了一场热闹的婚礼。

新郎是年仅21岁的黄俊夫,新娘是18岁的杜虎珍。

杜虎珍生得瑞丽秀美,针线活儿的手艺,在十里八乡都是数一数二的能手。

黄俊夫人长相俊俏,又踏实勤劳,人人都说是个靠得住、能吃苦的小伙儿。

怎么看两人都是郎才女貌,很是登对。

婚后夫妻俩也是将小家经营得风生水起。可彼时,中国正处在动乱时期,为了保家卫国,黄俊夫在征得新婚妻子同意后,便主动报名参军。

分别那天,黄俊夫三步一回头,带着与妻子的不舍和对国家的责任离开了。

只留杜虎珍站在原地泪眼婆娑,目送着丈夫越走越远,最后看着丈夫的身影消失在村头的那条小路上。

丈夫离开后的第一个晚上,杜虎珍一夜没睡。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与丈夫生活的点点滴滴。

刚刚新婚燕尔,就与丈夫分开。她心里有万般委屈与无奈,可为了国家的和平,也不得不支持丈夫的决定。她在心里期盼着战争早日结束,丈夫能平安归来。

没过多久的一天,杜虎珍在种地时胃里翻江倒海直犯恶心,她扔下锄头就在菜地旁一阵呕吐。她以为是犯了胃炎,去了村医那里,一把脉,才知道怀孕了。

回到家后杜虎珍立马写了封信,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在军中的丈夫。

一个月后,丈夫来信了。他在信中回复道,“爱妻辛苦,我很快就回来,好好照顾自己,勿念。”

看着丈夫的回信,杜虎珍喜极而泣。更是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孩子生下来,等着丈夫凯旋归来。

在部队的黄俊夫也对妻子十分惦念,只要有休息时间,就会抽时间写信给在老家的妻子。

在分别的那段日子,他们只能依靠书信诉说对彼此的思念。

十月怀胎,1943年杜虎珍生下一名男婴,取名为黄发昌。

在部队的黄俊夫,得知妻子为他生下儿子,既高兴又愧疚。

他心里明白,把自己贡献了给国家,是大义,但最对不起的人是妻儿。他从来没有尽到一个做丈夫与父亲的责任。

一直到孩子快1岁,丈夫黄俊夫才从部队回到老家探亲。与妻子阔别两年,他终于见到妻子,看着她瘦弱的肩膀,怀里还抱着个哇哇大哭的男孩。

他再也绷不住情绪,冲过去把母子俩揽进怀里,紧紧拥抱。

短暂的相处后,黄俊夫又接到通知,要立马赶回部队。

只是谁也不曾想到,这一次匆匆别离后,夫妻俩再也没见过面。

02

1944年,黄俊夫再次从老家启程去往广州的部队。不过这一次,他带上了同村的朋友朱昭明。

朱昭明到了参军的年龄,当时的国家正处于艰难的险境,他也想尽自己的力量报效祖国。

朱昭明因为是新兵,进部队后被分配到了新兵队伍,而黄俊夫是老兵,因此两人并没有在一个队伍里。

之后朱昭明跟随队伍去了台湾,两人便断了联系。

在贵州老家的杜虎珍,在丈夫离开后,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孤儿寡母在偏僻的农村,家里又没有可依靠的男人,总有好事的村民时不时地欺负他们娘俩。

地里长得好好的玉米,会被人拦腰砍断。家里养的鸡鸭,隔一段时间总是会莫名其妙少几只。

她不知道到底是谁在捣鬼,也只能在夜里抱着孩子委屈的哭。可她天性是个要强的女人,第二天就去找来一只大狗,拴养在家门口。

自此,家里的鸡鸭再也没丢过。

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一想起丈夫,再多的苦咬咬牙就能挺过去了。她坚信,总会等到丈夫回家的那一天。

她还是和以前一样,与丈夫联系的方式仅限于书信。

每次收到信之后,她总会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将信中的内容读给孩子听,也是读给自己听。

丈夫会在信中告诉妻子,“不论家中怎样困难,你可教儿子求学为上,希望你把小孩子抚育成人,能深造,那你的德不知多大....."

也会在信中诉说对他们的思念。她知道,在远方的丈夫也同样在惦记她。

可两年后,丈夫再也没有写信回家,她每天都会去邮局问一问,有没有黄俊夫寄来的信。

但无一例外,都没有消息。

她只能尝试着给丈夫写信,写了一封又一封,却不知道往哪里寄,她不知道丈夫到底在哪里。

只能在夜深人静等孩子睡去时,才把信拿出去翻来覆去地看,以此排解对丈夫的想念。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杜虎珍又当爹又当妈,终于辛苦的将儿子拉扯长大,而丈夫却始终没有半点消息。

如丈夫嘱托的那样,即使日子再苦,她也从未放弃过供孩子读书。

她夏天做手工、编制草鞋;冬天为城里人家洗衣服,做保姆,赚来的钱给孩子交学费生活费。

日复一日的操劳,杜虎珍的手早已结起了厚厚的老茧。一到冬天,手还会皲裂开出好多道口子,泡了冷水后再被寒冷的风一吹,钻心地疼。

儿子黄发昌从小都是穿别人不要的衣服,被同学背地里奚落是没有爸爸的孩子。

回忆起母子俩度过的那段艰难日子,杜虎珍就忍不住抹泪,“那时,真的太苦了,特别是苦了孩子。”

好在儿子不负所望,学习成绩优异,在完成学业后,顺利成为了一名教师,如今也成立了家庭。

她想要亲口告诉丈夫,向他诉说这几十年来发生的点点滴滴,也想告诉丈夫,她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如他所愿,她已经把儿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可丈夫在哪里,为何至今迟迟不归?

03

台湾解放后,和丈夫黄俊夫一起参军的朱昭明回到老家探亲。

杜虎珍听说消息后,激动得带着儿子儿媳跑到了朱昭明家里,打听丈夫的消息。

可当年朱昭明参军后,与黄俊夫根本不在一个队伍,他也不清楚黄俊夫到底去了哪里。

朱昭明的回答无疑是浇灭了几十年来杜虎珍仅存的希望,她失魂落魄的回到家里,关上房门,狠狠的大哭了一场。

当年一同参军的战友,别人都能平安归来,为何他不能?这么多年,她从未想过改嫁,哪怕日子再难,她也依然咬着牙把孩子拉扯成人。

可他呢?是不是早已忘记了他们母子俩?还是......早已经牺牲在战场?

杜虎珍不敢继续想,也许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此后,杜虎珍仿佛就化作了望夫石。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村口边的老榕树旁,总能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一动不动地盯着远方。

她期盼着他的丈夫,会沿着小路走回家,她要在那里等着丈夫。

她心甘情愿地等候了整整77年。

她也早已从当初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变成了98岁高龄的老人。

她已经老了,眼睛变得模糊了,耳朵也不好使了,记忆也不太好。甚至一日三餐都已经不记得吃。

可她心里时时刻刻记着的是丈夫还没有回家,她要等着丈夫。

在这77年,村里周围邻居的房子早已从土墙屋变成了三层小洋楼。而她害怕丈夫回家找不到路,始终不允许儿子动老房子。

即使房屋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变成危房,墙壁斑驳,随时都有倒塌的风险。她也始终守着老屋,不愿意离开。

儿子黄发昌看着母亲一天天老去,就连背都已经弓成了月亮的模样,他明白,母亲已经等不了太久。

如果一直找不到父亲,母亲这辈子都会有遗憾。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他召集了家中所有的亲戚,一起商讨寻找父亲黄俊夫的办法。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消息已经无从打听,最终他们决定求助于社会媒体帮忙寻找。

黄发昌记得在老屋的阁楼里有个木箱子,在小时候母亲常常会将箱子抱出来翻看,那箱子里装的是什么,黄发昌已经记不清。

不过他想或许会对寻找父亲提供些有价值的信息,便去了阁楼将木箱子抬了下来。

把木箱子的锁撬开以后,里面的物品让在场的人都哽咽了。

有一件褪了色的小肚兜,那是黄发昌儿时留下来的。

还有他上学时获得的奖状,他记得每次兴高采烈的拿奖状回家时,母亲总会拍拍他的脑袋,宠溺的夸赞,“乖儿子真棒,妈妈给你煮个鸡蛋,奖励你。”

那鸡蛋是黄发昌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美味。长大后,家里的鸡蛋再也不是什么稀奇物,但却再也不是儿时的味道了。

还有三封书信,信上的字迹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有些模糊。但也能隐约辨认出信上的内容,那是父亲曾经给母亲写的信。

一字一句,无不诉说着对家中的挂念。

为了尽快找到失踪多年的父亲,黄发昌将信交给了湖南广播电视台驻记者贺元剑,希望他能帮忙完成母亲的心愿。

当年很多跟随部队从大陆去了台湾的老兵,现在基本都居住在台北市的眷村。

为了寻找到黄俊夫老人,记者辗转联系到了台湾的刘德文里长,询问是否有黄俊夫登记的情况。

刘德文里长一直在帮助台湾的老兵实现回到大陆的愿望。十几年来,已经帮助过两百多位老兵回归故里。

可台湾统计处查找了所有从大陆到台湾登记在册的老兵,也没有找到黄俊夫的信息。

这也就意味着黄俊夫当年并没有跟随部队去台湾。

无论是通过网络还是其他渠道打听黄俊夫的消息,都一无所获。

他就像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一样,没有任何线索。

杜虎珍等了整整77年,盼望丈夫归来早已成为她心中的执念。

也许她老人家心中早已猜到了丈夫很可能已经在战场牺牲。

可她不愿意相信。

一家人为了等丈夫归来,从来没有拍过全家福。

一天清晨,杜虎珍老人颤颤巍巍地走到门口,对着儿孙女们说道“大家都过来,这么多年,我们该拍一张全家福了。”

那天,一家人站在自家老房屋门口,整齐地排着队。

杜虎珍让儿子搬来两张椅子,一张椅子上放着黄俊夫结婚时候戴的帽子,一张椅子上坐着她。

身后是儿子儿媳和孙子们。

随着快门咔嚓一声,这张全家福定格完成。

他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了真正意义上一家人的纪念。

就算丈夫黄俊夫生死未卜,杜虎珍至今仍然在等。

她用一生,诠释了爱一个人的深沉。

从前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人。杜虎珍老人,终身未嫁,他跨越世纪的等待,感动了太多人。

那时候正逢战乱年代,多少人因此被迫分离,从此杳无音讯。

俗尘渺渺,天意茫茫。

许多台湾老兵,被迫离开家乡,离开故土,多年以后,有的人历经多年坎坷,终于找到亲人,而有的人,却连回来的机会都没有了,独留大半生在盼良人归的恋人。

这一生,终究是意难平。

来源:孝艺有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