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位于赣鄱大地的东华理工大学,或许并不算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但是在中国的核工业圈子里头,它的存在感却是不容小觑的。江西省内高校,在大家嘴里提及最多的就是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等,东华理工大学就显得低调很多。但是这所学校的专业特色、行业贡献却是不能
位于赣鄱大地的东华理工大学,或许并不算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但是在中国的核工业圈子里头,它的存在感却是不容小觑的。江西省内高校,在大家嘴里提及最多的就是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等,东华理工大学就显得低调很多。但是这所学校的专业特色、行业贡献却是不能忽视的。
东华理工大学是新中国最早一所为核工业服务的高校,它的产生有着非常特殊的背景,在20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因为中苏合作的紧张局势而加剧使得核资源勘探成为战略需求。1956年,学校作为最早的“古地质学校”雏形,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地质以及放射性矿产资源勘探方面的人才。学校成立之后经过了多次搬迁,先是从一开始设立的山西太原迁到江西抚州,后来又南下去到南昌,在南昌定下址来。学校的发展轨迹,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核工业及地质资源的布局变迁。
学校的名称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更改,从太原地质专科学校、抚州地质专科学校到华东地质学院最后到2007年更名东华理工大学。尽管校名、迁址发生了很多次变化,但是为国家核工业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特别是在核地质、放射性资源勘查以及核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里,东华理工大学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来弥补我国核工业人才的空白。
东华理工大学的主校区设在江西省省会南昌,但依然在抚州保留一个校区,实行“一校两地”。南昌校区更像是一个现代化大学的缩影,很“闹”,抚州校区因为周围比较清净,所以更显得学术。从分布的角度来看,也让学校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得到了更加均匀的覆盖。
虽然学校的综合排名不是特别靠前,但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也是各有特色,“核工程与核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等都是学校经过多年的耕耘。这些专业在核工业,地质这一块是国内比较高的专业,事实上这些专业也是很好就业的,很多同学在学校期间就被中核集团,中广核之类的央企提前预定走了,所以这些专业还是很不错的。
除了“核工业”这个老本行,这几年东华理工大学也在尝试发展交叉学科,在环境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这些领域做文章。这种扩展,一方面有学科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学校主动适应国家清洁能源和生态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
学校还具有科研优势,它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核有关的实验室等研究资源,如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在整个省里都是属于最靠前的存在。虽然整体科研综合实力不如南昌大学这类综合性大学,但是在一些具体的领域上比如核能技术以及地质勘探等领域里东华理工大学却是行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中国正把核能技术以及资源勘探的能力推向国际,在这样的国际化环境下,东华理工大学的实力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学校和多个国家的高校、 科研机构也参与进去,经由学生交换,联名科研项目等手段站到世界舞台上。这也让学校为国家争取到了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也使它成为中国核工业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学校低调的风格与其说是不为大众所熟知,倒不如说是在深耕专业,背负着核工业领域使命的它,在战略上是无法被替代的。所谓“专注成就专业”,东华理工大学是核工业的“人才摇篮”,也是中国地质、中国核发展史上的经典。
东华理工大学培养了大量的核领域的专业人才,在工作之后大多表现优秀。他们支撑了中国核工业的不少重要项目,可以说是这所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影响很大,为中国核行业以及清洁能源的发展做出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提起东华理工大学,就不得不提一个背景就是国家能源战略转型和增强核能的话语权。不管是国内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还是我国在国外大力推广核技术的输出,都需要更多相关方面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东华理工大学的出现就显得尤为突出,尤其是培养出来的人员对国家硬实力的帮助,也让其地位更加凸显。
东华理工大学可能没有南昌大学那种“明星校”的热度,但是它在核工业的特殊地位,已经不是传统高校排行能够涵盖的。它也许不是声名远播的名校,不过在清洁能源、核工业这些战略性行业里面,它是不可小觑的力量。可以说,一所学校的过往,就是一部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国家为专门人才布局的教育史。而它的未来,也还是与国家需求相联系。
来源:萱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