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身体有幽门螺杆菌,身体或会表现出4异常,早知早受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21:51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68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一直以为是胃不好,没想到查出幽门螺杆菌,难怪这些年总是不舒服。”45岁的张先生,最近做了个胃镜,医生一看报告就摇头:“你这幽门螺杆菌感染,估计都好多年了。”

张先生这才恍然大悟,自己这些年反复胃胀、口臭、饭后泛酸,原来不是老胃病,是这根看不见的“细菌祸根”在作怪。

别看这个名字拗口,它可不是稀罕病。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大约有一半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不少人甚至一查全家“中招”。它是一种能在胃里生存的螺旋状细菌,会分泌一种叫“尿素酶”的物质,破坏胃黏膜保护层,让胃液直接“腐蚀”胃壁,引发炎症甚至溃疡。

更严重的是,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因子,它是引发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所以,它不是“养养胃”就能好的小问题,而是需要重视的健康隐患。

很多人感染后没啥明显感觉,但当它开始“闹事”,身体可能会给出下面这4个“警告”。别忽视了!

1. 胃部频繁不适:老是胀、痛、反酸

一些人总觉得饭后胃胀、嗳气、上腹隐痛,以为是吃撑了,其实可能是慢性胃炎在作祟,而其中相当一部分由幽门螺杆菌引起。感染后,胃黏膜反复受损,胃酸分泌紊乱,久而久之可能演变成胃溃疡,再严重甚至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这是胃癌的前奏。

2. 口气重、口臭顽固

如果你每天刷牙、漱口,口气依然难闻,而且家人也说“能熏人”,那就要警惕了。幽门螺杆菌在胃里产生大量氨气和其他代谢产物,会随着胃内容物反流到口腔形成异味,这种口臭用再贵的牙膏都没用。

3. 食欲减退、体重下滑

当胃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消化功能变差,很多人出现“不想吃”“吃几口就饱”的情况,体重也悄悄往下掉。如果你发现自己没节食,却在短期内瘦了许多,且伴随胃部不适,一定要尽早做胃镜检查,排查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或出现胃部病变。

4. 大便发黑、隐血阳性

一旦幽门螺杆菌引发胃溃疡,可能会出现慢性出血。血液在胃里被胃酸氧化后呈黑色,排出时变成黑便。有的人没有肉眼可见的黑便,但做粪便隐血检测时呈阳性,也要高度警惕,这可能是胃黏膜已经出现明显损伤的信号。

感染途径主要是“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尤其家庭聚餐共用餐具、给孩子咀嚼喂食等行为最容易传播。

以下这类人群感染几率更高:

家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尤其父母或祖辈;

经常在外就餐、与人共餐、用餐具不分;

有反复胃病史,但从未检测过幽门螺杆菌;

生活习惯差、抽烟喝酒、饮食不规律者。

儿童和老年人感染后不易察觉,常被忽视,建议家庭成员出现一人感染时,其他人也要一并检查。

目前,医学界公认的方案是“四联疗法”,即两种抗生素 + 抗酸药 + 铋剂,疗程通常为10~14天。别怕“抗生素副作用大”,这个治疗方案已经被反复验证,95%以上的人可以完全清除幽门螺杆菌

关键是要规范服药,不擅自停药或改剂量。治疗后要注意复查,一般在停药4周后通过呼气试验或粪便抗原法确认是否根除。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这5点必须做到

分餐制:一家人吃饭尽量使用公筷公勺,尤其不要用嘴喂孩子。

定期检查:有胃病史的人建议做一次幽门螺杆菌检测,尤其是家庭成员有胃癌史者。

不共用牙具:牙刷、漱口杯应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

饭前便后要洗手:尤其是处理生食或如厕后,注意手部卫生。

规律作息,戒烟戒酒:长期熬夜、饮酒、暴饮暴食会破坏胃黏膜,给幽门螺杆菌“可乘之机”。

幽门螺杆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忽视。很多时候,它早就“敲门”,只是我们没听见。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治疗规范,预后良好。别等胃出问题才后悔,早点查,早点治,对自己负责。

参考资料:

[1]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共识报告》.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2022年修订版
[2] 国家卫健委官网《幽门螺杆菌与胃癌防控科普知识手册》. 2023年
[3]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科普讲座. 2021年整理稿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香河牛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