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媒体发现,网上许多大牌月饼的仿品越来越“真”了,不仅完美复制正品包装设计、商标标识和口感,还开发出同款防伪系统,买家不多扫几遍扫防伪码或是不撕下防伪码外层,根本没法识别谁是李鬼。
近段时间,山寨月饼又“黑红”了一波。
有媒体发现,网上许多大牌月饼的仿品越来越“真”了,不仅完美复制正品包装设计、商标标识和口感,还开发出同款防伪系统,买家不多扫几遍扫防伪码或是不撕下防伪码外层,根本没法识别谁是李鬼。
这些假货售价集中在59元至100元之间,价格是正品的20%-40%左右,批量采购的单价还能更低,因这一优势,不少买家订购了上百盒,假货商家的销售规模相当可观。
为了减少损失,多个相关品牌亲自下场打假,把假货的内包装、介绍页到盒底营养标签等细节都抠了一遍,可惜效果微乎其微,目前平台上的冒牌货依旧卖得火热。
图片说明:某香港月饼品牌负责教消费者识别真伪
不过,让大牌老板们更闹心的是,自家产品买单的人变少了。
前几年,一盒月饼卖到上千块是很平常的事情。
当时很多月饼礼盒流行搭着卖,最常见的是与高档茶叶、烟酒、名贵药材等一起销售,跟鲍鱼燕窝鱼翅等高档食材搭配的也有不少,轻轻松松卖到三四千,价格低点的,则是捆绑小电器、瓷器等商品,卖个一两千也不是问题。
除了配货抬价,盲目炒作也是惯用的手段。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曾推出一款仅限员工购买的月饼,没料到被有心人传成“吃一口精神抖擞,吃两口啥病没有”的良药,68元一盒的售价直接飞涨至1288元,火得一饼难求。
图源:金融大消息
直到2022年5月,国家发布遏制天价月饼的公告,给了单价超过五百的盒装月饼当头一棒,这波打击下来,月饼才彻底被“独立”出来,身价也开始打骨折。
按理来说,高档月饼的价格下沉后,买单的人应该会变得更多,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
去年中秋不少高端酒店的代工厂爆出老客户订单量下滑、销售速度变慢等消息,以前员工在赶工期一周都没得休,出货量减少后厂家直接给他们安排上3休1。
图源:微博
到今年8月份,高端月饼市场的表现更拉胯,由于经济大环境变差,高端月饼的大客户集体削预算、减少福利,让月饼厂吃尽了苦头。
常年与十多家高星酒店合作的厂家负责人小张发现,有些旺季销售额在2000万-3000万元的工厂因扛不住成本压力直接关停,而自家的大客户也不愿意为代工月饼花太多钱,把每粒月饼出厂价压低了四成,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损失了一些老客户。
上游厂家有难,终端商家也好不到哪里去。某大型连锁超市备了两百万的货,到现在一半都没卖完,这还是提前打折的结果,中小型商超同样在买一送一、搞特价活动,可堆垒的月饼数量却没怎么少。
图片说明:某大型连锁超市的大牌月饼提前打折
对此,很多年轻人纷纷现身说法,他们不是不愿意买,而是高端月饼除了包装、有面之外,就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了。
换句话说,高档月饼的确是放下身段了,但是不够低、不够接地气、也不够新。
传统月饼给消费者的印象一直不太友好,特别是其重油高糖的特性,让热衷养生的年轻人敬而远之。
图片说明:某新闻媒体对月饼健康化的报道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中秋期间,主动购买月饼的消费者仅有27%,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购买意愿最低,仅有15%,月饼类商品的搜索量近三年连续下滑,实际消费人群正在骤减。
取而代之的是螃蟹、茶叶和坚果等替代品,这些商品的销量较去年同期均提升了两成以上,有95后消费者直言,就算要买高档货,也不会选择399元一盒的月饼,更愿意买点好的茶叶和水果。
即便嘴馋要买,更多人也不会选择打完折依旧两三百的高价月饼,而是去买线上七八十的平价月饼,因为这两年二者的口感、用料已经无限接近,对于回归理性消费的人来说,当然是便宜好吃最重要。
而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说,传统月饼带来的负担更大,因此该群体也开始换口味,买起了低糖低脂又健康的医院月饼。
今年以来,不少市医院秉着“药食同源”的理念,在中秋前夕研发出药膳月饼,引得许多中老年人早起在医院门口大排长龙,被调侃比专家号还难抢,这波操作把高端品牌的风头抢得一干二净。
图片说明:某市医院的月饼遭中老年人哄抢
另一方面,现如今的高端月饼在馅料上太过平庸,跟近年来不断兴起的新式月饼相比,吸引力严重不足。
市面上的月饼正在更新换代,逐渐向地方特色进化。比如有的山东厂家推出豆橛子月饼,在互联网上引得众多外地人围观,热闹起来后日销30万枚,直接供不应求。
当地同行见此有样学样,纷纷将驴肉火烧、把子肉、德州扒鸡、辣子鸡、阿胶等统统制成月饼,狠狠勾起了外地网友的食欲,销量随之水涨船高。
其他地区也跟着疯狂,把本土菜肴融进传统饼皮里。像是安徽的臭鳜鱼月饼、长沙的臭豆腐月饼、河南的胡辣汤月饼、贵州的酸汤牛肉月饼和山西的老醋火炉月饼等等。
图片说明:贵州某个糕点门店卖起酸汤牛肉月饼
这些产品靠猎奇创意让年轻人重新燃起吃月饼的情怀,盘活了很多即将倒闭的月饼厂,同时也拓宽了月饼的种类,让人们的选择更多样。
眼见局势不妙,高端月饼也琢磨起新的出路,把主意打到商超货架上。
搞限量、搞包装等老套手段已经不管用,高端玩家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它们学着中低端品牌开始零售化,既然整盒卖不出去,那就按个卖。
今年中秋,超市货架上的C位已经从高端礼盒变成了散装月饼,很多知名品牌舍去花哨包装,把一个均价八九十的月饼“拆”成四五十元,放到各大连锁超市当散装卖。
图片说明:某知名月饼品牌卖起散装月饼
此举并不鲁莽,恰恰是基于目前市场做出的判断。《中国新闻网》发现,线下散装月饼因为卖得太好,价格实现逆势增长,涨幅在20%左右,很多散装白牌的售价已超过盒装月饼的单个均价。
还有的品牌更大胆,试图突破季节局限把月饼变成日常食品的一员,放在零售店、面包店和各类购物中心,以此来延长产品的销售周期,减少积压存货。
其余不愿意做出改变的商家,则是变着法折磨打工人。
比如,近期的星巴克月饼丑闻事件。据悉,疑似星巴克兼职员工发帖控诉,因月饼卖不出去,门店逼着员工自掏腰包完成月饼KPI,卖不够就不给排三薪班(节假日三倍工资),当事人已自掏腰包三千垫了15盒。
图源:经视直播
卖月饼的苦,酒店人也逃不过。杭州某酒店为了把高端礼盒卖出去,对全体员工重拳出击:
每天朋友圈必须发三条月饼文案,还要截图报备;给客人办入住,没提月饼就扣50元;员工聚餐都得“自愿”买月饼做伴手礼,部门经理最少买3盒,就连月薪三四千的保洁阿姨、保安大叔都要参与。
为了多卖一盒月饼,酒店牛马们不得不在全网求爷爷告奶奶地四处奔波。
但无论是瘦身卖散装,还是给自家员工设立月饼KPI,本质上,高端月饼只是变了其售卖的方式方法,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突破,后者更是引发消费者的厌恶情绪。
往后,商家们若找不到新的营销点,或是犯懒做鸡毛蒜皮的产品创新,想脱离“中秋魔咒”,在如今消费降级的阶段几乎是天方夜谭。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