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0日的A股让不少投资者心凉了半截。沪指失守3900点关口,创业板指重挫4.55%,半导体、电池板块分别暴跌5.7%和6.97%,20多只前期热门龙头股跌幅超10%。更糟的是,盘后外盘也跟着崩了,美股纳指大跌3.56%,中概股指数重挫超6%。
10月10日的A股让不少投资者心凉了半截。沪指失守3900点关口,创业板指重挫4.55%,半导体、电池板块分别暴跌5.7%和6.97%,20多只前期热门龙头股跌幅超10%。更糟的是,盘后外盘也跟着崩了,美股纳指大跌3.56%,中概股指数重挫超6%。
这波“内外双杀”到底是谁在背后搅动?随着盘后消息陆续披露,3大砸盘元凶终于浮出水面,每个都精准戳中了市场的敏感神经。
元凶一:两融折算率“过山车”,高估值股遭短期冲击
周五砸盘最直接的导火索,是券商对两融规则的“闪电调整”。10月9日盘后,中信、东方财富等多家券商突然公告,将中芯国际、佰维存储等热门股的两融折算率直接调为0。这意味着这些股票不能再当抵押品借钱炒股,持有它们的投资者要么追加保证金,要么只能被迫卖出,直接引发连锁抛盘。
为啥偏偏是这些股?核心是估值触了红线。根据2016年就实施的交易所规则,静态市盈率超过300倍或为负数的个股,两融折算率必须调为0。当时这两只股的静态市盈率都突破了300倍,科创50指数市盈率更是飙升到196倍以上,与红利指数7.53倍的估值形成天壤之别,这波调整本质是给过热炒作“降温”。
不过事情很快反转。10月10日收市后,申万宏源等券商又公告,将中芯国际、佰维存储的折算率分别调回70%、50%,其他多只个股也同步上调。这种“先压后松”的操作,既释放了控制风险的信号,又避免了抛盘过度发酵,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但短期还是给市场造成了剧烈震荡。
元凶二:外盘重挫+博弈升级,资金避险情绪升温
内部调整刚起波澜,外部环境又亮了红灯。10月10日晚间,美股科技股带头跳水,英伟达、特斯拉跌幅均超4%,台积电ADR跌超6%,直接给A股科技板块蒙上阴影。这背后是市场对美联储政策的预期生变——美国最新经济数据好于预期,让“降息推迟”的猜测升温,美元指数趁机走强,吸引全球资金回流美元资产。
更棘手的是地缘博弈升级。美国近期将多家中方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还加码了对超硬材料、稀土等领域的出口管制,咱们也针对性加强了相关产品的出口管制,并对美国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这种博弈让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纷纷转向水泥、燃气等防御性板块,进一步放大了热门赛道的调整幅度。
资金动向也很直观。10月10日,半导体、电池、消费电子三大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超467亿元,其中不少是短期获利的外资在撤离。两市成交额较前一日缩量1370亿元,虽然仍维持在2.53万亿元,但资金观望情绪明显上升。
元凶三:三季报窗口开启,热门赛道遇“业绩大考”
如果说前两个是短期诱因,业绩预期变化就是砸盘的核心内在逻辑。10月已进入三季报披露窗口期,前期被爆炒的科技板块,正面临“估值与业绩是否匹配”的灵魂拷问。
从板块情况看,不少个股股价早已透支全年业绩预期。以半导体板块为例,上半年行业整体营收增速不足10%,但板块指数累计涨幅超80%,这种“剪刀差”在业绩披露期必然引发资金获利了结。巨丰投顾就指出,资金提前启动调仓换股,是推动调整幅度放大的重要原因。
市场风格也随之切换。10月10日,虽然指数大跌,但全市场有2774只个股上涨,69只个股涨停,地面兵装、焦炭、纺织制造等顺周期板块逆势走强。这说明资金并未撤离市场,只是从高估值的成长股流向了低估值、有业绩支撑的板块,这种“结构性调仓”正是当前市场的真实写照。
利空出尽?下周A股不用慌
看清了砸盘元凶,很多人最关心:利空是不是已经出尽?其实不用过度恐慌,核心原因有三点。
首先,政策面释放温和信号。两融折算率“先调后回”已经说明,监管层不希望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只是针对高估值个股的风险进行精准防控。而且10月中旬起,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多个行业大会密集召开,这些事件有望催生新的市场热点,为盘面注入活力。
其次,市场中期逻辑没破。星石投资明确表示,过去一年政策护航和流动性宽松推动市场估值修复,当前估值仍在合理区间,且稳增长政策逐步落地,企业盈利有望开启新周期。从历史经验看,牛市上升周期中的阶段性回调幅度通常有限,很难影响长期趋势。
最后,机构对后市仍有信心。不少机构提到,10月重要会议临近,资金可能提前博弈十五五规划相关方向,市场交投情绪有望修复。从配置角度看,业绩确定性强的板块更受青睐,毕竟三季报披露期,“真业绩”才是最硬的支撑。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跟风恐慌割肉,不如借机优化持仓:对于估值过高、缺乏业绩支撑的热门股,可逢反弹降低仓位;对于估值合理、业绩确定性强的板块,没必要盲目杀跌。市场总是在震荡中前行,短期调整往往是优化持仓的好时机。
这波调整是“黄金坑”还是“下跌中继”?你手里的个股能扛住业绩验真压力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社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