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骑楼的斑驳砖瓦,精准落在“椰树集团”四个手写体大字上 —— 字迹遒劲间藏着几分随性,恰似将海南岛的椰风海韵揉进了招牌肌理。
在龙华路上,椰树集团那扇蓝底金字的大门,早已超越建筑本身,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半个地标。
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骑楼的斑驳砖瓦,精准落在“椰树集团”四个手写体大字上 —— 字迹遒劲间藏着几分随性,恰似将海南岛的椰风海韵揉进了招牌肌理。
大字出自王光兴之手,书写背景是1986年国营海口罐头厂的绝境:账上仅余两万元,濒临破产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厂区。
老海口人至今记得,彼时厂区铁门半掩,门柱红漆斑驳剥落,如同放置日久、失去光泽的椰干,没人能预料到,这扇门后即将上演“绝境翻盘”的故事。
关于这扇门的传奇,龙华路老街坊最常提及的,是“椰汁救厂”的真实片段。
1988年春节前夜,王光兴带着刚试榨成功的第一罐椰汁走到大门口,给留守岗位的职工逐人倒上一杯。
有人记得那椰汁甜得醇厚,仿佛浓缩了东郊椰林的全部糖分;也有人清晰记得,甜味里裹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涩,恰如厂子当时进退维谷的处境。
转天清晨,大门两侧便贴上了红纸手写广告,“不加香精、不加防腐剂”十个字虽不规整,却凭着“实在”二字吸引了过往行人。
短短半个月,罐头厂门口排起长队,提货卡车从厂区一直堵到龙华路口,交警不得不临时增派人力疏导交通。老海口人把这段往事称作“门口翻盘”,在他们心中,那扇曾锈迹斑斑的铁门,早已成了椰树命运转折的“龙门”。
真正让这扇门走向更广视野的,是1997年的“国宴饮料”事件。当年椰树椰汁被选定为国宴饮料,省里工作人员连夜赶来,想在厂门口悬挂红底黄字的庆祝横幅。
可横幅刚固定好,就被王光兴亲手扯下。他直言这种设计“不够接地气”,随即让人把椰树厂史喷绘直接贴在门柱上:从1956年建厂的起点,到濒临破产的困境,再到靠椰汁扭亏为盈的突破,密密麻麻的文字爬满两根水泥柱,如同坦荡地向路人“晒家底”。
有退休领导觉得此举“失了体面”,王光兴却态度坚定:“椰树就是从绝境里活过来的,没什么不能说的!”
自此,龙华路上多了个不成文的约定:外地游客到海口,若没在这“厂史墙”前合过影,仿佛就少了一段与椰树的联结。
二十余载时光流转,大门虽几经翻新,骨子里的“实在劲儿”却从未改变。
2024年秋天,椰树因广告合规问题被罚40万元的新闻登上热搜后,厂区铁栏顺势加高一米,保安亭外也贴出“外部人员禁止入内”的提示。
可这份“戒备”,反倒让大门成了年轻人的打卡热点:他们举着椰汁罐,在“椰树集团”大字下定格笑容,背景里那根贴满厂史的水泥柱,早已被无数双手摸得发亮,如同被岁月细细打磨的椰壳,温润又有故事感。
有主播深夜架起镜头对准大门,配文“国潮土味顶流诞生地”,弹幕里满是“从小喝到大”的共鸣与“真香”的调侃。路过的老海口人见状总会笑着摇头:“当年我们排队买椰汁时,可没这么多新鲜花样。”
如今,若你沿着龙华路的梧桐树荫漫步,仍能看见那扇熟悉的大门:蓝底金字在椰叶缝隙间闪着光,门柱上的老喷绘已被透明亚板妥善保护,如同给珍贵的记忆裹上一层保鲜膜。
厂区深处,新鲜椰子堆成小山,剥壳声、榨汁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椰青水的清甜与老厂房的铁锈味 —— 这是独属于海口秋天的地道气息。
王光兴虽已退居幕后,但只要大门上的字迹仍在,椰树的故事就不会落幕:从账上仅存两万的绝境,到年销售额数十亿的跨越;从濒临解散的国营罐头厂,到年轻人争相打卡的“国潮符号”;从一扇险些永远关闭的铁门,到成为连接城市过往与未来的标志性节点。
当龙华路的晚风拂过,椰影在大门上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门里门外,装着的不仅是椰树的过往与现在,更是海南发展历程里,那份甜中带涩、却始终向上的生命力。
来源:一直在路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