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湘楚大地,文脉绵长。地处湘北的汨罗、湘阴,承汨罗江之灵韵,续屈子之余风,千百年来,文风昌炽,代有贤能。在这片人文荟萃的沃土上,清代文人周嘉缃,以其诗作《桃林山》,为地方文学史册增添了清雅的一笔。
长江大学 地球科学人
一、前言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湘楚大地,文脉绵长。地处湘北的汨罗、湘阴,承汨罗江之灵韵,续屈子之余风,千百年来,文风昌炽,代有贤能。在这片人文荟萃的沃土上,清代文人周嘉缃,以其诗作《桃林山》,为地方文学史册增添了清雅的一笔。
然而,正如许多地方文献所面临的境遇,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散佚,关于诗人周嘉缃的生平及其诗作《桃林山》,在方志、报刊、网络的传播中,不免存在一些误传。这些史实上的迷雾,不仅模糊了诗人的真实面貌,也为深入理解其作品、乃至精准地传承地方文化留下了遗憾。
有鉴于此,本文旨在拨开历史的尘埃,通过钩沉爬梳各类志乘与诗文集,对清代诗人周嘉缃的史实进行一番细致的考辨。我们力求正本清源,厘清误传,以期获得最接近历史真实的“正源”。希望其成果能为桃林寺等地方文化介绍,提供一份坚实、可信的文史依据,让历史文脉在当代的传承中更加清晰、有序。
二、桃林山
桃林山坐落于湖南省汨罗市北部,地处桃林寺镇北约1.3公里处。其南麓为桃林冲,一道清溪自冲谷流出,汇入白塘湖,中下游段称为仁义河——那也正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桃林山一带地图
历史上,桃林山南麓曾有一座千年古刹桃林寺(原名灵济寺)。可惜在1939至1944年日寇侵湘期间,古寺毁于战火。据传,寺前后曾广植桃树数亩,春日花开如霞,桃林冲的溪流潺潺绕过寺门,构成一幅清幽画卷。清代湘阴籍诗人周嘉缃曾以《桃林山》为题,生动描绘了此地“飞英随碧水”的自然美景。
诗词中的桃林山灵济寺前美景(电脑制作)
桃林山、灵济寺、桃林冲位置图(上为南右为西,据清郭嵩焘《湘阴县图志》)
虽名为“山”,桃林山实为一片海拔最高不过55至80米的红土丘岗。其特有的红褐色网纹红土,形成于第四纪中更新世(Qp₂),在桃林寺镇、白塘镇、屈原镇等周边区域广泛分布。这类沉积是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背景下,由古湘江、汨罗江水系搬运的碎屑物质,在河流泛滥平原、河间洼地及古湖滨等低能环境中沉积而成,见证了该地区悠久的地质演化历史。
桃林山树木茂盛,地表为红褐色网纹红土(Qp₂)
桃林山小路前方无线信号塔处为桃林寺遗址
三、史实误传
受特殊历史时期影响,尤其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古籍文献遭到损毁或散佚,致使研究者普遍难以接触原始材料。这一背景客观上造成了对周嘉缃及其相关史实的考证困难,也直接导致地方志书、报刊媒体及网络平台中关于诗人的介绍出现多处失实。
目前所见的误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其一,姓名之误。诗人“周嘉缃”在《汨罗市志》(1995年)等出版物、百科及网络中,常被误写为“周嘉湘”,以音近致讹,流传甚广。
1995年版《汨罗市志》周嘉缃姓名有误
其二,功名之误。周嘉缃的科举身份常被记述为“举人”,实则据可靠文献记载,其为贡生出身。此误广泛存在于各类介绍之中。
桃林寺始建时间、诗人周嘉缃姓名、功名有误(据岳阳日报 2025.9.9)
其三,诗句之误。《桃林山》诗中“飞英随碧水”一句,在传播过程中常被误作“飞英恋碧水”,虽仅一字之差,却与原诗意蕴有偏,须予纠正。
周嘉缃诗句“飞英恋碧水”有误(据岳阳晚报社)
其四,亲属关系之误。如百科“周燮祥”词条中,将“周韫祥”误记为其胞兄,实则二人为堂兄弟关系。
百科词条周燮祥的亲属关系有误
其五,寺史之误。桃林山南麓原有灵济寺,其建寺年代常被误作唐代元和元年(806年),此说在网络中流传甚广。然据早期方志记载,该寺实际建于唐元和十三年(818年)。
四、史实正源
周嘉缃(生卒年不详),字书城,号桅褐,晚号叟,清代湖南湘阴人,嘉庆年间壬戌科(1802年)岁贡生,出身府学。著有《宅心斋文集》十卷、《地山诗集》九卷。其为湘阴周氏文学世家的核心人物,本人工于诗文,兼涉经学与地方文献整理,在清代湖南文坛具有一定影响力 。
嘉庆壬戌贡生周嘉缃(据清郭嵩焘《湘阴县图志》)
光绪年《湘阴县志》关于周嘉缃功名与诗文集
生平与家世:
周嘉缃为嘉庆时贡生,博览群书,记忆超群。家境贫寒,无力购书,常向藏家借阅抄录。道光初年,参与重修县志,多所订正。
《湖南名人志》关于周嘉缃的介绍(据《湖南名人志》编委会,1999)
妻湛氏,“贫而好施”,常收集蔬果残馀以供药饵,助人为乐。清郭嵩焘《湘阴县图志》载:“周嘉缃妻湛氏,贫而好施,常收积蔬蓏弃馀可资药饵者,待人取用。”
周氏家族文风绵延。弟周嘉缙,“字正笏,年九十四,著有《竹坡山人诗集》二卷。道光二十九年,恩赐'寿官'。”(据清郭嵩焘《湘阴县图志》)。
子周燮祥,字调臣,一字叔和,自号玉池山樵,诸生,嘉庆时县学生,著有《玉池山樵诗文集》七卷,附《周嘉缃传》、《北园杂著》一卷、《玉池山樵遗稿》等。
侄周韫祥,弟周嘉缙长子。字辉久,嘉庆时县学生,著有《石帆遗稿》二卷、《看楼杂俎》。
侄周倬祥,周韫祥弟,周嘉缃弟周嘉缙次子。清《湘阴县图志》载:“年十七作《朱均比干论》,城南书院山长余廷灿叹为奇才。年二十死,士论惜之。著有《昙花文集诗集》”二卷。
周嘉缃子周燮祥及侄周周韫祥、周倬祥的介绍(据清郭嵩焘《湘阴县图志》)
周嘉缃家族的诗文集(据[清]李瀚章,裕禄,等《光绪湖南通志》艺文十一)
周嘉缃家族的诗文创作中,所涉地点多位于今汨罗市境内,如桃林寺、汨罗渊东濯缨桥、玉笥山屈子祠等。此外,族人周燮祥自号“玉池山樵”,亦可佐证该周氏家族很可能世居汨罗。这一推断是否确凿,尚需结合周氏家谱进一步考证。
著述与学术:
周嘉缃著有《宅心斋文集》十卷、《地山诗集》九卷。其文集内容博涉经史与地方礼制,曾为王锡龄《典礼辑略》作序,强调礼制研究需“援据经史,荟萃志书”,并主张以《大清会典》为纲,兼顾地方习俗,体现其融通古今的学术视野。在《宅心斋文集》中,他考据湘夫人身份,引《山海经》《路史》等文献,提出湘夫人实为舜女宵明、烛光之说,展现了深厚的文献功底。周嘉缃的散文同样成就显著,其《岳麓书院新构东西二亭铭序》不仅记载了书院亭阁的兴废历史,更阐发了“藏修息游相资为用”的教育理念。文中通过东亭之“静”与西亭之“动”的对比,表达了“道渊乎其居,廓乎有容”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作者将建筑美学与儒家教化相融合的深厚学养。
周嘉缃作《岳麓书院新构东西二亭铭序》(因文较长转为图片)
周嘉缃的诗作深得楚骚遗韵,多咏湘楚风物,融历史怀古与山水意境于一体,山水咏物诗清新自然。择代表诗作介绍如下:
《桃林山》:“林外风如醉,欺花片片颠。飞英随碧水,流到寺门前。”以灵动笔触勾勒桃花飘落的意境。
周嘉缃诗《桃林山》诗中为“飞英随碧水”(据道光《湘阴县志》)
周嘉缃诗《桃林山》诗中桃林寺创建于唐元和十三年(据嘉庆年《湘阴县志》)
《濯缨桥》:“小岸横桥截汨罗,濯缨人去水澄波。凄迷河伯涛千尺,憔悴渔翁雨一蓑。岌岌高冠纷若此,霏霏姣服待如何。隔江柳外谁吹笛,怕听沧浪鼓桤歌。”诗中展示自然之景与历史典故交织。
《岳麓书院八景》组诗中细腻描绘书院美景,寓静于动。
《柳塘烟晓》:“残月千条柳,新烟半亩塘。绿摇娇眼细,黛掩晕眉长。日软眠犹稳,波轻舞未狂。最宜啼曙鸟,偏向读书堂。”
《桃坞烘霞》:“春染桃花坞,山斋望处鲜。好看红雨地,直接紫霞天。绮散横溪水,晴烘曲径烟。东风初弄色,酣醉玉堂仙。”
《曲涧鸣泉》:“何事幽斋里,偏来戛玉音。百泉飞石磴,一涧绕烟浔。风度苍髯管,人调绿绮琴。此中涵妙道,会取圣贤心。”
《碧沼观鱼》:“芳沼清如鉴,涟漪育锦鳞。悠然含性乐,观者见天真。花落波间影,鸢飞象外神。濠梁饶逸兴,道味正相亲。”
怀古诗沉郁苍凉:
《江潭》:“楚客《怀沙》赋远游,波深千尺半含愁。忍看五日船争渡,不见三湘水逆流。夹岸云烟沈去鹭,绕行风雨起飞鸥。 美人南浦何时返,冷落寒潭月一钩。”
《吊屈原》:“女萝薜荔长山隈,凭吊秋风曳杖来。冢土未销江介憾,渚宫长賸刼余灰。黑鱼岭上寒猿泣,狮子滩头杜宇哀。二十四坟何处是?残碑无字蚀苍苔。”
《三闾祠》:“荒祠寂寂掩崖扉,一望烟岚拥翠围。夜雨芦萧悲野鬼,秋风兰芷吊湘妃。剧怜天远终难问,终古魂招竞不归。几度夕阳残照后,山前惟见鹧鸪飞。”
三首怀古诗作皆浸润着沉郁苍凉之气。《江潭》借屈原沉江典故,于“千尺波深”与“冷落寒潭”中抒写历史沧桑;《吊屈原》复以“残碑无字”、“寒猿杜宇”等荒寂意象,寄托千古哀思;《三闾祠》更以“荒祠夜雨”、“鹧鸪残照”的凄迷之境,渲染出魂招不归的永恒悲怆。
文化影响:
周嘉缃及其家族成员多次吟咏湘阴名胜如江暮潭、古罗城、骚坛等,参与地方文化建构。其子侄辈周韫祥作《骚坛》诗“一卷《离骚》万古心,千秋坛坫此登临”,延续了对屈原与楚辞传统的追慕,可见周氏家族对湘楚文脉的承续与推动。
历史评价:
周嘉缃集学者、诗人于一身,其诗文融合考据思辨与楚地风骨,既承屈原《离骚》哀怨沉郁之气,又具清代儒生的实证精神。其家族更形成以他为核心的文学群体,著述丰富,成为清代湘阴地区文学与学术的重要代表。
五、结语
拨开史籍的尘封,周嘉缃的笔墨如桃林寺门前的落英,在时光长河中流转不息。其诗作《桃林山》以“飞英随碧水”的灵动,定格了湘北丘岗的春日画卷;而《吊屈原》《三闾祠》等怀古之作,更以苍凉的笔触勾连起汨罗江畔的千年文脉。本文通过考辨诗人姓名、功名、诗句等五类误传,还原了这位清代贡生的本真面貌。
今日重读周嘉缃,其意义不仅在于厘清史实,更在于揭示地方文化传承中的“正本清源”之道。当网络信息与方志记载交织成迷雾时,唯有回归原始文献,方能守护文脉的纯粹性。桃林山的红土仍存,古寺的钟声已远,但“飞英随碧水”的诗意,仍可成为当代人触摸历史的舟楫。愿这份考辨,能为桃林寺镇的文化记忆添一砖一瓦,让屈子余风与周氏诗魂,在汨罗江的涛声中永续回响。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湘阴县志编纂委员会.湘阴县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2] [清]陶澍,万年淳.洞庭湖志[M].何培金,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2.
[3] 郭嵩焘. 郭嵩焘全集: 第6卷 史部三 湘阴县图志[M]. 梁小进, 主编. 长沙: 岳麓书社, 2012.
[4] [清]阎肇烺 主修;黄朝绶 纂修. 湘阴县志[M]. 刻本. 湘阴县衙, 1824(清道光四年).
[5] [清]李瀚章,裕禄,等.湖湘文库 光绪湖南通志 7[M].长沙:岳麓书社,2009.
[6 ]《湖南名人志》编委会.湖南名人志[M]. 北京: 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9.
[7] 岳阳市作家协会.岳阳文学经典[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8] 张为,姚望,狄子萱.从此桃林寺镇只余镇[N],岳阳日报,2025-09-09(03).
[9] 杨虹.汨罗桃林寺镇:如椽巨笔描绘秀美乡村新蓝图[EB/OL].岳阳晚报社,(2018-01-03)[2025-10-09]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