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8年的秋,南方的雨下得黏腻,连着半个月没见着晴日。林秀莲坐在自家堂屋的小板凳上,借着煤油灯昏黄的光,给瘫痪在床的婆婆擦手。煤油灯芯子“滋滋”响,映得她脸上的细纹格外清楚——才三十五岁的人,眼角已经有了细密的褶子,头发也掺了几根白的,用一根旧蓝布头巾胡乱扎
第一章 秋夜的甘蔗地,藏着难开口的苦
1998年的秋,南方的雨下得黏腻,连着半个月没见着晴日。林秀莲坐在自家堂屋的小板凳上,借着煤油灯昏黄的光,给瘫痪在床的婆婆擦手。煤油灯芯子“滋滋”响,映得她脸上的细纹格外清楚——才三十五岁的人,眼角已经有了细密的褶子,头发也掺了几根白的,用一根旧蓝布头巾胡乱扎在脑后。
“秀莲啊,”婆婆的声音哑得像砂纸磨木头,“别擦了,费力气。你那丫头……明天的学费,凑够了没?”
秀莲手上的动作顿了顿,把湿毛巾拧干,叠好放在盆沿:“娘,您别操心这个,我明天就去镇上找王老板说说,看能不能先预支半个月的工钱。”
这话她说得没底。王老板的小饭馆里,她洗盘子一个月才一百二十块,上个月婆婆犯哮喘,抓药就花了八十多,剩下的钱买了米和油,早见了底。丫头小娟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学费要六十块,她跑了三户邻居,才借到二十块,还差四十块悬在那儿。
夜里十一点,婆婆睡熟了,小娟也蜷在里屋的小床上,呼吸匀净。秀莲悄没声地摸出堂屋,站在门槛上往天上看——乌云压得低,连个星星都没有,只有村西头周老根家的甘蔗地,在黑夜里泛着模糊的绿。
那片甘蔗地她太熟了。周老根六十岁,老伴走了五年,儿子在深圳打工,一年回不了一次家。老根就守着村西头那三亩甘蔗地过日子,春天育苗,夏天除草,秋天等甘蔗熟了,拉去镇上卖,一年的嚼谷全在里头。
秀莲不是没动过心思。前几天去镇上赶集,看见小娟盯着水果摊的甘蔗直咽口水,小声说:“娘,甘蔗甜,我好久没吃过了。”她当时心里像被针扎了下,攥着兜里仅有的五块钱,没敢接话。后来又想起,镇上收甘蔗的贩子给的价不错,要是能偷几根去卖,说不定能凑够小娟的学费。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她就骂自己没良心——周老根一个孤老头,种甘蔗多不容易?可一想到小娟明天要是交不上学费,可能要被老师叫去办公室,想到婆婆咳嗽时连瓶好药都买不起,她的心又硬了几分。
她从院角抄起一把旧镰刀,用布包了刀头,怕反光被人看见。村里的路坑坑洼洼,她走得轻,鞋底沾了泥,踩在地上没什么声响。路过村头的老槐树时,树叶子被风吹得“沙沙”响,她吓得停下脚步,攥着镰刀的手全是汗,直到确认没人,才接着往前走。
甘蔗地就在眼前了。月光偶尔从云缝里漏出来,照得甘蔗叶上的水珠亮闪闪的。秀莲钻进地埂,蹲在甘蔗丛里,心脏“咚咚”跳得快要蹦出来。她选了几根粗实的,秆子紫黑,看着就甜。镰刀割甘蔗的声音很轻,“咔嚓”一声,一根甘蔗就倒了。她不敢多割,割了五根,用事先准备好的麻绳捆起来,扛在肩上,刚要往地外走,身后突然传来一个沙哑的声音:
“站住。”
秀莲的腿一下子软了,手里的甘蔗“哗啦”掉在地上。她慢慢转过身,看见周老根站在地埂边,手里拿着一个手电筒,光柱照在她脸上,晃得她睁不开眼。老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裤腿卷到膝盖,脚上是一双旧胶鞋,鞋上沾了泥——看样子,他是刚从地里回来,或者,早就守在这儿了。
“周……周大爷,”秀莲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头埋得低,不敢看他,“我……我不是故意的,我……”
老根没说话,关掉手电筒,月光重新落下来。他走到秀莲身边,弯腰捡起一根掉在地上的甘蔗,用手摸了摸秆子:“这几根,是我留着明天拉去镇上卖的,最甜的几棵。”
秀莲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顺着脸颊砸在泥地上:“周大爷,我知道错了,我不该偷您的甘蔗。您要打要骂都行,就是……别告诉我家丫头,也别让村里人知道,我……”
她没说完,老根就叹了口气。他把甘蔗放回地上,蹲下来,看着秀莲:“你家的难处,我知道。你男人走了三年,婆婆瘫在床上,丫头还要上学,不容易。”
秀莲愣了——她以为老根会发火,会叫骂,没想到他居然知道自己的情况。其实村里就这么大,谁家的事瞒得住?只是平时各过各的,没怎么来往。
老根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泥:“甘蔗你要是想吃,很简单。我有一个条件。”
秀莲抬起头,眼里还挂着泪:“周大爷,您说,只要我能做到的,我都做。”
“我这地里,活儿多。”老根指了指身后的甘蔗地,“你看,这甘蔗快熟了,要浇水,要除最后一遍草,还要捆扎,我一个老头子,忙不过来。你要是愿意,每天晚上过来帮我干两个时辰的活,我每天给你两根甘蔗,等甘蔗收了,我再给你五十块钱——够你家丫头的学费了吧?”
秀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原本以为,最少也要赔老根的钱,说不定还要被村里人戳脊梁骨,可老根不仅没怪她,还愿意给她活儿干,给她钱。她张了张嘴,想说谢谢,可话到嘴边,又变成了眼泪,怎么也止不住。
老根见她哭,又叹了口气:“别哭了,明天晚上吃完饭,你就过来吧。记住,别让村里人看见,省得说闲话。”
秀莲用力点头,把眼泪抹掉:“周大爷,谢谢您,我一定好好干,不偷懒。”
老根没再多说,扛起地上的甘蔗,递给秀莲两根:“今天先拿回去,给你家丫头尝尝。明天晚上,我在这儿等你。”
秀莲接过甘蔗,秆子粗实,带着泥土的气息。她看着老根的背影消失在黑夜里,心里又暖又酸——这根甘蔗,甜到了心里,也让她觉得,日子好像没那么难了。
第二章 甘蔗地里的夜,藏着细碎的暖
第二天晚上,秀莲把晚饭做好,给婆婆喂了饭,又看着小娟写完作业,才悄悄出了门。小娟抱着一根昨天剩下的甘蔗,啃得满嘴甜水,仰着头问:“娘,你去哪儿啊?”
秀莲摸了摸她的头:“娘去给周大爷帮忙,你在家好好照顾奶奶,别乱跑。”
小娟点点头,又咬了一口甘蔗:“周大爷真好,还给我们甘蔗吃。”
秀莲笑了笑,没说话,转身出了门。
走到甘蔗地时,老根已经在那儿了,手里拿着两把锄头,见她来,递了一把过来:“今天先除草,把地里的杂草除干净,甘蔗才能长得更甜。”
秀莲接过锄头,锄头把磨得光滑,是老根用了多年的。她跟着老根走进地里,月光洒在甘蔗叶上,泛着淡淡的光。除草的活儿不重,但要仔细,不能伤着甘蔗的根。秀莲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拔草,手指很快就被草叶划破了,渗出血珠,她没吭声,只是用嘴吮了吮,接着干。
老根在她旁边,动作比她慢,但很稳。两人没说话,只有锄头碰到泥土的“沙沙”声,还有风吹过甘蔗叶的“哗哗”声。偶尔有虫鸣传来,夜里的空气很凉,带着甘蔗的甜香。
“你手上的伤,是昨天割甘蔗弄的?”老根突然开口,声音很轻。
秀莲愣了一下,低头看了看手背上的小口子:“不是,是今天拔草弄的,不碍事。”
老根没说话,从兜里摸出一个小布包,递给她:“这里面是凡士林,我老伴以前用的,治伤口管用。你擦擦。”
秀莲接过布包,打开一看,是一小罐凡士林,罐子上的标签都快磨掉了。她挤出一点,涂在伤口上,凉凉的,很舒服。“谢谢您,周大爷。”
“别总谢,干活就行。”老根说,手里的锄头没停。
两人又沉默下来,继续除草。秀莲的动作越来越快,她想多干点,对得起老根给的甘蔗和钱。老根看在眼里,没说什么,只是偶尔会提醒她:“慢点儿,别累着,还有两个时辰呢。”
快到十点的时候,地里的草除得差不多了。老根直起身,捶了捶腰:“今天就到这儿吧,你回去吧,明天晚上还是这个点来。”
秀莲也站起身,揉了揉蹲得发麻的腿:“周大爷,我再干点吧,还早呢。”
“不用了,”老根摆摆手,“你家里还有老人孩子要照顾,早点回去。”他从旁边的甘蔗丛里,割了两根甘蔗,递给秀莲,“拿着,回去给你家丫头。”
秀莲接过甘蔗,心里暖暖的:“周大爷,您也累了,早点休息。”
“嗯。”老根点点头,看着秀莲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才拿起锄头,慢慢往家走。他的腰不好,刚才蹲得久了,现在直起来都费劲。但看着地里的草除干净了,他心里又觉得踏实——有秀莲帮忙,今年的甘蔗收成,应该能好点。
接下来的日子,秀莲每天晚上都去甘蔗地帮忙。有时候除草,有时候浇水,有时候帮老根把成熟的甘蔗捆扎起来,方便以后搬运。两人渐渐熟了,话也多了起来。
老根会跟她说起他的老伴,说老伴以前最喜欢吃甘蔗,每年甘蔗熟了,都会跟他一起在地里摘,然后坐在田埂上,你一根我一根地啃,甜得笑出声。“她走的时候,也是秋天,甘蔗刚熟,她还说,等今年卖了甘蔗,就去镇上给我买件新棉袄。”老根说这话的时候,声音很轻,眼里有泪光。
秀莲也会跟老根说家里的事,说她男人以前是个木匠,手艺好,对她也好,可惜三年前在镇上帮人盖房子,从房顶上摔下来,没救过来。“他走的时候,小娟才六岁,抱着他的腿哭,问爹什么时候回来。我那时候觉得天塌了,要不是想着婆婆和小娟,我真活不下去。”
夜里的甘蔗地,成了两人倾诉的地方。没有村里人的闲言碎语,没有生活的压力,只有彼此的理解和安慰。秀莲觉得,跟老根说话,心里很踏实;老根也觉得,有秀莲陪着干活,夜里的甘蔗地,不那么冷清了。
有一天晚上,下起了小雨。秀莲本来不想去了,可想到地里的甘蔗可能会被雨水冲倒,还是撑着伞去了。到了甘蔗地,看见老根已经在那儿了,披着一件旧雨衣,正在把甘蔗捆扎得更紧。
“周大爷,下雨了,您怎么还在这儿?”秀莲跑过去,把伞递给他。
“这雨要是下大了,甘蔗会倒,得把它们扎紧点。”老根接过伞,又递给她,“你撑着,我来扎。”
秀莲没接,把伞放在一边,也披上老根给她准备的雨衣:“我帮您一起扎,快。”
两人冒着雨,把地里的甘蔗一根一根地捆扎好。雨水打在甘蔗叶上,“噼里啪啦”响,两人的衣服都湿透了,冷得发抖,可谁也没说要停。
等扎完最后一根甘蔗,雨也停了。老根看着秀莲冻得通红的脸,从兜里摸出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递给她:“刚才在灶上烤的,你吃了暖暖身子。”
秀莲接过红薯,烫得她手直抖,剥开皮,里面的肉金黄,冒着热气。她咬了一口,甜到了心里,也暖到了心里。“周大爷,您怎么知道我没吃饭?”
“你每天晚上来这儿,肯定没顾上吃晚饭。”老根说,自己也拿出一个烤红薯,慢慢啃着。
两人坐在田埂上,吃着烤红薯,看着天上的月亮慢慢出来,月光洒在湿漉漉的甘蔗地里,亮晶晶的。
“周大爷,”秀莲突然开口,“等甘蔗收了,您打算怎么卖?”
“还能怎么卖,拉去镇上的集市,贩子给多少就多少。”老根说,“去年贩子压价,一斤才给一毛五,三亩地才卖了八百多块。”
秀莲想了想:“我有个主意,镇上的小学门口,放学的时候人多,咱们可以去那儿卖,一斤卖两毛,肯定好卖。小娟说,她们同学都爱吃甘蔗。”
老根眼睛亮了亮:“真的?那能卖出去吗?”
“肯定能。”秀莲点点头,“我明天去镇上问问,要是行,等甘蔗收了,咱们就去小学门口卖。”
老根笑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好,听你的。要是真能多卖点钱,我多给你二十块。”
秀莲也笑了:“不用多给,您给我的已经够多了。”
那天晚上,两人聊到很晚,聊甘蔗怎么卖,聊小娟的学费,聊老根儿子在深圳的工作。秀莲觉得,日子好像越来越有盼头了,而这盼头,是从那片甘蔗地开始的。
第三章 闲言碎语像刀子,扎得人心疼
甘蔗地里的日子过得快,转眼就到了十月,甘蔗彻底熟了。地里的甘蔗秆子紫黑,叶子发黄,一靠近就能闻到甜香。老根和秀莲开始忙着收割甘蔗,白天老根在家整理收割下来的甘蔗,晚上秀莲过来帮忙,把甘蔗捆成捆,方便第二天搬运。
这天晚上,秀莲正在地里捆甘蔗,突然听见地埂那边传来脚步声,还有女人的说话声。她心里一紧,赶紧停下手里的活,躲在甘蔗丛里。
“你看,我就说吧,林秀莲天天晚上往这儿跑,肯定没好事。”说话的是村里的张寡妇,跟秀莲一样,也是守寡,可她总爱说别人的闲话,“周老根一个孤老头,她一个年轻寡妇,天天晚上待在一块儿,能有什么正经事?”
“小声点,别被听见了。”另一个女人的声音,是村里的李婶,“不过话说回来,林秀莲也不容易,家里有老人孩子要养,说不定真是来帮忙的。”
“帮忙?谁信啊!”张寡妇的声音拔高了点,“周老根那点甘蔗,能值几个钱?她怕是想图老根的钱,或者想嫁给他,好有个依靠。”
秀莲躲在甘蔗丛里,耳朵里嗡嗡响,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她知道村里人的嘴碎,可没想到,他们会这么说自己。她跟老根之间,明明是干干净净的互助,怎么到了别人嘴里,就成了这样不堪的事?
老根也听见了,他从另一边走过来,正好撞见张寡妇和李婶。张寡妇看见老根,脸上有点不自在,却还是硬着头皮说:“周大爷,我们路过,路过。”
老根没看她,目光落在躲在甘蔗丛里的秀莲身上,心里疼得慌。他知道秀莲的为人,也知道她受了委屈。他清了清嗓子,看着张寡妇:“张寡妇,你要是没事干,就回家哄孩子,别在这儿嚼舌根。秀莲是来给我帮忙的,我给她工钱,给她甘蔗,光明正大,不像你,整天东家长西家短,唯恐天下不乱。”
张寡妇被老根说得脸通红,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又没敢说,拉着李婶,灰溜溜地走了。
老根走到秀莲身边,看见她蹲在地上哭,心里不是滋味:“秀莲,别听她们的,她们就是闲的。”
秀莲抬起头,眼睛通红:“周大爷,我……我是不是给您添麻烦了?要是因为我,让您被村里人说闲话,我……我还是别来了。”
“胡说什么呢!”老根蹲下来,看着她,“是我让你来帮忙的,跟你没关系。她们要说就让她们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你要是走了,我这地里的活儿谁干?甘蔗谁卖?你家丫头的学费怎么办?”
秀莲咬着嘴唇,眼泪还是止不住:“可我怕……怕村里人说我坏话,怕小娟听见了,会难过。”
“小娟是个懂事的孩子,她知道你是为了她。”老根说,从兜里摸出一块手帕,递给她,“擦擦眼泪,别让她们看笑话。咱们光明正大干活,光明正大挣钱,没什么好怕的。”
秀莲接过手帕,是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手帕,上面绣着一朵小菊花——应该是老根老伴以前用的。她擦了擦眼泪,点了点头:“周大爷,谢谢您。我不走,我接着帮您干活,咱们好好卖甘蔗,让她们看看,我们不是她们想的那样。”
老根笑了:“这就对了。别跟那些闲人一般见识,她们也就只会说说闲话,成不了什么气候。”
那天晚上,两人没再干活,坐在田埂上,聊了很久。老根跟秀莲说,他年轻的时候,也被村里人说过闲话。那时候他刚娶老伴,老伴不能生孩子,村里人就说她是“不下蛋的鸡”,说他这辈子绝后。可他没管那些闲话,跟老伴好好过日子,后来虽然没孩子,收养了一个儿子,也就是现在在深圳打工的那个,日子也过得挺好。
“人这一辈子,难免会被人说闲话。”老根说,“关键是自己要行得正,坐得端,别被那些闲话影响了。你要是因为她们的话,放弃了自己的日子,那才是真的傻。”
秀莲听着老根的话,心里慢慢平静下来。她知道老根说得对,自己没做错什么,没必要因为别人的闲话就退缩。她还有婆婆和小娟要养,还有学费要凑,不能就这么放弃。
从那以后,秀莲还是每天晚上去甘蔗地帮忙,只是比以前更小心了,尽量避开村里人。老根也处处维护她,要是有人在他面前说秀莲的闲话,他就会不客气地怼回去,时间长了,村里说闲话的人也少了点。
有一天,小娟放学回家,手里拿着一张奖状,蹦蹦跳跳地跑到秀莲面前:“娘,娘,我得了三好学生!老师还夸我呢!”
秀莲接过奖状,看着上面小娟的名字,心里又暖又酸。她抱着小娟,在她脸上亲了一口:“我家娟儿真厉害,娘为你骄傲。”
婆婆躺在床上,听见了,也笑了:“娟儿有出息,比她爹还强。”
小娟抱着秀莲的脖子,小声说:“娘,今天张奶奶跟我说,你天天晚上跟周爷爷在甘蔗地里,说你们……说你们不好。娘,是真的吗?”
秀莲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她摸了摸小娟的头,柔声说:“娟儿,张奶奶说的是假的。娘是去给周爷爷帮忙,周爷爷给娘工钱,还给咱们甘蔗吃,这样娘才能凑够你的学费,你才能上学,才能得奖状啊。”
小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周爷爷是好人,张奶奶是坏人,我以后不跟她说话了。”
秀莲笑了:“娟儿乖,别跟张奶奶置气,她就是年纪大了,爱说闲话。咱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晚上去甘蔗地的时候,秀莲把小娟的奖状给老根看了。老根拿着奖状,看了半天,笑得合不拢嘴:“小娟这孩子,真有出息!等甘蔗卖了,我给她买个新书包,奖励她。”
秀莲心里暖暖的:“周大爷,不用您破费,我给她买就行。”
“怎么能让你买?”老根摆摆手,“小娟得了奖状,我也高兴,这书包我必须买。”
秀莲没再推辞,心里感激得说不出话。她觉得,老根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在她最难的时候,给了她帮助和温暖,也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勇气。
甘蔗很快就收割完了,一共收了两千多斤。老根和秀莲商量着,第二天一早就拉去镇上的小学门口卖。秀莲特意跟王老板请了假,说要去帮老根卖甘蔗。王老板知道她的难处,痛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老根就推着一辆旧平板车,来到秀莲家门口。秀莲已经准备好了,把家里的旧竹筐搬出来,用来装甘蔗。小娟也醒了,吵着要跟去,秀莲没同意,让她在家照顾奶奶。
“娟儿乖,等娘和周爷爷卖了甘蔗,给你买糖吃。”秀莲摸了摸她的头。
小娟点点头,站在门口,看着秀莲和老根推着平板车,慢慢消失在晨雾里。她不知道,这一天的甘蔗,不仅能凑够她的学费,还能让村里人的闲话,彻底消失。
第四章 小学门口的甜,暖了两个人的天
平板车在土路上颠簸着,老根在前面拉,秀莲在后面推,两人都出了汗。晨雾还没散,路边的野草上挂着露珠,沾湿了他们的裤腿。
“周大爷,您歇会儿吧,我来拉。”秀莲看着老根弯着腰,额头上全是汗,心里不忍。
“不用,我还拉得动。”老根喘着气,“前面就到镇上了,到了镇上,就能坐车了。”
他们要去的小学在镇东头,离村子有十里地,靠走路太慢,所以他们打算先把平板车推到镇上的汽车站,再坐三轮车去小学门口。
到了汽车站,正好有一辆三轮车要去镇东头。老根跟车夫谈好价钱,五块钱,把平板车抬上三轮车。秀莲坐在三轮车的边上,看着路边的风景——镇上比村里热闹,早点摊已经摆出来了,冒着热气,有卖包子的,有卖油条的,香味飘得很远。
“周大爷,咱们一会儿卖完甘蔗,吃点包子吧,我请您。”秀莲说。
老根笑了:“不用,我带了馒头,咱们吃馒头就行,省钱。”
秀莲没再说话,心里却想着,一定要让老根吃顿好的。
到了小学门口,才七点半,离放学还有一个小时。老根和秀莲把甘蔗从平板车上卸下来,摆在路边,用竹筐装着,又拿出一把刀,准备给顾客削甘蔗。秀莲还特意找了一块硬纸板,用红笔写着“甘蔗,两毛一斤,甜得很”,放在甘蔗旁边。
路过的人不多,偶尔有人停下来问价钱,秀莲就热情地介绍:“大爷,大妈,您尝尝,这甘蔗是自己种的,没打农药,甜得很。”有人尝了一口,觉得甜,就买了几根。
八点半的时候,小学放学了,学生们像潮水一样涌出来。小孩子们看见路边的甘蔗,都围了过来,吵着要吃。家长们没办法,只好掏钱买。
“老板,给我来一根,削好。”
“我要两根,给孩子吃。”
“这甘蔗怎么卖?两毛一斤?挺便宜的,给我称五斤。”
秀莲和老根忙了起来,秀莲负责称甘蔗、收钱,老根负责削甘蔗。老根削甘蔗的手艺很好,刀工利落,很快就能削好一根,递到孩子手里。孩子们拿着甘蔗,啃得满嘴甜水,笑得很开心。
有个小女孩,大概七八岁,拿着甘蔗,走到秀莲面前,小声说:“阿姨,你长得好像我娘。”
秀莲笑了,摸了摸她的头:“那你要多吃点甘蔗,长得漂漂亮亮的。”
小女孩点点头,蹦蹦跳跳地走了。秀莲看着她的背影,想起了小娟,要是小娟在这儿,肯定也会像她一样,笑得那么开心。
忙到十点多,学生和家长都走得差不多了,筐里的甘蔗也卖了一大半。老根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喝了口水,看着秀莲手里的钱袋,笑得合不拢嘴:“秀莲,你看,这才一上午,就卖了快一百块了!比卖给贩子强多了!”
秀莲也笑了,打开钱袋,里面全是一块、五毛的零钱,还有几张十块的。她数了数,一共九十三块五:“周大爷,照这个速度,明天再卖一天,就能卖完了,到时候能卖两百多块呢!”
“是啊,两百多块!”老根激动得手都有点抖,“往年卖给贩子,最多也就八百多块,今年加上这两百多,能有一千多块了!够我明年的嚼谷了,还能给我儿子寄点。”
秀莲看着老根激动的样子,心里也替他高兴。她想起早上说的要请老根吃包子,就拉着他:“周大爷,走,咱们去吃包子,我请您。”
老根还想推辞,秀莲已经拉着他往早点摊走了:“您就别客气了,今天卖了这么多钱,该庆祝庆祝。”
早点摊的包子是猪肉馅的,一块钱四个。秀莲买了二十个,又买了两碗豆浆,递给老根一碗:“周大爷,您多吃点,补补身子。”
老根接过豆浆,喝了一口,热乎的豆浆顺着喉咙滑下去,暖到了心里。他拿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口,肉馅很香,他很久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包子了。
“秀莲,”老根一边吃,一边说,“等甘蔗卖完了,我给你一百块,比咱们之前说好的多五十。你家丫头的学费,还有你婆婆的药钱,都能宽裕点。”
秀莲愣了一下,赶紧说:“周大爷,不用这么多,您之前说给五十,就给五十就行。我帮您干活,已经拿了您的甘蔗,不能再要您这么多钱。”
“怎么不能?”老根放下包子,看着她,“这甘蔗能卖这么好,都是你的主意。要不是你说去小学门口卖,我最多也就卖八百多块。这多出来的钱,有你的一半功劳,给你一百块,不多。”
秀莲还想推辞,老根又说:“你要是不收,就是看不起我这个老头子。你家里困难,这钱你拿着,给你家丫头买点好吃的,给你婆婆买点好药,比什么都强。”
秀莲看着老根真诚的眼神,知道他是真心想帮自己,心里又暖又酸,只好点了点头:“周大爷,谢谢您,我收下。以后您要是有什么活儿,尽管找我,我随叫随到。”
老根笑了:“好,以后有活儿,肯定找你。”
吃完包子,两人又回到小学门口,继续卖甘蔗。下午的时候,人没那么多了,但还是有人来买。到了傍晚,筐里的甘蔗全卖完了,一共卖了两百二十六块五。
老根把钱分成两份,一份一百二十六块五,自己留着;另一份一百块,递给秀莲:“拿着,这是你的。”
秀莲接过钱,厚厚的一沓,有零有整。她攥着钱,心里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钱,更是老根的心意,是她这阵子辛苦的回报。
推着平板车往回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路上没什么人,只有月光洒在土路上,照亮了他们的路。老根在前面拉车,秀莲在后面推,两人都没说话,但心里都很踏实。
快到村口的时候,秀莲突然开口:“周大爷,明天我想去镇上给小娟买个新书包,再给我婆婆买两盒好药,您跟我一起去呗?您帮我看看,哪个书包好看。”
老根笑了:“好啊,我跟你一起去。正好,我也想给我儿子寄点钱,顺便给你家娟儿买支钢笔,奖励她得奖状。”
秀莲心里暖暖的,看着老根的背影,觉得这秋夜的风,好像也没那么凉了。她知道,有老根这样的好人在身边,她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第五章 台风来了,甘蔗地里的守望
卖完甘蔗的第二天,秀莲和老根一起去了镇上。秀莲给小娟买了一个红色的书包,上面印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买了两盒治疗哮喘的药,给婆婆吃。老根给小娟买了一支英雄牌钢笔,又去邮局给儿子寄了五百块钱,还特意给儿子打了个电话,说今年甘蔗卖得好,让他在深圳放心,不用惦记家里。
回到村里,秀莲把新书包和钢笔递给小娟,小娟高兴得跳了起来,抱着书包不肯撒手:“娘,这个书包真好看!还有钢笔,我以后要用它写作业,得更多的奖状!”
婆婆看着新书包,也笑了:“秀莲啊,你真是个好娘,为了娟儿,啥都愿意。”
秀莲笑了笑,心里很踏实。她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老根的帮助。
接下来的日子,秀莲没再去甘蔗地帮忙,因为地里的活儿已经干完了。但她还是会经常去老根家串门,有时候给老根送点自己做的饭菜,有时候帮老根打扫打扫院子。老根也会经常去秀莲家,看看婆婆的身体怎么样,有时候还会给小娟带点水果或者零食。
村里人看着他们这样,也没人再说闲话了。大家都知道,秀莲和老根之间,是纯粹的邻里情,是互相帮助的温暖。张寡妇有时候见了秀莲,还会主动跟她打招呼,秀莲也客气地回应,两人之间的尴尬,慢慢化解了。
转眼就到了十一月,南方的台风季还没过去。这天早上,天阴得厉害,风也很大,村里的广播响了,说晚上有台风登陆,让村民们做好防范,把家里的东西收好不,别放在外面,地里的庄稼要是还没收割,赶紧收割。
秀莲听到广播,心里一下子就慌了——她想起老根的甘蔗地,虽然甘蔗已经收割完了,但地里还有一些甘蔗叶没清理,还有老根搭在地里的一个草棚,用来平时休息的,要是台风来了,草棚肯定会被吹倒,说不定还会砸到旁边的庄稼。
她赶紧跟婆婆说:“娘,我去周大爷家看看,台风要来了,他家地里的草棚还没加固。”
婆婆点点头:“你去吧,路上小心点,别被风吹着。”
秀莲披上一件旧雨衣,就往老根家跑。到了老根家,院子里没人,秀莲喊了几声“周大爷”,也没人应。她心里纳闷,老根去哪儿了?
这时,邻居李婶路过,看见秀莲,说:“秀莲,你找周大爷啊?他去地里了,说要加固草棚,还说要把地里的甘蔗叶清理了,怕台风来了堵了排水沟。”
秀莲心里一紧,赶紧往甘蔗地跑。风越来越大,吹得甘蔗叶“哗哗”响,路边的树枝被吹得东倒西歪,好像随时都会断。
跑到甘蔗地,秀莲看见老根正在草棚旁边忙活,手里拿着绳子,想把草棚的柱子绑得更紧。风太大,他的手都在抖,绳子怎么也绑不上去。
“周大爷,我来帮您!”秀莲跑过去,接过老根手里的绳子。
老根看见她,愣了一下:“秀莲,你怎么来了?风这么大,你快回去,别被风吹着。”
“我不回去,我帮您一起加固。”秀莲说,拿起绳子,绕在草棚的柱子上,用力拉紧,“您扶着柱子,我来绑。”
老根没办法,只好扶着柱子。两人一起动手,把草棚的四根柱子都用绳子绑紧,又在草棚的四周压上了几块大石头,防止被风吹倒。
加固完草棚,两人又开始清理地里的甘蔗叶。甘蔗叶被风吹得满地都是,要是不清理,会堵了地里的排水沟,雨水排不出去,会淹了地里的土壤,影响明年种甘蔗。
风越来越大,吹得人站不稳。秀莲的雨衣被风吹得掀了起来,衣服都湿透了,头发也被风吹得乱七八糟。老根的情况也不好,他的腰不好,弯着腰清理甘蔗叶,疼得直咧嘴,可他没吭声,还是继续干。
“周大爷,您歇会儿吧,您的腰不好。”秀莲看着他,心里不忍。
“没事,清理完这点就好。”老根说,手里的动作没停。
两人清理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地里的甘蔗叶都清理干净,堆在排水沟旁边,用石头压好,防止被风吹走。
就在这时,天上开始掉雨点,越来越大,砸在身上生疼。老根拉着秀莲:“快,去草棚里躲躲雨。”
两人跑进草棚,草棚因为加固过,虽然风很大,但没怎么晃动。雨点打在草棚的顶上,“噼里啪啦”响,外面的风“呼呼”地刮,像是要把整个世界都吹走。
“周大爷,您的腰怎么样?疼得厉害吗?”秀莲看着老根捂着腰,脸色发白,心里很担心。
老根摇摇头:“没事,老毛病了,歇会儿就好。”他从兜里摸出一个小药瓶,倒出两片止痛药,放进嘴里,咽了下去,“刚才出门急,忘了带水,就这么咽吧。”
秀莲看着他,心里酸得慌。她从雨衣口袋里摸出一个苹果,是早上出门时,小娟塞给她的,让她路上吃。她把苹果递给老根:“周大爷,您吃个苹果,垫垫肚子。”
老根接过苹果,用袖子擦了擦,咬了一口:“真甜,谢谢你,秀莲。”
两人坐在草棚里,听着外面的风雨声,没说话。草棚里很暗,只有偶尔从外面漏进来的光,照亮了彼此的脸。
“秀莲,”老根突然开口,“要是今天你没来,我这草棚肯定被风吹倒了,地里的甘蔗叶也清理不完。谢谢你。”
“周大爷,您别这么说,您平时帮了我那么多,我帮您是应该的。”秀莲说,“咱们是邻居,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老根笑了:“是啊,邻居。以前我总觉得,老伴走了,儿子又在外地,我一个人过日子,挺孤单的。现在有你,有小娟,有你婆婆,我觉得日子热闹多了,也不孤单了。”
秀莲心里暖暖的:“周大爷,以后您要是有什么事,就跟我说,我随叫随到。小娟也常说,想让您常去家里吃饭,她还想跟您学削甘蔗呢。”
老根笑得更开心了:“好啊,以后我常去你家吃饭,也教小娟削甘蔗。”
外面的风雨还在继续,但草棚里的两人,心里却很暖。他们知道,不管台风多厉害,只要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就一定能挺过去。
天黑的时候,台风终于过去了。雨停了,风也小了。老根和秀莲走出草棚,看见地里的草棚好好的,排水沟也没堵,心里都松了口气。
“周大爷,我送您回家吧,您的腰不好,路上小心。”秀莲说。
老根点点头:“好,你也小心点,别摔着。”
两人互相搀扶着,慢慢往家走。月光重新出来了,洒在湿漉漉的路上,亮晶晶的。秀莲看着身边的老根,觉得这个秋天,虽然有过困难,有过闲话,但更多的,是温暖和希望。她知道,只要有老根这样的邻居在,只要一家人好好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第六章 冬天里的热汤,熬出了人间的暖
台风过后,天气越来越冷,南方的冬天虽然没有北方那么冷,但湿冷的空气,还是让人觉得冻得骨头疼。秀莲的婆婆因为天气冷,哮喘又犯了,咳嗽得厉害,晚上睡不着觉。秀莲每天晚上都要起来好几次,给婆婆盖被子,给她端水喝,白天还要去王老板的饭馆洗盘子,累得眼睛都熬红了。
老根知道了,心里很担心。他想起老伴以前哮喘犯的时候,用生姜和红糖煮水喝,能缓解咳嗽。于是他特意去镇上买了生姜和红糖,在家里煮了一大锅生姜红糖水,装在保温桶里,送到秀莲家。
“秀莲,这是生姜红糖水,给你婆婆喝,能缓解咳嗽。”老根把保温桶递给秀莲,“每天喝两碗,早晚各一碗,坚持几天,应该会好点。”
秀莲接过保温桶,桶身还热乎着。她打开盖子,一股生姜和红糖的香味飘出来,暖得她心里发颤:“周大爷,您真是太费心了,还特意给我婆婆煮水。”
“别客气,你婆婆身体不好,天气冷了,得好好照顾。”老根说,走进屋里,看了看躺在床上的婆婆,“大娘,您感觉怎么样?还咳嗽得厉害吗?”
婆婆听见老根的声音,慢慢睁开眼睛:“是老根啊,谢谢你的水。我好多了,刚才喝了一碗,觉得嗓子舒服多了。”
老根笑了:“那就好,您多喝点,好好养身体。”
从那以后,老根每天都会煮生姜红糖水,送到秀莲家。有时候还会买些梨,煮成冰糖雪梨水,给婆婆润肺。在老根的照顾下,婆婆的哮喘慢慢好了,咳嗽也减轻了,晚上能睡个安稳觉了。
秀莲心里很感激,觉得无以为报,就每天早上给老根送早饭。有时候是馒头和咸菜,有时候是粥和鸡蛋,都是家里最好的东西。老根一开始不肯收,说自己能做,但秀莲说:“周大爷,您给我婆婆煮水,照顾她,我给您送点早饭,是应该的。您要是不收,我心里过意不去。”老根没办法,只好收下。
就这样,秀莲每天给老根送早饭,老根每天给婆婆煮水,两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像亲人。
有一天,秀莲从饭馆下班回来,看见老根坐在自家门口的台阶上,手里拿着一个信封,脸色不太好。
“周大爷,您怎么了?不舒服吗?”秀莲赶紧走过去,扶着他。
老根摇摇头,把信封递给她:“我儿子寄来的信,说他在深圳打工,老板跑了,没拿到工资,现在连房租都交不起了,想回来。”
秀莲接过信封,看了看,信上的字歪歪扭扭的,写得很潦草,能看出老根的儿子很着急。她心里也替老根着急:“周大爷,那您儿子什么时候回来?回来之后,有什么打算吗?”
“他说再过几天就回来,回来之后,想在镇上找个活儿干。”老根叹了口气,“可镇上的活儿不好找,他又没什么手艺,不知道能不能找到。”
秀莲想了想:“周大爷,我有个主意。王老板的饭馆里,最近缺个打杂的,负责洗碗、扫地,一个月一百五十块。我跟王老板说说,看能不能让您儿子去试试。”
老根眼睛亮了亮:“真的吗?那太好了!要是能去饭馆打杂,也能挣点钱,总比在家待着强。”
“您别急,我明天就去跟王老板说。”秀莲说,“王老板人挺好的,应该会同意。”
第二天早上,秀莲去饭馆上班,特意跟王老板说了老根儿子的事。王老板听了,想了想:“行啊,正好我这儿缺个打杂的,让他明天过来试试,要是能干,就留下。”
秀莲很高兴,赶紧跑去告诉老根。老根听了,激动得直搓手:“秀莲,太谢谢你了!你真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周大爷,您别这么说,举手之劳而已。”秀莲笑了。
过了几天,老根的儿子周强回来了。周强三十岁左右,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看着很老实。他按照秀莲说的,去了王老板的饭馆,试干了一天,王老板觉得他干活踏实,就留下了他。
周强很珍惜这份工作,干活很卖力,每天早早地就去饭馆,把碗洗得干干净净,把地扫得一尘不染。王老板很满意,跟秀莲说:“你介绍的人不错,踏实肯干。”
秀莲也替周强高兴,有时候在饭馆里,还会教他怎么洗碗更干净,怎么扫地更省力。周强很感激她,每次见了她,都客气地叫“秀莲姐”。
老根见儿子找到了工作,心里踏实多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他还是每天给秀莲的婆婆煮水,有时候还会帮秀莲接小娟放学。小娟很喜欢周强,每次周强下班回来,她都会跑过去,跟他说学校里的事,周强也很喜欢她,有时候会给她买块糖或者买个小玩具。
冬天的一个周末,秀莲休息。她想着老根和周强平时都吃馒头咸菜,就想给他们做顿好吃的。她去镇上买了点肉和白菜,又买了几斤面粉,打算包饺子。
小娟也很开心,帮着秀莲洗菜、擀皮。婆婆坐在旁边,看着她们,笑得很开心。
中午的时候,秀莲把饺子煮好了,让小娟去叫老根和周强来家里吃饭。老根和周强来了,看见桌子上的饺子,还有一碟醋和一碟辣椒油,心里暖暖的。
“秀莲,你太客气了,还特意给我们包饺子。”老根说。
“周大爷,周强,快吃吧,刚煮好的,还热乎着。”秀莲说,给他们每人盛了一碗饺子。
周强拿起筷子,咬了一口饺子,肉馅很香,白菜很嫩,他吃得眼睛都亮了:“秀莲姐,你包的饺子真好吃,比我在深圳吃的好吃多了。”
秀莲笑了:“好吃就多吃点,锅里还有很多。”
老根也吃得很香,他很久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饺子了。以前老伴在的时候,每年冬天都会给他包饺子,现在老伴走了,还是第一次有人给他包饺子。他吃着饺子,心里暖烘烘的,觉得好像老伴又回来了一样。
吃完饭,周强主动帮忙洗碗,老根坐在堂屋里,跟婆婆聊天,小娟在旁边给他们剥橘子。屋里的煤油灯亮着,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暖暖的,像一家人一样。
秀莲看着这一幕,心里很踏实。她觉得,虽然自己的男人走了,日子过得不容易,但有老根、周强这样的邻居,有婆婆和小娟在身边,她的生活,依然充满了温暖和希望。她知道,只要一家人好好的,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挺过去。
第七章 春天的甘蔗苗,种下了新的希望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南方的春天来得早,二月份的时候,天气就已经暖和了,地里的草开始发芽,树枝也抽出了新的绿芽。
老根开始忙着准备种甘蔗了。他要先把地里的土翻松,然后施上肥料,再把甘蔗种埋进去。这活儿很累,老根一个人干,有点吃力。周强每天要去饭馆上班,晚上回来的时候,会帮老根干一会儿,但也只能干一小会儿,因为第二天还要早起。
秀莲知道了,就跟老根说:“周大爷,我每天晚上下班回来,帮您翻地、施肥,您一个人干太累了。”
老根想推辞,可他知道自己确实干不动,只好答应了:“秀莲,又要麻烦你了,真是不好意思。”
“您别这么说,咱们是邻居,互相帮忙是应该的。”秀莲说。
从那以后,秀莲每天晚上下班回来,就去老根的甘蔗地里帮忙。她跟着老根学翻地,学施肥,虽然累,但她觉得很充实。周强有时候晚上也会过来,三个人一起干活,说说笑笑,地里的活儿很快就干完了。
三月初的时候,甘蔗种终于埋进了地里。老根看着地里的甘蔗种,心里充满了希望:“今年的甘蔗种得早,肯定能长得好,秋天又能卖个好价钱。”
秀莲也笑了:“是啊,到时候咱们还去小学门口卖,肯定能卖得更好。”
周强在旁边说:“到时候我也去帮忙,我力气大,能帮你们拉甘蔗。”
老根和秀莲都笑了,觉得今年的甘蔗,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甘蔗种下去之后,需要经常浇水、除草、施肥。秀莲还是每天晚上去帮忙,有时候浇水,有时候除草。老根教她怎么判断甘蔗苗需要浇水,怎么施肥才能让甘蔗苗长得更壮。秀莲学得很快,没多久就成了老根的好帮手。
小娟有时候也会跟着秀莲去甘蔗地,帮着拔草。她拔草的动作很慢,还会不小心把甘蔗苗当成草拔掉,老根就耐心地教她怎么区分甘蔗苗和草。小娟学得很认真,慢慢就不会拔错了。
有一天,小娟在甘蔗地里拔草,突然发现了一只小蚂蚱,她高兴地喊:“娘,周爷爷,你们看,小蚂蚱!”
老根和秀莲走过去,看见小娟手里拿着一只绿色的小蚂蚱,笑得很开心。老根蹲下来,摸了摸小娟的头:“娟儿,别抓它,让它在地里待着,它能帮咱们吃害虫。”
小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小蚂蚱放了:“小蚂蚱,你快走吧,去吃害虫,帮咱们的甘蔗苗长得更壮。”
看着小娟天真的样子,老根和秀莲都笑了。地里的甘蔗苗绿油油的,在春风里轻轻摇晃,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四月份的时候,甘蔗苗已经长到一尺多高了,绿油油的,很壮实。老根看着地里的甘蔗苗,心里很踏实。他知道,只要好好照顾,秋天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这天晚上,秀莲和老根在地里浇水,周强也过来帮忙。三人一边浇水,一边聊天。
“秀莲姐,”周强突然开口,“我跟王老板商量好了,等今年夏天,我想跟他学做厨师。王老板说,我要是肯学,他就教我。”
秀莲很高兴:“真的吗?那太好了!学会了厨师,以后就能自己开个小饭馆,比打杂强多了。”
老根也很开心:“周强,你要是学会了厨师,以后我就不用自己做饭了,天天去你饭馆吃。”
周强笑了:“行,到时候我给您做您最爱吃的红烧肉。”
三人都笑了,觉得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浇水浇到一半的时候,秀莲突然想起家里的婆婆还没吃饭,心里有点着急:“周大爷,周强,我得先回去了,我婆婆还没吃饭呢。”
老根点点头:“你快回去吧,剩下的活我们俩干就行。”
秀莲刚要走,周强突然说:“秀莲姐,你等一下,我跟你一起回去,我帮你给大娘送饭。”
秀莲愣了一下,然后笑了:“好啊,谢谢你,周强。”
两人一起往家走,路上,周强突然说:“秀莲姐,我爹跟我说,你是个好人,这些年,多亏了你照顾他。我也觉得,你是个好人。”
秀莲笑了:“周强,你别这么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你爹也是个好人,在我最难的时候,帮了我很多。”
“秀莲姐,”周强又说,“我爹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以后你要是有什么难处,跟我说,我帮你。”
秀莲心里暖暖的:“好,谢谢你,周强。”
回到家,秀莲给婆婆盛了饭,周强帮忙喂婆婆吃。婆婆看着周强,笑着说:“周强是个好孩子,懂事,孝顺。”
周强不好意思地笑了:“大娘,这是我应该做的。”
喂完婆婆,周强又帮秀莲洗了碗,才回自己家。秀莲看着周强的背影,心里很踏实——她知道,老根有这么个懂事的儿子,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春天的甘蔗地里,甘蔗苗长得越来越壮,绿油油的,充满了生机。秀莲知道,这不仅仅是甘蔗苗,更是希望的种子,种在地里,也种在每个人的心里。她相信,等到秋天,甘蔗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日子,会像甘蔗一样,甜甜蜜蜜,越来越好。
第八章 岁月里的甜,是互相扶持的暖
日子一天天过去,甘蔗苗长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壮。夏天的时候,甘蔗地里一片翠绿,甘蔗叶在风里轻轻摇晃,像一片绿色的波浪。老根、秀莲和周强还是经常在地里忙活,浇水、施肥、除虫,看着甘蔗一天天长大,心里充满了期待。
周强跟着王老板学做厨师,进步很快。他每天早上早早地去饭馆,跟着王老板学切菜、炒菜,晚上回来的时候,还会给老根和秀莲家带点自己做的小菜,比如炒青菜、凉拌黄瓜,味道还不错。
小娟放暑假了,每天都会去甘蔗地帮忙,有时候给老根和秀莲送水,有时候帮着拔草。她还会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讲给老根和周强听,比如她学的古诗,学的数学题,老根和周强都听得很认真,有时候还会问她几个问题,小娟也会耐心地解答。
七月份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个收甘蔗苗的贩子,说要收购村里的甘蔗苗,用来做种。老根和秀莲商量着,要不要卖一部分甘蔗苗,能挣点钱,补贴家用。
“周大爷,我觉得可以卖一部分。”秀莲说,“咱们的甘蔗苗长得壮,能卖个好价钱。卖了一部分,剩下的也够咱们自己种,不影响秋天的收成。”
周强也说:“爹,秀莲姐说得对,卖一部分甘蔗苗,能挣点钱,给大娘买点好药,给小娟买点学习用品。”
老根想了想,点点头:“好,那就卖一部分。秀莲,你跟贩子谈谈价钱,你会说话,能卖个好价钱。”
秀莲笑了:“好,我明天就跟贩子谈。”
第二天,秀莲跟贩子谈好了价钱,一根甘蔗苗卖五毛钱,他们卖了两百根,一共卖了一百块钱。秀莲把钱分成两份,一份五十块给老根,一份五十块自己留着。
老根不肯收:“秀莲,这甘蔗苗是我种的,你只是帮忙,这钱应该给你。”
“周大爷,您别这么说,我也帮了忙,这钱咱们一人一半,正好。”秀莲说,把钱塞到老根手里,“您拿着,给周强买点好东西,他学厨师辛苦。”
老根没办法,只好收下了。他用这五十块钱,给周强买了一套新的厨师服,给小娟买了一个新的文具盒,剩下的钱,又给秀莲的婆婆买了两盒药。
秀莲知道了,心里很感激。她觉得,老根总是想着别人,从来不想着自己。
秋天很快就到了,甘蔗地里的甘蔗成熟了,秆子紫黑,叶子发黄,一靠近就能闻到甜香。老根、秀莲和周强开始忙着收割甘蔗,周强因为学厨师,只有晚上和周末能过来帮忙,但他干活很卖力,拉甘蔗、捆甘蔗,都是重活,他都抢着干。
收割完甘蔗,他们还是像去年一样,拉去镇上的小学门口卖。周强周末的时候,也会跟着去帮忙,他力气大,负责拉甘蔗、搬甘蔗,秀莲负责称甘蔗、收钱,老根负责削甘蔗,三人配合得很默契。
今年的甘蔗比去年长得还好,更甜,更粗实,卖得也更好。不到两天,两千多斤甘蔗就卖完了,一共卖了两百八十多块钱。老根把钱分成三份,一份一百块给秀莲,一份一百块自己留着,一份八十块给周强。
“周强,这是你的,你帮忙拉甘蔗,辛苦你了。”老根说,把钱递给周强。
周强不肯收:“爹,我不用,我现在在饭馆上班,能挣钱了。这钱您和秀莲姐分了吧,你们辛苦。”
“让你拿着你就拿着。”老根把钱塞到他手里,“这是你应得的,以后你学厨师,还要花钱呢。”
周强没办法,只好收下了。秀莲看着他们父子俩,心里暖暖的。
卖完甘蔗的第二天,秀莲用卖甘蔗的钱,给小娟买了一个新的书包和几本书,给婆婆买了两盒好药,剩下的钱,又给老根和周强买了两件新的衬衫。
“周大爷,周强,这是我给你们买的衬衫,你们试试,看合不合身。”秀莲把衬衫递给他们。
老根和周强接过衬衫,心里暖暖的。老根穿上衬衫,正好合身,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笑得合不拢嘴:“秀莲,谢谢你,这衬衫真好看。”
周强也穿上衬衫,很合身,他说:“秀莲姐,谢谢你,我以后上班就能穿了。”
秀莲笑了:“你们喜欢就好。”
日子一天天过去,冬天又来了。周强的厨师手艺越来越好了,王老板已经开始让他独立做一些简单的菜了,比如炒青菜、红烧肉,味道很好,顾客都很喜欢。
老根的身体也很好,每天都会去甘蔗地里看看,虽然地里没什么活儿,但他还是习惯去看看,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秀莲的婆婆身体也比以前好多了,哮喘很少犯了,有时候还能坐起来,跟秀莲聊聊天,看看小娟写作业。
小娟的学习成绩也很好,在班里名列前茅,老师经常表扬她,说她是个懂事、努力的孩子。
有一天,村里的村长来秀莲家串门,看见秀莲、老根和周强在一起吃饭,笑得很开心,心里很感慨:“秀莲,老根,周强,你们现在真是像一家人一样,真好。村里要是多几户像你们这样互相帮助的人家,就好了。”
秀莲笑了:“村长,我们只是互相帮忙,都是应该的。”
老根也说:“是啊,远亲不如近邻,互相帮忙,日子才能过得好。”
村长点点头:“说得对,远亲不如近邻。你们的事,村里的人都看在眼里,都夸你们呢。”
吃完饭,村长走了。秀莲、老根和周强坐在堂屋里,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都很踏实。
秀莲想起去年秋天,自己因为没钱给小娟交学费,半夜去偷甘蔗,被老根抓住。那时候,她觉得天塌了,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可现在,她有了老根和周强的帮助,有了婆婆和小娟的陪伴,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她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老根的善良,离不开周强的懂事,更离不开彼此之间的互相扶持。
老根也想起去年秋天,自己抓住秀莲偷甘蔗,看着她哭得那么伤心,心里不忍,提出让她帮忙干活换甘蔗。那时候,他只是觉得秀莲不容易,想帮她一把。可没想到,这一帮,却帮出了一段像亲人一样的感情。他觉得,有秀莲和周强在身边,自己的晚年生活,不再孤单,反而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周强看着秀莲和老根,心里很感激。他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生活,能学到厨师的手艺,离不开秀莲的帮助,离不开父亲的支持。他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努力,学好厨师,开一家自己的小饭馆,让父亲和秀莲姐都过上好日子。
月光洒在屋里,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暖暖的。窗外的风很轻,带着冬天的寒意,可屋里的人,心里却像揣着一个暖炉,暖烘烘的。
秀莲知道,未来的日子,可能还会有困难,还会有挑战,但只要他们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把日子过得像甘蔗一样,甜甜蜜蜜,越来越好。而那段从偷甘蔗开始的缘分,也会像地里的甘蔗一样,一年又一年,生长在岁月里,散发着人间最朴实、最温暖的甜。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