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篇】构建科研体系,改写国际指南丨中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照护体系四分之一世纪历程特别报道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1 09:55 1

摘要:四分之一世纪前,国内肺栓塞相关研究总体较为薄弱。临床对肺栓塞的重视程度不高,病例相对较少,几乎没有相关科研论文。到如今,肺栓塞相关科研论文数量相比过去增长了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研究成果不仅登上国际舞台,更改写了国际指南,推动了临床实践的革新。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刘则伯)四分之一世纪前,国内肺栓塞相关研究总体较为薄弱。临床对肺栓塞的重视程度不高,病例相对较少,几乎没有相关科研论文。到如今,肺栓塞相关科研论文数量相比过去增长了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研究成果不仅登上国际舞台,更改写了国际指南,推动了临床实践的革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媛华教授介绍,为了改变对肺栓塞认知“空白”的状况,2001年,王辰院士提出要“提高意识、规范诊疗、加强研究”的推进策略,同年全国肺栓塞防治研究协作组成立。肺栓塞规范化诊治方法的研究被纳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历经五个“五年计划”,我国肺栓塞科研在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发病机制以及基础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大量成果。

“四分之一世纪以来,我国在肺栓塞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实现了从认知到证据、从经验到数据的跨越式发展。”杨媛华表示,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国肺栓塞科研四分之一世纪以来最鲜明的印记——以科学证据驱动临床实践,以本土研究支撑中国标准,让疾病认知与防治能力迈向国际前沿。

从无到有,完善肺栓塞相关研究

肺栓塞的研究涉及临床发病特点、流行病学、遗传学、临床诊疗以及预防的方方面面。杨媛华介绍,2006年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的前瞻性研究,为中国肺栓塞人群“画像”,系统总结了中国肺栓塞临床发病特点,不明原因的劳力性呼吸困难为国人患者最常见症状,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三联征”仅见于1/5国人患者,纠正了以“三联征”作为肺栓塞典型特征的观念。

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大样本注册登记研究,基本摸清了肺栓塞在中国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在遗传学研究方面,科研团队系统阐明了中国人群独特的易感基因谱系,为肺栓塞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发现,欧美人群主要以因子V Leiden和凝血酶原20210A突变为主要易感因素,而在中国人群中,这两种突变极为罕见。相反,蛋白S缺乏、蛋白C缺乏及抗凝血酶缺乏成为中国肺栓塞人群主要遗传易感特征。此外,研究团队还建立了适用于汉族人群的肺栓塞多基因风险评估模型,为个体化风险预测和精准防控提供了坚实基础。在预防领域,依托国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体系的建设推广,国内科研机构相继开展了VTE防控的系统研究。虽然我国在VTE预防率方面仍存在不足,但防治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特别是在院内风险评估、药物预防依从性及出院后管理等方面均取得明显进展。

“在科研成果的驱动下,肺栓塞的防治取得显著成效。”杨媛华表示,肺栓塞患者住院病死率从1990年代中期的25%左右下降至3.7%。

“我们的研究视野也逐渐从常见的肺栓塞和静脉血栓栓塞症,拓展到更为罕见、临床上更具挑战的肺动脉肉瘤这一罕见恶性肿瘤。”杨媛华介绍,团队开展核素显像在肺动脉肉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证实核素显像可显著提升肺动脉肉瘤诊断的准确率,为该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可靠的方式。此外,由中日友好医院牵头的肺动脉肉瘤研究也正在进行中,目前已入组100多例患者,该研究有望为肺动脉肉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改写国际指南

肺栓塞的诊疗存在诸多争议,抗凝药物的选择、溶栓剂量的权衡、导管介入、体外膜肺氧合的适用场景等诸多问题都亟待解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指南,如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欧洲心脏病学会都推荐使用100毫克rt-PA进行溶栓,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一剂量虽然有效,却往往伴随较高的出血风险。基于此,协作组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是否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通过降低剂量来提高安全性?

杨媛华介绍,由协作组牵头,王辰院士团队开展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比较50毫克与传统100毫克rt-PA溶栓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显示,50毫克方案在改善肺动脉阻塞、缓解症状等方面与100毫克组相当,但出血并发症显著减少。该研究于2010在Chest杂志发表,同期述评指出,一半剂量,相同的疗效,更少的出血,该研究为rt-PA在肺栓塞患者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这是中国肺栓塞研究的里程碑。”杨媛华指出,该成果不仅被写入国内指南,也于2012年被写入ACCP肺栓塞实践指南,在随后的欧美研究中,低剂量rt-PA溶栓方案同样被证实安全有效。

肺栓塞的诊疗领域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争议,杨媛华表示,未来要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向临床,服务肺栓塞患者。在患者管理方面,要强化出院后患者的长期随访与康复管理,借助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化监测手段,持续追踪患者健康状态,提升生活质量,降低复发及慢性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风险。同时,在预防领域,将通过机器学习、数据抓取等技术手段,开发智能化、强制化的风险管理系统,帮助医生更高效地识别风险、提高防控意识。在诊断方面,也将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影像学中的应用,并加强生物标志物研究,寻找新的指标用于疾病的早期识别与危险分层,从而实现更准确的诊断与更科学的风险评估。

来源:医师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