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上幽门螺杆菌的人,最后身体都怎么样了?消化科医生说出答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1 09:52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9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小陈今年32岁,是一名程序员,平时工作忙、作息乱,三餐常靠泡面和外卖凑合。前段时间他经常感觉胃胀、恶心、打嗝,甚至还隐隐作痛,以为是吃坏了肚子,自行吃了点胃药应付过去。

但症状不但没缓解,反而越来越频繁。他到医院做了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慢性炎症,还检测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医生告诉他:“这个菌可不能忽视,不及时治疗,后果可能很严重。”

很多人听说过幽门螺杆菌,却并不了解它的危险性。更有人感染了也不当回事,结果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那么,染上幽门螺杆菌,身体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真的会得胃癌吗?

让我们听听消化科医生怎么说。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生活在人体胃部的螺旋形细菌,能在胃酸强烈的环境下生存繁殖。它可以通过口-口、粪-口传播,常见于共餐、共用餐具或亲密接触。

据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数据,我国成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接近50%,也就是说,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可能是“带菌者”。

但感染后并非人人都会立刻出现症状,这也让很多人掉以轻心。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过程,往往是“温水煮青蛙”式的缓慢变化。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医生指出,大多数患者的病变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 慢性浅表性胃炎

这是最初期的反应,患者可能出现胃胀、打嗝、食欲差等不适。但症状轻微、时好时坏,很多人并不重视。

2. 慢性萎缩性胃炎

随着感染持续,胃黏膜会逐渐萎缩,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下降。此时胃部保护屏障被削弱,进一步加剧损伤。

3. 胃黏膜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这是癌前病变阶段,胃黏膜细胞开始向肠道细胞转化,出现细胞结构异常,癌变风险大幅提升。

4. 胃癌

根据《中华消化杂志》发布的数据,我国约80%—90%的胃癌患者感染过幽门螺杆菌。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将其列为一类致癌物

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幕后推手”,虽然不一定人人都会癌变,但它的确显著增加了风险。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生表示,以下人群是感染高危对象:

· 与携带者长期共餐、共用餐具的家庭成员

· 经常在外就餐、卫生条件差的人

· 有口腔疾病或胃病史的人

· 儿童与老年人,免疫力较低

尤其是家庭传播最为常见。研究发现,如果家中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全家人感染的概率可达60%以上

因此,医生建议:一人确诊,全家筛查;一人治疗,全家防护。

答案是——可以治,而且越早越好。

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四联疗法”,即服用两种抗生素、抑酸药和铋剂,疗程7—14天。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布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共识意见(2022年版)》,初次治疗的成功率可达80%—90%以上

但问题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感染了,或者拒绝做胃镜和呼气试验,错过了最佳窗口。

医生提醒:40岁以上人群、有胃病史者、家族有胃癌史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幽门螺杆菌筛查。

虽然幽门螺杆菌可以被根除,但复发率依然存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显示,根除治疗后的一年内复发率在5%—10%之间

导致复发的常见原因包括:

· 家庭成员未同时治疗,反复交叉感染

· 饮食不洁、共用餐具

· 使用抗生素不规范,细菌产生耐药性

因此,医生特别强调:治疗期间必须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

此外,治疗后应至少间隔4周进行复查,确认是否根除。

要想远离幽门螺杆菌,关键在于防“口”之患。医生总结了以下几点:

· 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公勺

· 不共用牙刷、杯子、筷子

· 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口腔清洁

· 不吃生冷、未清洗干净的食物

· 避免频繁在外就餐,尤其是路边摊

很多人觉得这些细节“麻烦”,但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习惯,决定了你是否成为幽门螺杆菌的“猎物”。

幽门螺杆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当回事。

很多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而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点——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未及时治疗

如果你经常胃胀、胃痛、打嗝、反酸,或者家里有人感染过幽门螺杆菌,请不要犹豫,尽快筛查。

因为,任何时候开始重视健康,都不算晚。

参考资料:

[1]《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共识意见(2022年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2]《胃癌早期筛查和幽门螺杆菌防控建议》,国家癌症中心
[3]《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21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骨伤科李大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