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抗日斗争中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集中彰显。
东北抗联精神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为根基,孕育于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关键时刻,产生于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炼就于极端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惨烈的军事斗争之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号召东北人民奋起反抗。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先后派出周保中、赵尚志、杨靖宇等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创建抗日义勇军、反日游击队等抗日武装,并于1936年陆续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鼎盛时达11个军、3万余人,活动范围遍布东北三省的70多个县。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这支队伍武器简陋、爬冰卧雪、餐风饮露,经历了人类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艰难困苦,独立坚持游击战争14年之久,牵制了数十万日伪军,涌现出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白山黑水之间,东北抗联将士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形成了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基本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铸就了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永激后人的不朽丰碑。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柱石之基。东北抗联从创建之初,就坚定不移地接受党的领导。杨靖宇在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期间,始终以党的理论指导斗争。他在密林中创办“密营学校”,向战士们讲解《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用“只有跟着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凝聚队伍。抗联将领赵尚志,曾因错误路线两次被撤销职务、开除党籍,但他始终忠诚于党,坚信党的组织原则,多次向党组织提交申诉。1940年3月,他在写给北满省委的《请求书》中诚恳地写道:“我万分地向党请求党审查,给我从组织上恢复党籍,领导我的工作。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在得到党组织恢复党籍的通知后,他立即重返战场。抗联将领周保中说:“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想念延安真像孩子想娘一样。”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段“啃树皮、吃草根”的岁月。虽然部队被打散,战士们转入深山密营,几乎过着原始人的生活,但他们依然坚持小股游击,袭击日伪据点。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正是因为内心有一个强大的信念支柱——党的领导。他们相信,党中央一定还在领导着全国的抗战,他们在这里的坚持,就是党在东北不倒的旗帜。东北抗联将士用14年的斗争史实,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刻进了血脉。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特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以“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的决绝,用生命诠释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抗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1932年受党派遣赴东北抗日,他在信中写道:“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已将家中父母托付亲友,此生唯有以抗日救国为己任。”在东北的10年间,他走遍南满各地组织武装,即便患上严重的肺结核,仍坚持在密林中指挥作战。1941年,他在濛江密营病逝前,嘱咐身边战士:“要坚持到底,把鬼子赶出中国去,我虽不能再回家,但看到国家光复,便是对父母最好的告慰。”东北抗联打破阶级、民族界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抗外敌,构建起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1933年,杨靖宇得知山林队“老北风”部有抗日之心,便亲自上门联络,提出“不分党派、不分阶级,一致抗日”的主张,说服“老北风”接受抗联改编。此外,抗联队伍还积极团结朝鲜族群众、蒙古族牧民与汉族、满族战友并肩作战。这种“民族大义高于一切”的团结,让东北的抗日力量拧成一股绳,在孤悬敌后的环境中形成强大合力。黄埔军校出身的赵尚志有着极高的军事素养,指挥了东北抗联斗争史上的多场著名战役,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日伪军甚至开出了万元赏金缉拿赵尚志:“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肉得一两银。”1942年2月,他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俘,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年仅34岁。东北抗联将士用14年的喋血苦战,将“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刻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底蕴标识。有这样一组数据,震撼人心:在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东北抗日联军有数万名将士血染疆场,百余名师以上干部、30余名军以上干部壮烈牺牲……抗联将士在血与火中淬炼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1939年至1940年,是抗联最艰难的“密营时期”。日军推行“归屯并户”,烧毁抗联密营,切断补给线。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在日记中记录:“白雪铺满大地,山中雪积及尺……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水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粮食断绝时,他们就煮皮带、挖野菜、剥树皮。杨靖宇麾下的战士李敏回忆:“有次连续七天没吃东西,战士们嚼着棉絮,却没人说过一句放弃的话,因为大家都知道,多坚持一天,就多一分抗日的希望。”即便在这样的绝境中,抗日斗争从未停止。从1932年至1940年,包括东北抗日联军、抗日义勇军在内的东北抗日武装共出击154761次,平均每天出击52次。1937年,杨靖宇率抗联第一路军一部,在辽宁本溪摩天岭设伏。日军调集千余名装备精良的关东军,配备迫击炮、重机枪,企图一举歼灭抗联部队。此战持续一整天,抗联以伤亡百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300余人,击毁汽车10余辆。1938年“小孤山战斗”,抗联第五军某部12名战士为掩护大部队转移,与数百名日军激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日军也付出了伤亡80余人的代价。1938年,冷云等8名女战士在掩护部队突围后,弹尽援绝,手挽手投入乌斯浑河,壮烈殉国。1940年,杨靖宇在濛江县境内与敌周旋5昼夜,最终孤身一人与大量敌人战斗至最后一息。东北抗联将士用14年的浴血奋战,将“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熔铸成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来源: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