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足球的漫长暗夜里,郑智曾是少数亮得刺眼的星。两座亚冠奖杯、亚洲足球先生、英伦留洋、国足队长……这些光环足以将他塑造成一代人的偶像。可奇怪的是,当他退役多年,舆论对他的评价却始终掺杂着复杂的情绪——有人尊重,有人漠然,更有不少人直言“讨厌”。
在中国足球的漫长暗夜里,郑智曾是少数亮得刺眼的星。两座亚冠奖杯、亚洲足球先生、英伦留洋、国足队长……这些光环足以将他塑造成一代人的偶像。可奇怪的是,当他退役多年,舆论对他的评价却始终掺杂着复杂的情绪——有人尊重,有人漠然,更有不少人直言“讨厌”。
作为1980年出生的球员,当他2004年亚洲杯才在国家队站稳脚跟时,韩日世界杯的狂欢已落幕两年。米卢曾说:“如果郑智早一年冒头,我绝对带他去世界杯。”可惜,足球没有如果。这种命运的错位,让郑智在荣誉簿上始终矮了一头——他不是“功臣一代”,而是“后功臣时代”的领军人。
郑智独立带队的年代,正是国足自由落体的开始。
2004年世预赛,他射失点球,国足7-0大胜中国香港却因净胜球出局;此后多年,国足屡战屡败,连亚洲区决赛圈都成了奢望。那些年,我们记得住郑智拼到染黄的背影,却更记得惨败泰国后的沉默、被叙利亚绝平时的绝望。
郑智的壮志未酬,恰恰映照着中国足球的江河日下。球迷对那段苦难岁月本能地抗拒,而作为队长的他,自然成了这种情绪的投射对象。
俱乐部层面,郑智的职业生涯堪称辉煌,却也“漂泊”。
从深圳健力宝的初露锋芒,到山东鲁能的国内称霸,再到广州恒大的亚冠登顶,他辗转多队,荣誉等身。但问题在于:他到底是哪家俱乐部的图腾?
深圳球迷或许记得他年少轻狂,鲁能球迷怀念他中场调度,恒大球迷感谢他王朝基石——但哪一方都不会将他视为“唯一”。相比之下,肇俊哲在辽足二十年的坚守、徐云力在国安的“队魂”身份,更容易凝结死忠球迷的情感。
郑智的“职业”,反而成了他球迷缘的短板。球迷的情感是感性甚至任性的。
即便忘记具体比分,很多人仍清晰记得郑智“死亡凝视”队友的眼神——那是在国足战平马来西亚后,他被拍到怒视年轻球员的瞬间。这一镜头迅速病毒式传播,有人赞他“责任心强”,更多人骂他“甩锅”、“摆大佬架子”。这正是公众人物的无奈:高光时刻需要积累,负面印象只需一瞬。
他拥有亚洲顶级的实力,却生不逢时;他扛着球队前进,却总在关键战役功亏一篑;他荣誉满身,却像流星划过三家俱乐部的天空,未留下一座永恒的城。
当我们嘲讽他“点球不进”、“死亡凝视”时,何尝不是在嘲讽那个一次次让我们失望的中国足球?他的“讨厌”,是一个时代的注脚。而那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曾参与其中。
来源:空穆郡下飞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