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文里的司马懿,总顶着 “狼顾权臣” 的骂名。他藏在曹魏朝堂的阴影里,靠高平陵之变夺权,成了后世口中 “窃国奸贼” 的模板。
戏文里的司马懿,总顶着 “狼顾权臣” 的骂名。他藏在曹魏朝堂的阴影里,靠高平陵之变夺权,成了后世口中 “窃国奸贼” 的模板。
可同样是篡位,杨坚踩着北周的根基建隋,却被赞为 “开皇明君”。《隋书》里说他 “鸿基肇建,率土归心”,几乎听不到骂声。
同是夺权,为何评价天差地别?答案藏在篡位的底色、执政的实绩,还有历史的账本里。
一、篡位的 “起点”:是趁乱收拾残局,还是恃功谋夺江山?
司马懿的篡位,是 “鸠占鹊巢” 的算计。他出身河内望族,23 岁就入曹操幕府,受曹丕、曹叡两朝托孤,堪称曹魏的 “柱石之臣”。
可曹叡死后,曹爽专权排挤他,司马懿干脆装病蛰伏。嘉平元年,他趁曹爽陪曹芳祭高平陵,突然发动政变。
三千死士一夜集结,抢占司马门、控制武库,还挟持郭太后发号施令。曹爽本有挟天子退许昌的机会,却被他 “保你富家翁” 的许诺骗降,最终落得三族被诛的下场。
此时的曹魏,虽有内斗却未到崩塌地步。司马懿打着 “清君侧” 的旗号,行的却是夺权之实,难免被骂 “背主忘恩”。
杨坚的篡位,更像 “收拾烂摊子”。他是北周外戚,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可周宣帝荒诞暴虐,在位一年就禅位给 7 岁的儿子宇文阐,自己躲在后宫酗酒享乐,22 岁便暴亡。
此时的北周,朝政混乱,地方藩王蠢蠢欲动。杨坚受遗诏辅政时,朝堂上下几乎是 “倒逼” 他掌权 —— 群臣怕幼主被权臣操控,宗室无力稳定局面,连鲜卑贵族都主动依附。
他的夺权,始于 “救亡” 而非 “谋逆”。对比司马懿的 “趁人之危”,杨坚的起点自带 “顺天应人” 的底色。
二、夺权的 “手段”:是血洗朝堂,还是柔性过渡?
司马懿夺权,是刀光剑影的屠杀。高平陵之变后,他不仅杀了曹爽一族,还株连何晏、邓飏等名士,前后牵连数千人。
太尉蒋济曾劝他 “留曹爽一命以全宗室”,他却翻脸不认账。后来连反对他的王凌,都被他挖坟曝尸,诛灭三族。这种狠辣,让士大夫阶层不寒而栗。
更要命的是,司马家的夺权持续了三代。司马懿奠基,司马师废曹芳,司马昭杀曹髦,直到司马炎才正式篡魏。
祖孙三代接力 “弑君逼宫”,把 “不忠不义” 刻在了骨子里。难怪唐太宗在《晋书》里骂司马懿:“欺伪以成功,猜忍以自安”。
杨坚夺权,虽有流血却留有余地。他辅政后,北周宗室尉迟迥、宇文招等人起兵反叛,他派兵平定,诛杀了带头的藩王。
但对普通宗室和大臣,他多是安抚。比如封宇文阐为介国公,保留其宗庙;对北周旧臣李德林、高颎,更是委以重任。
他的篡位流程也 “合规”:先是群臣劝进,再是宇文阐禅让,最后三次推辞才登基。这套 “禅让戏码” 虽假,却符合当时的政治伦理,减少了舆论阻力。
相比司马家的 “连环杀戮”,杨坚的夺权更显 “温和”,自然少了些骂名。
三、执政的 “账本”:是留下乱世,还是开创盛世?
历史最公平,从来以实绩论英雄。司马懿和他的后人,给天下留下了一本 “烂账”。
司马炎篡魏建晋后,虽统一三国,却迅速堕落。他选白痴儿子司马衷当继承人,还封了 27 个同姓王,直接埋下 “八王之乱” 的祸根。
短短十六年,中原就陷入混战。紧接着五胡乱华爆发,洛阳城破,百姓流亡,“千里无烟,人相食”。
这场持续百年的灾难,源头直指司马家的治理无能。后人骂司马懿,实则是骂他开创的王朝 “祸国殃民”。
杨坚则交出了一本 “满分答卷”。他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结束分裂 ——589 年派杨广灭陈,终结了近三百年的南北朝乱世。
随后的 “开皇之治”,更是创下奇迹:他改革官制,设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后世千年的政治框架;推行均田制,让农民有地种;轻徭薄赋,存粮够全国吃几十年。
《隋书》记载,开皇末年全国人口从 300 多万户增至 890 万户,仓库里的粮食到唐朝贞观年间还没吃完。
百姓不管谁当皇帝,只盼安居乐业。杨坚给了他们太平日子,篡位的 “原罪” 自然被淡化。
四、历史的 “叙事”:是被正统否定,还是被后世认可?
历史评价,从来离不开 “叙事权”。司马家的晋朝短命而混乱,还开了 “禅让篡权” 的坏头,自然被后世正统王朝批判。
唐太宗主持修《晋书》时,亲自给司马懿写评语,骂他 “无君之心”“迹其猜忍,盖有符于狼顾”。唐朝作为大一统王朝,必须强调 “忠君”,司马懿自然成了反面教材。
到了《三国演义》,罗贯中更是把他塑造成 “老奸巨猾” 的代表,“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的桥段,让他的奸臣形象深入人心。
杨坚则幸运得多。他建立的隋朝,虽只传两代,却为唐朝铺好了路。唐朝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科举制,连大运河都是在隋代基础上开凿的。
唐朝修《隋书》时,虽批评杨坚 “晚年猜忌”,却极力肯定他的功绩:“鸿恩大德,前古未比”。这种 “继承性认可”,让杨坚的形象正面许多。
更重要的是,杨坚统一南北、恢复汉制,符合汉族士大夫的 “正统期待”。相比司马家带来的乱世,他更像 “华夏文明的拯救者”。
五、人性的 “天平”:是伪善隐忍,还是务实勤政?
个人品行的差异,也影响着后世评价。司马懿的一生,都在 “隐忍伪装”。
他对曹操卑躬屈膝,对曹丕尽心辅佐,可背后却在悄悄培植势力。曹叡问他 “后事托谁”,他含泪表忠心,转头就策划夺权。
这种 “两面三刀”,最遭人唾弃。明末王夫之骂他:“包藏祸心,潜持国柄,其罪可胜诛哉!”
杨坚则是出了名的 “务实勤政”。他称帝后,每天清晨就上朝,直到日落才回宫;吃饭不过一肉,穿衣都是旧布,连后宫嫔妃都不许穿华丽衣服。
他还怕官吏贪污,派人暗中巡查,发现贪官就严惩。有个县令受贿一匹绢,被他当众处死,吓得全国官吏不敢妄为。
虽然他晚年多疑好杀,但前期的勤政爱民有目共睹。百姓记得他的好,自然不愿苛责他的 “篡位”。
结语:历史从不只看 “怎么来”,更看 “带来了什么”
司马懿和杨坚的评价差异,说到底是 “功过天平” 的倾斜。
司马懿夺权后,留给子孙的是权术,留给天下的是战乱。他的 “篡位”,是为了家族私利,最终祸国殃民。
杨坚夺权后,留给后世的是制度,留给百姓的是太平。他的 “篡位”,更像结束乱世的 “必要手段”,最终利在千秋。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人们骂司马懿,不是骂他 “篡位” 本身,而是骂他篡权后 “无所建树,反造灾难”;人们赞杨坚,也不是原谅他 “篡位” 的行为,而是认可他掌权后 “再造一统,开创盛世”。
就像史学家陈寅恪说的:“评价帝王,当观其治国实绩,而非拘泥于夺权手段。” 这或许就是杨坚不被骂的根本原因 —— 他用一生的功绩,给了历史一个满意的答案。
来源:小豫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