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空经济绝非“空中楼阁”,其生命力根植于对实体经济深刻的赋能与提质。为避免陷入“重技术、轻市场”的误区,本文提出,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赋能增效”与“民生为本”两大核心原则,构建以“空天一体、一网统飞、一飞多用”为基石,以“政府主导基建、央企搭建平台、民
本文转自:《秦智》期刊-2025年/10月刊
王井水
编者按: 低空经济绝非“空中楼阁”,其生命力根植于对实体经济深刻的赋能与提质。为避免陷入“重技术、轻市场”的误区,本文提出,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赋能增效”与“民生为本”两大核心原则,构建以“空天一体、一网统飞、一飞多用”为基石,以“政府主导基建、央企搭建平台、民企繁荣生态”为路径的协同推进模式。本策论旨在系统阐述如何通过这一模式,实现低空经济从“可飞”向“好用”、“盈利”的实质性跨越,使其真正成为扩大内需、创造就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迈向共同富裕的新质生产力典范。
一、 形势与误区: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必要性与现实紧迫性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在低空领域加速布局,争夺未来交通与产业变革的制高点。我国拥有全球领先的无人机产业体系、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展低空经济机遇空前。然而,实践中存在三大亟待纠正的误区:
1. “技术空转”风险: 部分规划与投资过度聚焦飞行器本身的性能参数,却与下游应用场景和盈利模式脱节,导致先进技术“束之高阁”,无法形成商业闭环。
2. “替代恐惧”叙事: 片面强调“无人化”的替代效应,易在社会层面引发就业焦虑,忽视了新技术催生新业态、创造新岗位的巨大潜力,可能招致不必要的舆论阻力。
3. “碎片化”发展困局: 各地、各企业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标准、网络和管理规则,导致空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
因此,本策论认为,推动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在于进行顶层设计的范式转变:从追求“飞起来”到实现“用得好”,从“孤立盆景”到“融合森林”,最终落脚于“稳就业、促增收、惠民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 核心基石:构建“三位一体”的下一代低空基础设施体系
低空经济要成为像高铁、移动支付一样的国家竞争优势,必须首先建成世界领先的、统一智能的基础设施体系。这是市场力量难以独立完成、必须由国家力量主导的“硬基建”与“软基建”。
(一) “空天一体”:打造低空活动的“神经中枢”
· 策论建议1:实施“天基信息赋能低空”专项工程。 强化北斗系统在低空的高精度、高完好性服务能力,确保导航信号可靠。推动通信卫星资源向低空用户开放,实现偏远地区、海洋上空的无缝通信覆盖。建立卫星遥感数据与低空飞行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为气象预警、灾害评估、航线规划提供天基支持。
· 行动路径: 由国家航天局、工信部牵头,联合中国卫通、中国移动等央企,制定低空领域天基服务标准与接口规范,降低民企使用门槛。
(二) “一网统飞”:建设国家级的“低空智联网”
· 策论建议2:启动“国家低空交通管理系统”重大科技专项与示范工程。 借鉴国家电网、高铁网络的建设经验,构建一个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的低空运行服务体系。该系统应具备实时监视、智能调度、空域动态管理、飞行服务保障等核心功能。
· 行动路径: 由民航局牵头,联合航空工业、中国电科等央企,成立国家级运营主体。先行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条件成熟的区域开展示范,验证技术路线和管理模式,再逐步向全国推广。
(三) “一飞多用”:鼓励平台化、模块化的航空器研发
· 策论建议3:设立“一飞多用”飞行平台研发引导基金。 在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中,优先支持能够通过快速更换任务模块(如货运箱、灭火弹、巡检传感器、医疗舱等)适应多种场景的飞行平台研发。
· 行动路径: 由工信部、科技部制定鼓励性目录,对符合“一飞多用”标准的产品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首台套补贴等政策倾斜,引导企业从源头设计上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 实施路径:构建“政-企-社”协同的治理与产业生态
清晰界定政府、央企、民企的角色与边界,是避免“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关键。
(一) 政府角色:从“审批者”转向“规划师、规则制定者与初始市场创造者”
· 策论建议4:推行“负面清单+分级分类”的空域管理模式。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大幅简化飞行计划审批流程,为商业化、规模化运营扫清障碍。同时,明确禁飞区、限飞区,划设充足的低空航路航线。
· 策论建议5:以公共采购和公共服务需求牵引产业初期发展。 各级政府可在城市管理(巡逻、消防)、农林作业(植保、播种)、环境保护(监测)、医疗急救(血液、器官转运)等领域,率先规模化采购低空运营服务,为产业提供宝贵的“初始订单”和实战验证场景。
(二) 央企使命:担当“体系主力军”与“生态筑基者”
· 策论建议6:明确要求部分央企承担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与核心平台运营任务。 如国家电网可负责电力巡检无人机网络的运营;中国邮政可牵头构建无人机干支线物流网络;中国石化可探索利用无人机进行油气管网巡检。
· 行动路径: 将低空经济相关任务纳入相关央企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励其不仅追求商业利益,更要履行打通产业链、降低社会总成本的战略责任。
(三) 民企空间:聚焦“应用创新”与“毛细血管”服务
· 策论建议7:实施“低空经济中小企业创新计划”。 鼓励民企在特定垂直领域(如精准农业、景区观光、影视航拍、快递配送)深耕细作,开发“小而美”的解决方案。支持其基于央企搭建的国家平台进行应用开发和增值服务创新。
· 行动路径: 设立专项风险投资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低空经济领域初创企业给予支持。鼓励大型平台型企业(如顺丰、京东、美团)开放其应用场景,与中小微企业合作。
四、 根本目标:将发展成果转化为普惠共享的社会福祉
低空经济的成功,最终要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检验。
(一) 着力培育“金字塔型”就业结构,确保“人有的干”
· 策论建议8:将低空经济领域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国家职业教育体系。 大规模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群体的无人机驾驶、运维、数据处理等技能培训,并建立职业资格认证标准。
· 行动路径: 人社部、教育部可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发标准化课程与教材,在全国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推广,并对取得认证的学员给予培训补贴。这既能解决产业人才短缺问题,又能有效促进高质量就业。
(二) 通过全产业链价值提升,实现“收益有的涨”
· 策论建议9:鼓励“低空经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模式。 重点支持低空技术在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应急救援、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提升这些行业的效率和质量,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从而让产业链上的所有参与者,从平台企业到一线劳动者,都能分享到增值收益。
· 行动路径: 对采用低空技术进行转型升级的传统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贴息。
(三) 构建安全、可信、包容的发展环境,保障“心有的稳”
· 策论建议10:强化社会沟通与公众参与。 主动向社会宣传低空经济的正面价值,普及安全知识,建立透明的数据使用和隐私保护政策。在起降场选址、航线规划等环节,充分听取社区居民意见,化解“邻避效应”。
· 策论建议11:建立健全安全事故责任认定与保险体系。 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针对低空经济的险种,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风险兜底。
五、 结论
发展低空经济,是一场涉及技术、产业、治理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我们必须摒弃短视的“技术秀”思维,立足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融合为方向,以协同为方法,以增效为目标,以共富为归宿。通过构建“空天一体、一网统飞、一飞多用”的坚实底座,畅通“政府统筹、央企引领、民企跟进”的产业循环,我们必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惠及亿万人民的低空经济发展之路,使其成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引擎。
作者简介:王井水,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来源:华夏国祥国会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