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每天上网课 3 小时,揉眼睛的次数越来越多”“刚上二年级就查出有 100 度近视,医生说再发展就要戴离焦镜了”“想控制屏幕使用时间,但作业、兴趣班全在网上,根本没法禁”…… 打开家长社群,类似的焦虑讨论总能轻易引发数十条共鸣。2025 年,随着中小学 “
“孩子每天上网课 3 小时,揉眼睛的次数越来越多”“刚上二年级就查出有 100 度近视,医生说再发展就要戴离焦镜了”“想控制屏幕使用时间,但作业、兴趣班全在网上,根本没法禁”…… 打开家长社群,类似的焦虑讨论总能轻易引发数十条共鸣。2025 年,随着中小学 “智慧课堂” 普及、线上学习场景常态化,“电子屏刚需” 与 “青少年近视防控” 的矛盾愈发尖锐,而这背后,是一个亟待用科技破局的民生命题。
一、“戒不掉的电子屏”:近视防控陷入 “两难困境”
“以前总觉得少看手机、电视就能防近视,现在才发现,连写作业都要对着电子屏。” 深圳家长李女士的困惑,道出了当下多数家庭的现状。在 “教育数字化” 与 “视力健康” 的双重需求下,传统 “禁屏式” 防控思路早已不适用,而新的矛盾点正不断凸显。
从校园场景来看,电子教学设备的普及正在改变传统课堂形态。不少学校引入电子白板、平板教学系统,部分科目甚至实现 “全课时电子屏授课”—— 这与教育部 “电子屏教学时长不超总课时 30%” 的建议形成落差。更关键的是,普通电子屏存在 “成像距离近、光线刺眼、易产生反光” 等问题,孩子长时间盯着屏幕,眼睛需要持续调节焦距,极易引发视疲劳;而课间 10 分钟的短暂休息,又难以抵消 40 分钟课堂的用眼负担。
家庭场景的 “用屏压力” 同样不小。据临床观察,青少年日均电子屏使用时长已涵盖 “网课 2-3 小时 + 课后作业 1 小时 + 娱乐 1 小时”,部分孩子甚至超过 5 小时。“不是不想控制,而是根本绕不开。”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生提到,“现在很多作业需要在教育 APP 上完成,兴趣班也多是线上直播,家长只能在‘保证学习’和‘保护视力’之间反复妥协。”
这种 “两难” 直接反映在近视数据上。尽管近视防控已推进多年,但低龄化、重度化趋势仍未逆转 —— 尤其 6-12 岁儿童,因眼球发育尚未成熟,长期近距离用眼导致的 “痉挛性近视”“远视储备消耗过快” 问题,正成为眼科临床的重点关注方向。“传统防控手段如离焦镜、角膜塑形镜,更多是‘矫正已发生的近视’,但对‘预防近视发生’和‘减少近距离用眼伤害’的作用有限。” 一位眼科专家坦言,“我们需要的是能融入‘看屏场景’的技术,从源头减少伤害。”
二、政策收官年:谁在破解 “防控落地难”?
2025 年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 年)》的收官之年,“青少年近视率每年降低 0.5 个百分点” 的目标进入冲刺阶段。但从实际推进来看,“政策要求” 与 “家庭执行” 之间仍存在断层 —— 核心问题在于,多数防控手段需要 “强依从性”,却难以适配日常场景。
比如 “每天 2 小时户外远眺”,是公认的有效防控方式,但受限于学业压力、天气条件、居住环境,能坚持的家庭不足三成;再如 “每 20 分钟看远 20 秒” 的 “20-20-20 法则”,在上网课、写电子作业时,孩子往往会因专注度忽略时间,家长也难以时刻监督。“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落地需要‘无感式’的解决方案 —— 让护眼不需要刻意坚持,而是融入日常行为。” 深圳市眼科医院视光科主任表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 “场景适配型” 技术开始进入公众视野,睿视科技的远像光屏 D1 便是其中之一。这款今年亮相深圳市眼科年会的产品,不仅凭借技术特点成为会场焦点,更在会后正式入驻深圳市眼科医院,成为医院临床合作的近视防控工具 —— 这一 “入院” 动作,背后是专业机构对其 “医疗级防控效果” 的认可。
从技术逻辑来看,远像光屏 D1 的核心是 “把近屏变远像”:基于睿视科技原创的远像技术,结合 AR 自由曲面光学原理,将电子屏上的图像通过光学系统放大、投远,模拟出 5 米至无穷远的观看效果。这意味着孩子在看电子屏上网课、写作业时,眼睛接收到的视觉信号与 “看远处景物” 类似,无需持续调节焦距,从根源上减少视疲劳和短暂性近视的累积。
“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正确使用远像光屏的孩子,不仅视疲劳症状明显减少,远视储备的消耗速度也比对照组慢。” 深圳市眼科医院视光科医生分享,“尤其对于需要频繁使用电子屏的孩子,它解决了‘不得不看’和‘害怕伤眼’的核心矛盾,这正是政策落地需要的‘桥梁型’技术。”
三、眼健康科技分化:从 “概念炒作” 到 “效果为王”
伴随近视防控需求升温,眼健康科技市场也迎来快速发展,但行业内部的分化正愈发明显:一边是低价 “防蓝光眼镜”“震动眼保仪” 等消费级产品充斥市场,多数缺乏临床数据支撑,甚至因技术参数不达标引发新的视力问题;另一边是具备医疗属性的创新技术,凭借临床验证、权威合作和场景适配,逐渐成为行业主流 —— 这种 “冰火两重天” 的格局,正在重塑市场对 “有效护眼” 的认知。
“很多家长买过几百块的防蓝光眼镜,戴了半年发现孩子近视还是涨了,就觉得‘护眼产品都是智商税’。” 一位眼视光行业从业者无奈表示,“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用科技’,而在于‘用什么样的科技’。真正有效的护眼技术,必须经过临床验证,能解决核心的‘近距离用眼伤害’问题,而不是停留在‘防蓝光’‘震动按摩’等表层功能。”
四、结语:护眼不是 “选择题”,而是 “必答题”
当电子屏成为教育、生活的必需品,“看屏” 与 “护眼” 就不该是一道 “二选一” 的选择题。从政策层面的目标要求,到家庭层面的现实焦虑,再到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三者正在形成合力 —— 而像远像光屏这样的技术方案,正是连接 “需求” 与 “解决” 的关键纽带。
它不只是一款产品,更代表着一种新的防控思路:不与 “电子屏时代” 对抗,而是用科技适配时代需求;不依赖 “刻意坚持”,而是让护眼融入日常。正如深圳市眼科医院在引入远像光屏 D1 时所说:“近视防控需要‘接地气’的技术,需要能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让每个孩子都能轻松获得的保护。”
对于家长而言,未来或许不再需要在 “让孩子学习” 和 “让孩子护眼” 之间纠结;对于行业而言,这种 “医疗级 + 场景化” 的创新路径,也将为更多民生领域的科技突破提供参考。毕竟,真正有价值的科技,从来不是追逐热点的 “概念炒作”,而是能扎根于需求、解决真问题的 “务实创新”—— 这或许就是睿视科技远像光屏带给行业的启示,也是近视防控能持续推进的核心动力。
来源:商贾便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