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吃完怎么这么口干,总想喝水?吃完药怎么不想吃饭了,会不会是抑郁食欲减退了?今天吃了睡得不错,明天担心不吃就睡不着了......吃了药第二天大脑思考都变慢了,长期吃会损伤大脑?
服用安眠药入睡越来越常见。
但大家在吃药时总有一些「风险提示」在脑海里出现:
吃完怎么这么口干,总想喝水?吃完药怎么不想吃饭了,会不会是抑郁食欲减退了?今天吃了睡得不错,明天担心不吃就睡不着了......吃了药第二天大脑思考都变慢了,长期吃会损伤大脑?别担心。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服用安眠药后身体常见变化的原因以及应对方案。
口干是苯二氮䓬类(BZDs)和非苯二氮䓬类(Z-drugs)药物相对常见的影响。
这两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来发挥镇静效果。
这个过程可能会产生轻微的抗胆碱能副作用。
胆碱能系统负责调节唾液腺的分泌,当其活动被抑制时,唾液分泌减少,从而导致口干。
新一代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s,如苏沃雷生)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抗胆碱能副作用更少。
但任何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都可能间接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个别患者口干。
遇到这种情况不必过分担心,一招多喝水就能见招拆招。
食欲下降的情况则更具多样性。
苯二氮䓬类药物(BZDs)通常会增加食欲。
它们能减轻焦虑,而焦虑是导致食欲抑制的常见原因。
极少数情况下,其镇静作用可能导致食欲减退。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Z-drugs)可能与食欲下降或减退相关。
其机制可能与药物对GABA系统的特异性作用间接影响了下丘脑的食欲调节中枢有关。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s)的副作用谱与传统药物不同。
因为其作用的食欲素系统本身就同时调节睡眠-觉醒和进食行为。阻断食欲素信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睡眠,同时也可能对食欲产生抑制效应。
遇到食欲变化也不用过分担心。
轻微的食欲变化一般不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如果食欲变化加大,例如茶饭不思或明显吃得太多,及时找医生进行沟通。
还有一些临床常见的短期影响需要我们注意。
次日残留效应尤其需要老年人注意。
特别是半衰期较长的苯二氮䓬类药物,可能导致第二天白天嗜睡、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和反应迟钝。
因此吃药后要避免次日的精细操作或风险活动(例如开车)。
药物也可能干扰陈述性记忆的形成,即对服药后发生事件的记忆缺失。尤其是在剂量过高或与酒精同服时。
因此千万要注意遵医嘱用药,用药期间千万不要饮酒。
异常睡眠行为虽然罕见,但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有报道可能引起梦游、睡眠中进食、驾驶甚至更复杂的行为。
一旦出现睡眠期间的异常行为,务必要及时就医,进行评估。
长期使用(超过数月甚至数年)是最令人担忧的。
国内外指南均将镇静催眠药物使用障碍列为一种明确的精神行为障碍。
其核心特征是:
耐受性(需要越吃越多才能达到同样效果)依赖性(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失控性的使用行为这是长期使用苯二氮䓬类和非苯二氮䓬类最经典的问题。
大脑会逐渐适应药物的存在,导致药效下降。为了睡得好,患者不得不增加剂量。
一旦试图停药,身体会出现戒断症状,包括:焦虑、失眠反弹、心悸、出汗、震颤,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癫痫发作。
长期(数年)大量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与轻度认知功能下降、痴呆风险增加存在关联。
注意,这种关联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但它是一个重要的风险信号。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更应注意。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的长期认知风险数据尚不充分,但谨慎起见,也应避免长期使用。
长期使用可能增加夜间呼吸抑制的风险,对患有未确诊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患者尤其危险。
由于上市时间较晚,其长期使用的数据仍在收集中。
目前的研究表明,其依赖性和戒断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显著低于传统安眠药。
谨慎起见,我们还应等待更多的长期随访数据来确保其安全性。
作为医生,我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您重建健康的睡眠。以下四个点仍是必须强调的。
安眠药是现代医学赋予我们应对失眠危机的重要工具,但必须心存敬畏、科学使用。
短期使用能救急,让我们迅速回归作息,但需警惕副作用;
长期使用则需高度关注依赖和认知风险,并积极探索非药物的「根治」方法。
科学的个体化方案永远建立在医患的充分沟通之上。安忻期待持续在您的失眠康复道路上,为您保驾护航。
审核医生:徐文军
插图:金三儿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内容均为科普知识介绍,不含有推荐、证明等广告属性。科普内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无广告属性。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来源:健康中的知识